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其间他们将在“天宫”空间站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的“天宫”空间站类似于( )
A. 星际物质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2. 对宇航员出舱活动威胁最大的是( )
A. 昼夜温差 B. 耀斑爆发 C. 剧烈高温 D. 强风暴雨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间站”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围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公转的是卫星,在预定轨道上运行空间站属于人造卫星,类似于卫星,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的爆发,将导致高能带电粒子爆发和强辐射,这些高能带电粒子和强辐射到达空间站后,对宇航员出舱活动威胁较大,B符合题意;空间站高速环绕地球运行,昼夜变化周期很短,宇航服调节功能能够化解昼夜温差带来的不适,对宇航员出舱活动威胁不大,排除A;空间站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排除C;空间站附近空气稀薄,不存在成云致雨的物质条件,因此不会出现强风暴雨,排除D。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冲出电网、损害输油管道、干扰海底光缆通信、影响航空电子设备、干扰航天通信信号。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丁—甲—丙—乙 D. 丁—甲—乙—丙
4. 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甲为三叶虫,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丙为北京猿人,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图为恐龙化石,恐龙为爬行动物,故中生代恐龙繁盛,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可以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下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若界面位于地下33千米处,则甲( )
A. 代表地壳 B. 代表地幔 C. 平均厚度170KM D. 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
6. 若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则( )
A. 甲代表软流层 B. 甲代表地幔 C. 乙代表地壳 D. 乙代表岩石圈
7. 若图中界面代表太阳大气层分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则( )
A. 甲——光球层,乙——色球层 B. 甲——色球层,乙——日冕层
C. 甲——光球层,乙——日冕层 D. 甲——日冕层,乙——色球层
【答案】5. A 6. B 7. D
【解析】
【5题详解】
若界面位于地下33千米处,则该界面为莫霍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乙在莫霍界面以下,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则甲为地壳,A正确;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即乙是地幔,B错误;甲为地壳,平均厚度17km,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为固态物质构成,地震波横波能够通过,D错误。所以选A。
【6题详解】
若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则该界面为古登堡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甲位于古登堡面以上,甲代表地幔,B正确;软流层仅分布在上地幔上部,而甲代表整个地幔,A错误;乙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地核,不应该代表地壳,C错误;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上地幔的顶部+地壳,而乙表示地核,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由外至内依次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若图中界面为太阳大气层分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如果甲为光球层,则乙为太阳内部,图中界面就不是太阳大气层分界面,故A、C错误;如果甲为色球层,色球层的内层乙为光球层,B错误;如果甲为日冕层,日冕层的内层为色球层,D正确。所以选D。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9. 与副热带海区相比,赤道地区( )
A. 海水密度大,因为赤道地区海水水温高 B. 海水盐度高,因为赤道地区蒸发强烈
C. 海水水温高,因为赤道地区海水密度大 D. 海水盐度低,因为赤道地区降水丰富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海水从低纬度向高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表层海水温度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与图中①曲线特征相符;受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大致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减小,与图中③曲线的特征相符;受海水温度和盐度影响(特别是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表层海水密度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增大,与图中②曲线特征相符。因此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分别是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副热带海域相比,赤道地区水温高,海水密度小,A错误;与副热带海域相比,赤道地区海水盐度低,因为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富,对海水稀释作用强,B错误、D正确;与副热带海域相比,赤道地区海水水温高,是因为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能多,不是因为海水密度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2、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3、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红树林多生长于河口或海湾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根系发达,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下面左图为中国红树林保护区分布图,右图示意红树林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0. 红树林主要功能是( )
A. 吸烟滞尘,美化沿海环境 B. 抵御海浪侵袭,保护海岸
C. 侵蚀土壤,塑造海岸地貌 D. 调节沿海气候,加大温差
11. 依据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推测其所处地区的土壤特点是( )
A. 盐分高 B. 空气含量多 C. 含水量少 D. 强碱性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树林支柱根和板状根牢牢地扎在淤泥中,让红树林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同时也能大大减弱海浪速度,降低海浪对海岸侵蚀程度,从而保护了海岸,B正确;红树林主要在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淤泥潮间带,有吸烟滞尘,美化沿海环境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功能,A错误;红树林能够减少海浪对土壤的侵蚀,维护海岸的相对稳定,C错误;红树林能够增加海岸地区湿度,从而减小温差,调节沿海气候,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红树林主要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淤泥潮间带,说明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因盐度高的海水影响,其所处地区的土壤也应具有盐分高的特点,A正确;红树林所在地经常被海水淹没,土壤空隙中水分基本饱和,土壤空隙中含水量大,空气含量少,BC错误;在红树林和海水共同作用下,红树林所处地区的土壤并不呈强碱性,D错误。故选A。
【点睛】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突出特征是根系发达、能在海水中生长。
目前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荣幸地印在人民币的背面,称为“国家名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地壳抬升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堆积
13. 丙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 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 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 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景观特征判断,甲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由内力作用与冰川侵蚀作用共同形成,因此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C正确;珠穆朗玛峰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再加上冰川侵蚀,形成了角峰,不仅是地壳抬升形成,A错误;珠穆朗玛峰的形成和流水侵蚀关系不大,B错误。单纯的冰川侵蚀作用不可能形成雄伟的景观,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丙图是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所以,该地区的岩层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 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 土壤腐殖质累积作用强 D. 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15. 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 B. 水分条件变化 C. 农业类型差异 D. 地势高低差异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东北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积累作用强,A错误,C正确;东北降水量比南方少,因此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B错误;东北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增黏作用弱,D错误。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土壤颜色从青到黄再到白,体现的是土壤由我国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我国东中西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不同造成的,B正确;热量条件变化、农业类型差异、地势高低差异都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它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青到黄再到白,体现了我国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地表植被逐渐减少,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部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东部地区均为季风区,雨热同期,出现红、黄、黑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纬度地区热量不同,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不同,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同,导致土壤的性状出现差异。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35.70°N,102.79°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时陕西省宝鸡市市民通过手机等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ICL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17. 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地震震级、震中距、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18. 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
A. 干旱 B. 海啸 C. 滑坡 D. 洪涝
【答案】16. B 17. A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使用到的应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遥感技术主要是用来获取信息,并不能进行预警,A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用来定位,而不能用来预警,C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可以使人们及时、直观、完整地感知我们的地球,与地震预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发生地震时,地震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A正确,B错误;地震的烈度与震中距有关,随着震中距的变大,烈度变小,C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震位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地势崎岖,因此发生地震之后会造成山体滑坡, C正确;地震不会引起洪涝和干旱,A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因此此次地震不会造成海啸,B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的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许多因素有关。
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促进了中心城区发展,也影响了城镇空间布局。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模式(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甲、乙、丙三种模式分别表示( )
A.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飞地式 B. 飞地式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C.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飞地式 D. 飞地式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20. 三种模式中,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起促进作用( )
A. 最小的是甲模式 B. 最小的是乙模式 C. 最小的是丙模式 D. 三种模式一样大
21. 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 )
A. 类型多样 B. 成本低 C. 利用率高 D. 面积大
【答案】19. D 20. A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据图可知,甲模式高铁新城不在规划城区内,且距离较远,属于飞地模式;乙模式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位于同一个规划城区内,且中心城区的面积是高铁新城的数倍,一主一副,属于副中心式;丙地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边缘相连,两者均有独立的规划城区,属于双城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甲模式中高铁新城距离中心城区最远,且高铁新城不在规划城区内,两者间的关联性小于乙和丙模式,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的促进作用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城镇的土地利用与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在同一个规划城区内,可对土地进行高效利用,土地利用率高,C正确;图示信息显示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小,A错误;乙模式高铁新城距离中心城市更近,土地成本可能更高,土地可利用面积可能更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高铁新城通常位于高铁站附近,具有便捷的交通优势。通过高铁站,人们可以快速地到达城市的其他区域以及更远的城市。这种交通优势为高铁新城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和物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高铁站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中心,这些城市发展中心通常以高铁站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商业、办公、住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
C. 美国与英国城镇化水平差距加大 D. 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
23. 与2000年相比,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来变化有( )
A. 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B. 第二产业产值明显下降
C. 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D. 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答案】22. D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折线斜率表示城镇化速度。读图可知,1890-1950年英国的城镇化速度低于美国,A错误。图中显示,美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的时间晚于英国,B错误。图中,美国与英国的城镇化水平折线整体上趋近,说明两国的城镇化水平差距变小,C错误。根据折线斜率判断,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图中显示,2000-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急剧升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会明显提高,则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A、B错误。结合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一般城镇化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往往成为主导产业,C正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城市环境质量不会持续恶化,应该会逐渐改善,D错误。故选C。
【点睛】图中显示,2000-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急剧升高,城镇化速度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大量使用机械,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会明显提高,则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4分)
24. 读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1)、我国南方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在火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画出①②③④间的热力环流。
(2)试比较①②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
(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能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24. 25. ①地昼夜温差小于②地。①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小;②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①地位于海洋上,海水比热容大。
26. 屋前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区;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形成高压区。不同地表使屋前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和穿堂风示意图为材料,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②的气压大于③④;据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规律可知,①等压面下凹故为低压,气流上升,②等压面上凸故为高压,气流下沉;而近地面与高空相反,故④为低压③为高压,故气压排列是:②>①>③>④,根据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气压吹向低压,可得该热力环流流方向为②→①→③→④→②,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①为低压,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大;②为高压,气流下沉,降水概率小;阴雨天气白天削弱作用强,晚上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晴朗天气白天削弱作用弱,晚上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且①处为海洋,②处为陆地,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故昼夜温差①<②。
【小问3详解】
屋前铺设石质路面,因为石质地面比热容小所以吸热快,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不同地表的热力性质差异较大,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空气流速较快,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点睛】
25.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很多,植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答案】(1)对洪峰的影响:无植被的河流洪水峰值高,集中程度高;有植被,河流洪峰较低,洪水期延长。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或削减洪峰,增大枯水径流,植被有削峰补枯的功能);洪水与枯水流量变化小)
(2)植被能够滞留降水(例如林冠截留,枯枝落叶阻滞、吸收雨水);林地疏松有利于雨水下渗到地下,增大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流速变缓,减弱地表径流量;植被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返回大气的水汽形成云雨,水循环速度加快。
【解析】
【分析】题目通过植状况对河流径流变化的影响,考查植被调节径流作用的分析能力。
【详解】(1)由图一可知,植被可以调节洪峰的形成过程和洪峰水位高度。无植被的河流洪峰值水位高,集中程度高,洪峰形成和消退时间短;有植被河流洪峰水位较低,洪峰形成和消退时间长,径流变化较缓慢。由图二可知,植被覆盖程度影响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植被可以削减洪峰,增大枯水径流;使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化小,流量季节变化平缓等。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主要结合蒸腾、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分析:植被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水汽,增加降水,水循环速度加快;植被能够通过林冠截留,枯枝落叶阻滞、吸收雨水等截留降水;植被有利于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雨水下渗,增大地下径流等。
【点睛】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某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所在城镇,提出了该城镇进一步规划的建议。下图为研学小组成员绘制的该城镇简图。
(1)说出甲所属的功能区,并说明该功能区的布局特征。
(2)说出丙所属的功能区,并说明该功能区的布局特征。
(3)判断图中①②③三处中哪一处宜建高级住宅区,试说明原因。
(4)分析该城市汽车4S店布局的合理性。
(5)下列地租水平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Q一线的是____。
A. B.
C. D.
【答案】26. 甲为商业区。特征: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交汇处。
27. 丙为工业区。特征:位于城市的边缘;靠近交通干线;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28. ③处。原因:位于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29. 位于交通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地处城市外缘,土地租金低。 30.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城镇为背景区域,涉及城市功能分区、影响地租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甲属于商业区。商业区的布局特征是位于市中心,该位置属于城镇主要道路交汇之处,交通便利,通达度高。
【小问2详解】
丙为工业区,工业区的布局特征是位于城市的边缘,该位置靠近交通干线,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对市区的污染较小。
【小问3详解】
图中①②③三处中③处宜建高级住宅区。原因:①处靠近高铁站和铁路,噪音较大,不宜布局高级住宅区。②处靠近工业区,污染较严重,不宜布局高级住宅区。③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该城市汽车4S店位于交通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且该地位于城市外缘,土地租金低,4S店占地面积大,会选址在地租较低的地方。
【小问5详解】
影响地租的有因素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市中心地租最高,距离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故BD错误;②地附近有公路经过,地租较高,故靠P那一侧会有一个地租次高峰,A错误,C正确。故选C。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其间他们将在“天宫”空间站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完成下面小题。
1. 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天宫”空间站类似于( )
A. 星际物质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2. 对宇航员出舱活动威胁最大的是( )
A. 昼夜温差 B. 耀斑爆发 C. 剧烈高温 D. 强风暴雨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丁—甲—丙—乙 D. 丁—甲—乙—丙
4. 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下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若界面位于地下33千米处,则甲( )
A. 代表地壳 B. 代表地幔 C. 平均厚度170KM D. 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
6. 若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则( )
A. 甲代表软流层 B. 甲代表地幔 C. 乙代表地壳 D. 乙代表岩石圈
7. 若图中界面代表太阳大气层分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则( )
A. 甲——光球层,乙——色球层 B. 甲——色球层,乙——日冕层
C. 甲——光球层,乙——日冕层 D. 甲——日冕层,乙——色球层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9. 与副热带海区相比,赤道地区( )
A. 海水密度大,因为赤道地区海水水温高 B. 海水盐度高,因为赤道地区蒸发强烈
C. 海水水温高,因为赤道地区海水密度大 D. 海水盐度低,因为赤道地区降水丰富
红树林多生长于河口或海湾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根系发达,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下面左图为中国红树林保护区分布图,右图示意红树林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0. 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 吸烟滞尘,美化沿海环境 B. 抵御海浪侵袭,保护海岸
C. 侵蚀土壤,塑造海岸地貌 D. 调节沿海气候,加大温差
11. 依据红树林生长环境,推测其所处地区的土壤特点是( )
A. 盐分高 B. 空气含量多 C. 含水量少 D. 强碱性
目前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桂林山水”、“珠穆朗玛峰”、“三峡中的巫峡”、“黄河壶口瀑布”等一些风景荣幸地印在人民币的背面,称为“国家名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甲图中雄伟壮丽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地壳抬升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堆积
13. 丙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 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 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 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 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 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 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15. 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 B. 水分条件变化 C. 农业类型差异 D. 地势高低差异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30秒,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35.70°N,102.79°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时陕西省宝鸡市市民通过手机等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ICL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 数字地球
17. 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地震震级、震中距、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18. 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
A. 干旱 B. 海啸 C. 滑坡 D. 洪涝
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促进了中心城区发展,也影响了城镇空间布局。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模式(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甲、乙、丙三种模式分别表示( )
A.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飞地式 B. 飞地式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C.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飞地式 D. 飞地式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20. 三种模式中,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起促进作用( )
A. 最小的是甲模式 B. 最小的是乙模式 C. 最小的是丙模式 D. 三种模式一样大
21. 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 )
A. 类型多样 B. 成本低 C. 利用率高 D. 面积大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
C. 美国与英国城镇化水平差距加大 D. 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
23. 与2000年相比,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来的变化有( )
A. 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B. 第二产业产值明显下降
C. 第三产业成主导产业 D. 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4分)
24. 读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1)、我国南方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在火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画出①②③④间的热力环流。
(2)试比较①②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
(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能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25.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很多,植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某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所在城镇,提出了该城镇进一步规划的建议。下图为研学小组成员绘制的该城镇简图。
(1)说出甲所属的功能区,并说明该功能区的布局特征。
(2)说出丙所属的功能区,并说明该功能区的布局特征。
(3)判断图中①②③三处中哪一处宜建高级住宅区,试说明原因。
(4)分析该城市汽车4S店布局的合理性。
(5)下列地租水平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Q一线的是____。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