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4: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观察物体(三) 主备教师
(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交流,作出判断。2.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进行立体图形的辨认。(1)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4题题目。师:想象一下,一个几何体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分别是这样的,这个几何体可能是怎样的。师: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几何体。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摆出来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小组摆出来的几何体 学生汇报展示。(2)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4题给出的几何体。师:哪个几何体符合要求?3.根据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和每个位置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辨认立体图形。(1)课件出示教科书P4“练习一”第6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2)学生独立解答。(3)交流分享。师:搭的这个几何体,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分别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得到的?预设1:运用学具摆,通过直观观察得到的。(对这种方法肯定之后,要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和想象。)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1.学生自主独立解答教科书P3~4“练习一”第3、5题。2.解答完毕后,集中展示交流。第5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根据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知道,题中的几何体最少由3个小正方体搭成,还可能是4个、5个……四、拓展练习,自主解答课件出示习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展示交流。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二单元 课题:因数和倍数 主备教师:
2.课件出示习题。
(1)借助百数表,找出3的倍数。
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引导学生找更大的数试一试。课件举例验证。三、拓展提升,深化认识师:两个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多个自然数相加呢?(1)偶数+偶数+偶数+……+偶数(2)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师:如果一组自然数相加,其中有偶数,也有奇数,在确定和的奇偶性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后交流探讨。师小结:多个自然数相加,就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如果加数中有奇数个奇数,和就是奇数;有偶数个奇数,和就是偶数。四、运用规律,内化规律1.解决基本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自主解答。全班交流展示,课件呈现解答过程。2.解决生活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练习四”第5题。(1)学生自主解答。(2)同桌交流。(3)集中评价。3.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教科书P16“练习四”第4题。(1)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奇偶性。(2)全班展示交流。(3)引导发现规律: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4.探究活动。师小结:6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偶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5.数学文化。(1)课件出示教科书P17“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2)两人一组,根据“哥德巴赫猜想”玩一玩教科书P17第6题中的游戏。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说后,教师引导整理。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三单元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主备教师:叶兴勇
师:制作这个水族箱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是求什么?体积呢?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主备教师:彭蝶
预设:学生根据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由=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和
课件依次呈现教科书P81~82“练习二十”中的第1、2、4、6题,学生口答,课件呈现答案。预设:学生回答这几道题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追问启发学生思考。2.独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81~82“练习二十”第3、8题。预设:第3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但是有隐含条件,也就是两个答案的和是1,学生不一定能知道,教师要引导。第8题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在起始时间点学生容易出错,要求学生在交流中确定。3.小组合作完成教科书P82“练习二十”第11*题。五、自主练习学生独立解答教科书P81~82“练习二十”中第5、7、9题,解答完后再集中评价。六、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五单元 课题:图形的运动 主备教师:
2.课件出示教科书P88“练习二十二”第3题。(1)请学生将左边的4张卡片标上序号。(2)小组合作,在右边图中相应位置标上相应的序号。(3)展示交流,课件同步呈现。(4)自我反思,根据课件的呈现,检查自己组的拼组是否正确。若拼错了,则反思错在哪里。3.课件出示教科书P88“练习二十二”第1题。(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组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2)小组讨论,通过平移或旋转,还能把每组图形分别变成什么图形?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经过变化之后形成的漂亮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下课后请大家通过平移或旋转,利用七巧板设计图案,并记录。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主备教师:班泽琴
板书:全员参与通知,队长、队员都不闲。师:像这样全员参与,相互转告通知的方式需多长时间?请同学们用图示、列表或其他比较直观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5.学生表征最优方案。6.汇报交流。师:哪些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和时间?预设1:图示法。预设2:列表法。预设3:推理法。四、深度思考,发现规律师:图示法、列表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师:如果把列表法继续填下去,你可以吗?仔细观察表格,发现了什么规律?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能够类推出第5分钟通知到的队员人数,但推理第n分钟通知到的队员人数有一定难度,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规律即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别学生表达后,再让其他学生也说一说,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师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答案。教师归纳并板书:新接到通知的队员数是前1分钟新接到通知队员数的2倍,而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是新接到通知队员数的2倍减1。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师:根据发现的规律,5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应急小队有50名队员,还是刚才的方法,最少花多长时间能通知到每个人?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此问题的。学生可能会用第4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总数15人来推算出第5分钟最多能通知的人数,少数学生会用图示法来寻找答案,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六、课堂小结师:回顾以上的学习过程,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悟?学生可能会说到用数形结合、图示、表格、推理等方法,也可能会说到要节省时间,就要做到同一时间每个人都不要闲着,全员参与,同一时间能同时做到的就要同时做等等。只要合理,都要肯定和鼓励。师:你制订的方案,在现实中可行吗?你有什么疑问?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主备教师:班泽琴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不同的数据,把在报纸、杂志或其他资料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在全班交流。教学笔记四、巩固练习,应用提升课件出示习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们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主备教师:
找次品 ( )
教科书P112~113例1、例2及“你知道吗?”,完成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找次品的含义,明确找次品的基本思路,探索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2.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经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用天平原理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经历找次品的过程,掌握找次品的方法,体验最优方案的原理。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3瓶未拆封的钙片,每名学生5张扑克牌,若干张数字卡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出示3瓶外观一样的钙片。
从外观看,有的学生初步确定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可能想到,仅仅从外观看,还不能确定是否一样。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有批判性思维,真棒!
师:老师手中这3瓶钙片,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其实有一瓶少了一些。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物品(重一点或轻一点),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经历探究过程,领会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1.认识天平
教师出示实物天平,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工具吗?你们会使用天平吗?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天平,认识了天平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两边的物体同样重,哪边的托盘向下,就说明那边的物体稍重,反之则稍轻。
2.从3瓶钙片中找次品,感悟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师:同桌之间研究一下,看能不能也用刚才的符号或方法来解决,将探索情况填在记录单上,如果实在有困难的话也可以摆一摆。有了前面找次品的经验方法,学生会很自然地将之前的方法迁移过来,但不排除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提醒学生实在有困难的话也可以摆一摆,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师: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研究的情况?学生汇报,教师完善表格。师:现在我们静下心来,静静地观察表格并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师:从8个零件中找1个次品时很多同学都分成了3份,但只有分成3个、3个和2个时才能在保证找出次品时称的次数最少,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谁能分析一下?学生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8(1,1,1,1,1,1,1,1)4次;8(2,2,2,2)3次;8(3,3,2)2次;8(4,4)3次。师:如果9个零件中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是怎么称的?学生思考,小组交流。5.验证发现。师:用你发现的方法算一算,要找出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平均分成3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学生独立验证并交流。师小结:经过研究、验证,我们发现: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找次品,保证找到次品称的次数最少,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使其中2份的数量相等,另一份多1或少1。师:回头想想,我们是用了哪些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探索归纳,发现一般规律1.归纳找次品的方法。师:现在我们学会了用天平找次品,它的方法是怎样的?找次品的方法:把这些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就使多的与少的相差1。师:你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同桌讨论。学生可能会发现找次品时,从2~3个物品中找次品,只需要1次,从4~9个物品中找次品,都需要2次……师:请同学们看教科书P113“你知道吗?”,你又可以知道什么?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结论,但是根据给出的数据,学生一般能发现规律: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3n-1+1~3n之间,则至少需要测n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板书)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师:有20个物品,其中有1个次品(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要保证能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因为33-1+1<20<33,学生直接运用规律,发现只要称3次就可以了。师:要保证至少6次能找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多少个?这个问题是对前面发现的规律的逆运用,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若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的可能说是244个,有的可能说是729个,引导学生讨论。师:到底是多少个呢?让学生讨论、辨析,发现244个到729个都有可能,最多是729个,最少是244个。四、实践应用,加深理解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内交流。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很多学生直接运用规律,不进行推理。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今天学了些什么?师:学了今天的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七( )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中第3~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了解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2.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找次品的方法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4题问题。师:猜一猜,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质量较轻的这袋糖果,并用图来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学生猜测后,课件继续出示。师:请你们把找的过程在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4题中写出来。(1)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解答。(2)全班展示交流。学生可能能正确地推理,但是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只要思路正确就可以,教师适当地规范学生的语言。二、通过探索,了解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5题。(1)学生尝试解答。(2)反馈交流。预设1:随意取出2袋,天平平衡的话,剩下的1袋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托盘较高的1袋(或托盘较低的1袋)就是次品。小结:这样称一次是不能知道次品是比500g重还是比500g轻的。当天平不平衡的时候,不知道重的是次品,还是轻的是次品。预设2:随意取出2袋,如果天平平衡的话,剩下的1袋就是次品,接着用剩下的1袋和刚才其中1袋称一称,就能知道剩下的1袋比500g重还是比500g轻。如果天平不平衡的话,取轻的1袋与剩下1袋称一称,如果还是不平衡的话,说明轻的1袋就是次品。小结:用天平多称一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找到次品是偏重的还是偏轻的。(3)拓展延伸。师:有8袋白糖,其中7袋每袋500g,另1袋不是500g,但不知道比500g重还是轻,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判断出另1袋比500g轻还是重呢?学生独立思考后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三、基础练习完成教科书P114“练习二十七”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集中评价。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又学习了找次品的方法,从中有哪些新的收获呢?引导学生说出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稍复杂的情况该如何处理。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九单元 课题:总复习 主备教师:吴成琼
4.突出重点,沟通联系。课件出示习题。学生快速计算。学生交流汇报。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需要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的结果都要化简”。学生也有可能回答“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小结:我们知道自然数由0开始,逐次加1而组成自然数序列,也就是说,“1”是自然数的单位,“2”是由2个“1”组成的,“25”是由25个“1”组成的。这样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直接相加、减。同分母分数与整数类似,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而异分母分数,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使它们能够直接相加、减,就要把它们化成有相同的分数单位的分数,这就需要通分。看来分数与整数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一单元中还有哪些知识与整数有关系?知识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后我们在整理和复习中就应该用这种联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三、综合运用,拓展提升1.完成教科书P118~119“练习二十八”第5~10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中展示评价。①通过分数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②第10题:观察扇形统计图,计算褐煤的总量占比,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四条:国家对煤炭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方针;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任何乱采、乱挖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2.猜数字。在这条线上表示了这么多数,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对分数这部分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共享?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5~117相关内容,完成教科书P119~120“练习二十八”中第11~17题。教学目标1.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认识。2.通过对观察物体及图形的运动的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几何与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准确、有序梳理,完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唤醒知识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和“图形与几何”有关的内容?在哪个单元学的呢?本学期学习的“图形与几何”内容比较丰富,本节课我们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对本学期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图形与几何二、操作整理,知识建构1.想象操作,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建构。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吗?下面有许多种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请你从中选择出部分卡纸,围成长方体,你会怎么选?学生可能会选择长10 cm、宽7 cm,长10 cm、宽3 cm,长7 cm、宽3 cm的卡纸各两张,围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也可能会选择长10 cm、宽7 cm,长10 cm、宽5 cm,长7 cm、宽5 cm的卡纸各两张,围成一个长方体。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仔细观察,能试着总结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根据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以及相邻两个面的联系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已经是参考了长方体的特征。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用表格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2.系统整理,实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建构。(1)自主回忆梳理相关知识。你还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呢?回忆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整理在学习单上,一会与同学分享。(2)小组交流并进行梳理汇总。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整理,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会出现思维是否有序、知识内容整理是否全面、难点是否突出的差异。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板书知识结构图。(3)集体交流分享。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学们要注意倾听每个小组的分享并注意观察各小组展示的“整理单”,看看哪些知识是其他小组的同学整理出来而自己忘记了的,这样的地方可以用红色的笔做出特别标注和补充。①整理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②复习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三、分层训练,查漏补缺1.基本概念的理解。课件出示习题。有的学生在综合练习中可能会出现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混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定,辨别清楚使用怎样的单位更加合适,对相应单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2.观察物体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16第2题。(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提问。怎样确定它们的体积?观察物体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规律?3.图形的运动练习。(1)课件出示教科书P117第3题。(2)师生交流,反馈评价。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旋转有什么特点?4.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19~120“练习二十八”第11~17题。(2)展示交流,集中评价。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思考与大家分享?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4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7相关内容,完成教科书P121“练习二十八”中第18、19题。教学目标1.在整理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意义与用途,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2.通过整理复习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数据等能力。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统计图。教学难点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步交流,回顾知识前面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本节课我们对“统计与概率”中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统计)课前,大家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及与其有关联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整理:(1)表格;(2)树状图;(3)思维导图。也可能从统计图包含的相关知识点来整理: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教师随机把知识点贴到黑板上。二、沟通统计图表间的联系既然统计图和统计表都有单式和复式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会想到根据单式统计表,能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表,能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或者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可能会说,如果要直观比较数量的多少就要制作条形统计图,要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就要制作折线统计图。也有的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统计的意义1.回顾统计过程。刚才我们对这么多统计的知识进行了有序的梳理,现在我们来边思边练。如果想了解近几年全国参加奥数比赛人员的增减情况,可以怎样做?学生可能会说,要统计近几年参加奥数比赛的人数,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比较好。2.创设情境,进一步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课件出示问题。观察这两个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说一说折线统计图适合表示数据的什么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表示一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两组数据。此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两组数据,所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用图例来区别两组数据。如果你经营一家快递站,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会根据图中信息,开放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快递业务量呈上升趋势,且增量越来越大。或可以看出A品牌电视机的销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而B品牌电视机的销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在进货时,少进A品牌电视机,多进B品牌电视机。只要学生运用信息合理,就给予肯定。3.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现实意义。最近学校准备考试结束后,组织一次郊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郊游,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预设:我们要考虑出行时间、天气的问题。比如出行的当天是不是下雨,什么时候出行比较合适等。我们预计考完试的17天后去郊游,而现在网络上能查询到15天以内的天气情况,(课件出示)如果想知道17天后的天气情况,怎么办?预设:(1)制作折线统计图,对天气进行预测。(2)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很多,预测是不准确的。可以提前15天再查查,提前15天准备时间就足够。提问:如何预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平均每人要准备多少钱呢?预设:我们可以先合计本次郊游活动需要多少钱,因为要计算平均每人需要多少钱,有了合计再除以人数就可以了。四、实践应用,深化理解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21“练习二十八”第18、19题。2.全班集中反馈评价。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