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8《匆匆》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3.目标确定 (1)会写“藏、挪、徘、徊、蒸、裸”6个生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4.学习重点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情景体验。教师活动 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 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 (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搜集作者资料。 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1)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在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几所著名中学和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朱自清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他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集《雪朝》(与他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写作背景。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作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认为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崇尚过去,忧虑将来,将工夫都废弃了,将本应做的事都丢掉了,增添了以后的烦恼和悔恨。因而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匆匆》一文。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匆匆的意思。 2.学生交流:追赶时间的体验。 3.齐读课题。 4.汇报搜集的作者资料。 5.自读并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环节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教师活动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出示词语,识记生字。指名读词语,错别字予以指导纠正。 (1)正音:“藏”“藏”是多音字,在本课读cánɡ;“蒸”是后鼻音。“挪”的鼻音;“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观察生字结构,重点指导“藏”“蒸”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3)识字方法:“涔涔”和“潸潸”都与汗、泪、水有关,所以部首都是三点水;“徘徊”与人走路有关,所以都是双人旁;“裸”与衣服有关,所以是衣字旁。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读词语,注意红色的字,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学生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为学习文本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初读质疑,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如果想了解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1.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作者这样写不只是为了首尾呼应,更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课文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 (4)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5)这段话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呢? 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主要内容: 文章紧紧围绕“时间匆匆,一去不返”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时间在我们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小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转瞬即逝。今天这节课也在大家朗读课文时匆匆地过去了。在匆匆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到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读文章,弄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作者在文中将抽象的时间描述得具体可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读,好好感悟。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收获。 3.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4.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随堂检测 一、给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遮挽(wǎn miǎn) 徘徊(huí huái) 头涔涔(sén cén) 泪潸潸(shān shēn) 二、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急急忙忙的样子。 ( ):形容汗、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 ):流泪不止的样子。 ( ):遮挡,挽留。 ( ):聪明,灵活。 ( ):蒸发,融解。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明确的阅读提示,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为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帮助。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体会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采用整合重点段段意的方法来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