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8 14: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1、根据课文看拼音写汉字
wán yá mín bó suǒ xián
( )子 山( ) ( )山 般( ) ( )链 ( )着
答案:丸 崖 岷 礡 索 闲
知识点:生字
解析:
分析:应注意丸是“九”字上多一点,组成词语“泥丸”“肉丸”;“崖”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厂”字下边两个“土”,组成词语是“山崖”“岷” “礡”都是左右结构 ,组成词语是“岷山”“磅礴”。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生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2、多音字组词
nán( ) héng( ) páng( ) jǐn( )
难 横 磅 尽
nàn( ) hèng( ) bàng ( ) jìn ( )
答案:困难 难民 横批 蛮横 磅礴 英镑 尽管 尽力
知识点:多音字
解析:
分析:多音字是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词语里去读,而不是独立的去读这个字。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3、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 )友 难( )题 艰难( ) 难( )民  
gēng gèng
更( 衣) 更( )快 更( )加 三更( )天
答案:nàn nán nán nàn gēng gèng gèng gēng
知识点:生字
解析:
分析:难: nán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nàn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更gēng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 gèng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不认识字的掌握,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勾画不认识的字,就不难回答这道问题了。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4、写出近义词
等闲—( )磅礴—( ) 难—( ) 暖—( )
答案:平常 雄伟 艰 温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
分析:平常:平时即夕行步如平常。--清. 等闲,指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磅礴:形容词,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雄伟:体貌勇壮魁梧。难: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暖:.温和,不冷:~和。温~。~色。~洋洋。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5、写出反义词
难—( ) 暖—( )
答案:易 寒
知识点:反义词
解析:
分析:暖:温和,不冷:~和。温~。~色。~洋洋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6、给下列字组词
征( ) 崖( ) 闲( ) 岷( ) 磅( )
证( ) 涯( ) 闭( ) 眠( ) 榜( )
答案: 长征 证明 悬崖 天涯 清闲 关闭 岷山 睡眠 磅礴 榜样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征与证的偏旁不同,证读zhèng;崖的偏旁为山,涯是三点水旁;闲的中间是木,闭的中间为才;磅是石子旁,榜为木字旁;学生在做这类题型是,要注意区分字不同特点,再根据具体的字形进行解答就可以准确的回答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7、给划线的字注音
( ) ( ) ( ) ( ) ( )
逶迤 磅礴 岷 山 更 喜 尽 开
答案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gèng jìn
知识点:拼音
解析:
分析:逶迤学生易读错为wēi ruí;磅礴不要错度为pán báo;更gēng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 gèng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考察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多音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 ( )
(2)骄傲像隔年的草根。 ( )
(3)灯光如同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答案 :(1) 拟人(2)比喻(3)比喻(4)拟人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1)把“石头”写成人“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4)把“柳风”写成“母亲的手”都是拟人手法。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包含本体、喻体、喻词。(2)把“骄傲”比作“隔年的草根”(3)把“灯光”比作“珍珠”都是比喻的写法。
点评:掌握了修辞的定义,解题问题不大。
考察类型:常考题
9、填空。
(1)《长征》是一首( )律诗,作者是( ),写于1935年10月,( )。       
(2)作者不仅是一位( )家、( )家,还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  )在(  )途中战胜(  )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 )精神。
答案 :(1)七言  毛泽东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之(2)政治  军事  诗人  中国工农红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  艰难险阻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知识点: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10、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只等闲:
(2)尽开颜:
(3)铁索寒:
(4)走泥丸:
(5)腾细浪:
(6)云崖暖:
答案:(1)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不放在眼里。(2)人人心情愉快,个个笑逐颜开。(3)剩下的十几个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4)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5)想翻腾的细小的波浪。(6)湍急的流水拍击着的两岸高耸。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考察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与掌握。
点评:测试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1、 选词填空。    
截然 偶然 竟然 必然 显然
(1)侵略者最终( )落得失败的下场。
(2)姐妹俩性格( )不同。
(3)他一向准时到校,这次迟到是( )的。
(4)没想到小红在这次讲演中( )获得了一等奖。
(5)敌人居高临下,( )更容易发现我们。
答案(1)必然 ;(2) 截然;(3) 偶然;(4)竟然 ;(5) 显然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截然 :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偶然:没事先约定,人与人却见面了 。竟然 必然 显然 三个词意思明显,不能词解词。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近义词在句中的区别
考察类型:常考题
12、千山万水,在诗中形容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请再写出几个含有“千”“万”的词。
(1)千(  )万(  )
(2)千(  )万(  )
(3)千(  )万(  )
(4)千(  )万(  )
答案:(1)千言万语  (2)千辛万苦  (3)千门万户  (4)千头万绪
知识点:成语
解析:
分析: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考察类型:常考题
13、请用“组字法”记忆生字。
ní wán wán
(1)“九”加上一点就是(  )(  )的(  )。
pánɡ bó bó
(2)“石”加上“薄”就是(  )(  )的(  )。
mín shān mín
(3)“山”加上“民”就是(  )(  )的(  )。
答案:泥丸  丸  磅礴  礴  岷山  岷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不认识字的掌握,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勾画不认识的字,就不难回答这道问题了。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14、 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答案:(1)冬 (2)夏 (3)春 (4)秋 (5)春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
分析:从“鸟飞绝”可以知道,冬天鸟儿才去南方过冬,所以是冬天;从“荷花”可以知道,夏天是荷花开放的季节,所以是夏天;从“万条垂柳”可以看出,春天柳树发芽,所以是春天;从“霜叶”可以知道这个季节是秋天;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15、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答案:(1)比喻;(2)夸张;(3)反问;(4)比喻。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包含本体、喻体、喻词。夸张:为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点评:掌握修辞定义解题容易。
考察类型:常考题
16、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 )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 )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 )
答案:(1)E;(2)C;(3)A;(4)A;(5)C;(6)D;(7)B。
知识点:字义
点解析:
分析:考察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点评:理解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考察类型:常考题
17、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 )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答案: B、C、A、D
知识点: 句子排序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18、 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在下面括号内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答案:(1)夸张(2)夸张(3)对偶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 :夸张: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点评:掌握修辞概念,解题容易。
考察类型:常考题
19、 某政要的儿子驾车外出,违反交通规则被抓,交警正在填写罚单。这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色说:“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谁?”交警一面继续开罚单,一边说:“这个恐怕我帮不了你,小伙子,你为什么不试着回家问问你妈妈?”他们两人的一问一答,都是:( )
A.威武不能屈 B.岿然不动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以强凌弱
答案: C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0、 填写量词。
  一( )路 一( )诗 一( )暖流 一( )江
  一( )队伍 一( )电影 一( )灯光 一( )阳光
答案:条 首 股 条 支 部 盏 缕
知识点:量词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1、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渡桥横铁索寒;(2)聒碎乡心梦不成;(3)唯见长江天际流;(4)不教胡马度阴山;(5)月如无恨月常圆。
知识点:默写
解析:
分析: (1)大渡桥横铁索寒;(2)聒碎乡心梦不成;(3)唯见长江天际流;(4)不教胡马度阴山;(5)月如无恨月常圆。
点评:测试写生对诗的掌握情况
考察类型:常考题
22 、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为了塑造更美好的企业形象,打出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请认真品位这则广告,回答下列问题。
(1)广告中“联想”一词,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
(2)请你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答:
答案:(1)指作为电脑的“联想”(品牌)和联想集团 。 (2)指人类的思维活动。 (2)该广告一语双关。它既指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联想,也暗指大家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联想集团”的产品,并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3、按原文填空并作答。
(1) , 万水千山只等闲。。
A.诗中的“远征”指 “万”和“千”的意思是 “万水千山”指
B.作者从“万水千山”中选写的“山”有 ,“水“有 。
(2) 腾细浪, 走泥丸。
“逶迤“是指 的样子;”磅礴“是指
(3)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 。
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 “ ”是全都喜笑颜开的意思。“ ”这个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答案:(1) 红军不怕远征难 ,A.二万五千里长征 山无数、水无数 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 B.五岭山 、乌蒙山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2)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弯弯曲曲、盘旋 气势雄伟 (3)岷山 尽开颜 岷山 尽开颜 尽开颜
知识点:默写翻译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4、课内阅读
(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
(       )。
金沙水拍(  ),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  )。
(1)先将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句诗是对全诗内容的总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  );用“泥丸”来比喻(   )。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   )的英雄气概。
(4)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  ),“寒”字表现了红军(   )。
(5)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  );“(  )”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答案:(1)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云崖暖 铁索寒 尽开颜(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五岭”  “乌蒙”  不畏艰难、乐观向上(4)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  对牺牲战士的沉痛(5)过雪山  尽开颜
知识点:诗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5、课外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  ),长征是(  ),长征是(  )。
(2)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  )余里,纵横(  )个省。
(3)红军长征大约经历了(  )年的时间。
(4)用“ ”标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长征向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答案: (1)宣言书  宣传队  播种机(2)二万  11    (3)1(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5)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这道题告诉了我们,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