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学教案”
课题:端午日 课型:新授 时间:
执笔:顾全忠 审核:初一备课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学习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法指导:感知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去体会场面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 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蘸( )酒 茶峒( ) 泅( )水 擂( )鼓
老鹳( )河 呐( )喊 戍( )军 桨( )手
2、填空:
《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端午日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
4、朗读课文,思考:
1)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
5、说说家乡端午节的民俗。
二、学习 研讨
1、导入,介绍端午节。
2、介绍作者。
3、文章共介绍了湘西几个风俗习惯?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 合作探究:
你觉得哪一个风俗习惯最吸引人,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说说为什么会吸引你的? 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感悟
5、发挥想象,把捉鸭子的场面描写一下。
巩固 延伸
1、写写自己家乡端午节的民俗。(300字左右,写在周记本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名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和其他师生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D.中国8位维和警察在海地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获知此消息,很多网友不能自已,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悼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任何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个个脚印,而且表达着人类对时代和未来的思考。
C.云南热带作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都使云南跻身为国内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D.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4、“若一个民族对自身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不重视,那是数典忘祖,终究走不远的。”如今在“洋节”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处于衰微的状态,请你就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写一宣传语。
【教(学)后记】:端午日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
(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师: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们知道吗?
生:插艾叶,插菖蒲,吃粽子。
师:端午这天,各地的习俗不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板书课题)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对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1、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2、如果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如果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神情专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们大家多亲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好?
生(齐):好!
整体感知
(指名同学朗读,要求其他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认真听,在书上圈划。朗读完毕,老师提问)
师: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活动?分别用三个字 “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 、赛龙舟、追鸭子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如下:略)
师:在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平均用墨?
生:有详有略,详写赛龙舟,略写赶鸭子,其他三种一笔带过。
师:根据篇幅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 “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 ” 的习俗只稍作交代,对赛龙舟写得最详,追鸭子次之。(教师板书见上)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1:大约赛龙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2:赛龙舟可能是当地过端午节最主要的节目,所以应该详写。
师:你们讲的很有道理,说明你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书时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做到了详略得当,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当地的民俗,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三、精读感悟
学习“赛龙舟”片段
(一)精读“赛龙舟”场面
指名一位同学来读这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学生思考讨论:
1.这一场面中写到了哪些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圈点出相关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场面的作用。
(学生圈点,讨论。)
明确: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外貌: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桨 手----持、划
带头的----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2、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3、梁红玉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女英雄。作者所联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的故事是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板书:①虚实结合②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总:激烈、热闹)
5、【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PPT14:请试一试)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6、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吗?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7、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校运会上,参赛的选手也好,啦啦队也好,得不得奖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板书:团结合作)
学习“捉鸭子”片段
1、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PPT15:余兴节目) (板书: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动用笔墨啦,两三笔就一略带过。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是哪一句呀?
(“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短短的一句话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欢腾、热烈、与民同乐的欢快氛围。(板书:与民同乐)
9、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PPT16:抓鸭子描写)
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我们来看一下提示。(PPT17:抓鸭子描写提示)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群策群力。一会儿老师会抽查几个组的描写作品,比一比哪组写的最好。(选定小组来读自己的作品,并适当点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体验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欢腾热闹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 湘西的端午日,以赛龙舟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赛龙舟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和茶峒人一起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气氛的节日。
端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紧扣文本进行有重点研读;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PPT简介端午日的由来,介绍苏州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传一首无名氏的诗(见教参),观看划龙舟的照片,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民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 ( http: / / www.21cnjy.com )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导入务必要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三、请同学交流:
1、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2、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
3、其中详写的是哪两件事?(龙舟竞渡、追赶鸭子)
四、研读“龙舟竞渡”
1、朗读(目标定位并初步感受)
2、研究几个问题:龙舟竞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充分)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比赛的准备是充分的?(“数天以前”、“早”、“进退”……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个是“实”。“进退”一词,语言直达心灵,不必分析,直接感悟,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来。用词很逼真,有现场感。然而这种情景也许是模糊的,让人对龙舟到底是怎样的船,竞渡究竟是怎样的场面隐隐的产生期待。)
说明:像“进退”这样的词语,我们应避免强加分析,而是采用感悟的方法,让文字直抵心灵,表达也是直接说出心中的感受。
2、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
(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红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色;搁置在干燥的洞中。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暗示竞争的激烈。)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文章是按怎样的次序介绍这些船员?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动作和外貌?
(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次序如前;此题为课后练习)
4、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再从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2条;感觉有无数条,千万条,反正是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非常的热闹、欢腾。感觉的来源: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调动并借助读者自身的想象力来感受端午日比赛场面的热闹、喧腾。)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所以,上文将鼓手锣手放在后面介绍,正可以引出这里写声音的文字,内容上衔接比较顺畅,如果先介绍了鼓手锣手,语言就不很连贯。)
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
(“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了湘西人“争先不争功、争胜不争物”的淳朴民风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风貌。)
6、龙舟竞渡的最后为何要写军人放鞭炮?
(放鞭炮为助兴,一方面从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反映龙舟竞渡场面精彩激烈,用这种形式为他们喝彩,另一方面也为烘托节日热闹、欢快的气氛,同时也能表现一种人性美,让人感受到天真、淳朴的民风。)
五、略读追赶鸭子的内容及结尾:
此段文字较为简略,问题设计如下:
1、是谁发起的这项竞赛活动?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
(引导看书,用原句回答。)
2、追赶鸭子的场面写得虽然简略,但同样让人感觉很激烈、热闹,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龙舟争渡,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换了新花样”一句针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竞渡而言,显然没有降低热烈程度的意思,只是形式不同,趣味有变化。两个“各处”以及参与面之广可以让人想见当地百姓奋勇追赶鸭子的盛况。从中也可见军民的淳朴——所谓淳朴,或写作纯朴,我的理解是,他们思想是那种没有受到过污染的、没有杂质的状态,是那种单纯而美好的状态。比如追鸭子这种活动,换了别的人,恐不大会去干。可见当地的民风淳朴厚道。)
3、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说明整个当地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
六、总结: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写作特点简单归纳。
七、布置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