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表里的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3篇讲读课文和1篇自读课文。本课是第三篇讲读课文,也是最后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这个故事本身颇具代表性,很多人在童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作者没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写尽了无数儿童“欲做还休”的苦恼。父亲从“不许动”到让看一会儿的有条件让步,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似曾相识”。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韵味。 “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连串时间状语,勾勒了事情发展的全过程。时间线是表象,联系本单元的主题“科学精神——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我们就能发现,文中隐含着完整的“假设——求证”的科学线索线。如果从课文文体深入下去,联系叙事散文蕴含的较为强烈的思想性与情感的一般特性,我们更能感受到到一条深沉的“惜物——怜子”的思想感情线。当我们把《表里的生物》置于时间线、探索线与情感线的三维空间时,就把文本读透了,进而也能梳理出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三条线有主次之分,主线是围绕单元主题而定,那就是“假设——求证”的科学探索线。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要素,教材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在《文言文二则》一课中,通过《两小儿辩日》学生已经明确两小儿的观点,并理解了两个孩子是如何说明自己观点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还弄懂了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课后“小练笔”学生练习了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个小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小时候是否也有类似可笑又天真的想法。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也可以孵出小鸡来”“有一天我会变成超人”。通过交流与体会,每个孩子都会勾起自己在童年时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学生就会发现,“我”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其实却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路,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探索,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
目标确定 1.学写“脆、拦、玻、璃、恶、怖、蟋、蟀”等8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重点难点 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析人物,感受“我”的探究精神。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1.出示怀表的图片,问:同学们,图片中是什么东西呀? 2.你们知道表里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里面都有哪些零部件呢? 3.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4.课件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6.表里有生物,这种想法真奇特。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位作家吧。谁来介绍一下冯至?文中的“我”就是他小时候。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小的时候竟然有那么一段有趣又可爱的经历。学生活动 学生看怀表的图片,说出表里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说出里边都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零部件。 听老师介绍,了解本课要学的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 对课题提出疑问:“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思考问题:什么是生物?看过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介绍一下冯至 了解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品:诗歌《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历史小说《伍子胥》、散放集《山水》等。设计意图 本文有一定的年代感,学生不熟悉文中的怀表,出示怀表图片,对比手表,让学生初步感受怀表与手表的不同。老师讲述怀表稀有,启发学生猜测指针在动会引发哪些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表里面是不可能有生物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篇妙趣横生的文章吧。请看要求: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个人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方式掌握词语。 3.课文中几个重点词语,你能读准字音吗?课件出示“嘀嗒、钵”,引导学生都准确,结合图片认识“钵”。 4.区分拨和拔这一组形近字,大家会给这两个字注音组词吗? 5.恶和蛰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同学们知道它们的读音是什么吗?请分别给组词加以区分。 6.重点字词同学们会读了,这是本课需要掌握的6个生字,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观察,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这些字在结构上都是什么特点? 7.播放视频指导书写“蟋、蟀”:蟋蟀左右结构,左窄又宽,虫字旁扁口的最后一横写在横中线上,蟀右边第二个撇折从横中线开始折起。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 采取个人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方式掌握词语。 读准“嘀嗒”这个拟声词,结合图片认识“钵” 拨和拔是一组形近字,很容易弄混,试着来区分一下,并记住。区分并记住“恶”和“蛰”这两个多音字,分享交流它们的读音并组词。 读出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是左右结构,在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学习易错字“蟋、蟀”的书写要求,通过老师范写掌握这两个字的书写规则。设计意图 部编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生字并会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本环节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检验,意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积累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习得方法,注重积累。环节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一块怀表,让文中的“我”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由此,“我”得出什么结论?现在让我们再来听读课文,注意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出现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什么呢?谁来说给大家听?从这条时间线里你感受到什么? 3.老师总结,课件展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连串的时间状语,勾勒出了事情的全过程。 4.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5.交流分享。指名学生回答找到的表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 6.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展示表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 交流: “我”好奇的是什么? “我”因为什么而痛苦? “我”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我”因为什么事感到愉快? 7.通过这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和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能很轻松地梳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分别交流分享找出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互相补充评价。 根据课件提示,梳理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抓住事件的时间线:“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 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捋出“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别学生回答找到的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感受整个事情的发展脉络。 看课件,梳理圈画表示“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 学生交流分享: 我好奇的是凡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表为什么能发声还会动呢?难道里边有一个活的小生物? 父亲越不让我动,我越好奇,想动不敢动因此很痛苦。 父亲可能看我可怜,主动让我看表,我特别高兴。 有一回父亲打开表让我看里边并告诉我里边有个蜇人的小蝎子,这与我的猜测不谋而合,我感动特别有成就感,很满足,因此愉快。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小时候的“我”对父亲的怀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 “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这件事。设计意图 《表里的生物》是叙事散文,开篇第一句由“小时候”定格,说明作者叙述是是小时候的事情,自此开始顺时记述。然后“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串时间状语,勾勒了事情的全过程。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抓住这一串时间点,再结合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快速地理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环节四:合作探讨,梳理层次教师活动 1.课文主要内容我们已经把握了,请同学们再想一个问题:根据内容的关联,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研讨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统一出思路来。 2.各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全体同学交流评价,老师适时指导。 3.老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交流咱们可以梳理出以下结构层次,课件出示。学生活动 在小组内交流研讨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梳理课文的层次。 学生轮流发言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读课件上的内容结构,梳理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我”的猜想 第三部分(第10-19自然段):证实猜想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不知何时不说了设计意图 部编版课程标准对六年级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环节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统一出思路来,把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分层,梳理出“提出我的疑问——做出我的猜想——证实我的猜想——后来不说了”这样的四部分,为第二课时循“好奇——探究”线,理“假设——求证”索的科学精神的建立做好铺垫。环节五:分享交流,感悟提升教师活动 1.按照时间顺序让我们快速理顺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实本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故事的主题是是什么?这需要同学们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来发现,一起来读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你能挖掘出本课的主题吗? 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随着学生的回答,抓住“好奇”和“思考”这两个关键词语,理解本课的内容主题是“好奇——探究”。 2.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语句能体会到“我”对表里的生物很感兴趣?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课文刻画了几个人物?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从文中找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和“我”和父亲对话的部分读一读。并说说课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感受到“我”身上什么样的特点?指名学生交流分享。 4.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的好奇心是怎么引起来的?思考是用了什么写法来吸引读者引起下文的。 5.小时候的“我”是如何一点一点解开疑惑的?从父亲与我的互动中又是怎样体现深厚的父子之情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学生活动 读单元主题,思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从单元主题中提炼出“好奇——探究”这个主题。 默读课文,找出能体会到“我”对表里的生物很感兴趣的句子读出来。 抓住课文主要刻画了“我”和爸爸这2个人物,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两种方法。 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和“我”和父亲对话的句子。 说出课文中的“我”给自己留下了好奇心强、爱观察、爱思考的印象。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是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引起下文的。 作者用自己通过观察生活实际得出的一个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开篇,用一个反问句“哪里有四的东西自己会走,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来设置悬念开启下文。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科学精神,本环节聚焦人文主题,紧扣“好奇”“思考”两个关键要素,挖掘本篇课文的人文价值,从文中找出“我”对表里的生物很感兴趣的句段,并引导学生发现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初步觉知文中的“我”给我们留下了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的印象,充分理解篇头设置悬念,开启下文的妙处。随堂练习 一、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盖:①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②伞。③由上向下遮、蒙。④建造。⑤动物的甲壳。⑥文言词。⑦姓。 1.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 ) 2.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 二、读句子,从句中各找出一对反义词。 1.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 )——( )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 )——( ) 三、表内的世界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
6.板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我”的疑问(1-2) 好奇心强 “我”的猜想(3-9) 爱观察 证实猜想 (10-19) 善思考 不知何时不说了(20-21) 好奇——探索
7.教学反思与改进(此板块由使用教师手写完成,打印时留出足够空间。重点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