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1: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中心观点。作者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论说类文章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论说类的文章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论说类的文章。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观点就是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来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印证论点的,即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最后进行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论说类文章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当然,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按照这些术语来教,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依据理应按照这样的内在规律来进行。
目标确定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它给人的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重点)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难点)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教师活动 1.回顾引入: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板书相关内容) 2.学生回顾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学生活动 1.学生回顾课文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忆旧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以点带面,自主研读教师活动 (一)聚焦第一个事例 1.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精神,启发思考: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个科学发现呢?请你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把感悟批注在书上。 预设: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许多实验”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波义耳善于观察,能不断挖掘问题并且反复去实验验证。 3.概括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 4.总结第一件事例的介绍顺序。 (二)合作学习其他事例 1.出示学习要求:请默读第4-5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事例分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想想这两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真理”的。(课件出示表格) 2.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点拨。 (1)魏格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海岸线的特点的?发现这一现象后,他又是怎么做的? (2)阿瑟林斯基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 (三)比较阅读,了解事例是怎样印证观点的。 1.启发思考:对比三个事例,你有哪些发现与感悟? 2.教师相机点拨: (1)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没有共同之处?(板书: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找到真理) (2)三位科学家一开始发现的现象都有什么特点? (3)对比三位科学家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取得成果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3.作者对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与课文的主要观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4请你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的过渡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学生活动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预设:先写了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再写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写他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写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到酸或碱的影响都会改变颜色,并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石蕊试纸。 2.思考:抓住关键词句去感悟,并在文中做批注。 3.概括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过程,完成填空。 4.总结第一件事例的介绍顺序。 5.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相关问题。 6.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 7.比较三个事例,谈发现与感悟。 8.思考: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与课文的主要观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9.课文的主要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的。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关系。 10.从文中找出介绍三个事例的过渡句,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第一个事例介绍顺序的学习,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其他事例的叙述顺序及三个事例的共同点,培养了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环节三:总结事例,明确写法教师活动 1.启发思考:作者所用的三个科学家的事例已经充分论证了他提出的观点,课文到此为止是不是可以结束了?第6-7自然段与事例的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2.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3.联系上文的事例,思考:找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师板书。 4.思考:既然第6自然段已经总结了全文,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7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对前文论述的补充。) 5.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是哪里来的?(独立思考,锲而不舍,这也是事例中科学家们共同的特点。)(板书: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6.请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启示? 7.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印证,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课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学生活动 1.思考:第6-7自然段与事例的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第6-7自然段是对全文的事例与观点的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 2.思考: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预设:“这样的事例”像文中所写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找到真理”的事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事例等。 3.思考:找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 4.思考:第7自然段的作用。 5.读文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是哪里来的? 6.谈启示。 7.思考本文写法的特点。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随堂检测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用科学发展史上的 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 、 、不断实践探究, 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论点,透析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再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环节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教师活动 1.生活中寻找真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探究真理的过程总能给我们以启迪。请你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 2.完成课后“小练笔”。 (1)出示写作提示: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 (2)阅读例文《有志者事竟成》。 (3)课后学生根据写作提示自主完成小练笔并寻找科学家探寻真理,发现真理的故事,并把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学生活动 1.阅读《詹天佑》,思考相关问题。 预设: 观点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具体事例有: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按照要求完成课后作业。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内容,展开交流,进一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通过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到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6.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 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 提出问题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实验探究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找到真理 ? !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