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 事 依 依
教学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 (huì) 青女素娥(é)
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òu) 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
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6、往事依依
于漪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赵丽宏那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过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繁星;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板书:往事依依)(1分钟)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分钟)
1、了解作者。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听读课文,检查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争取1—2分钟因为已经预习过了)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然后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于漪yī 搜索枯肠 浩淼miǎo 眼花缭liáo乱 雕镂lòu
徜徉cháng yáng 心旷kuàng神怡 镌juān刻 谆谆zhūn教导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解题:
(1)齐读标题,思考:标题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眼光锐利的同学一下子发现了第36页注释①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2)“往事依依”这个标题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怀念、依恋、情深等。
2、请一位同学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对小时候的几件事的回忆。(作者回忆儿时几件往事。)
3、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第一段。(生带着感情朗读第一段。)
4、作者写道:“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少事情已经模糊,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呢?”
明确:作者用鲜明的对比(如:“不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4、过渡:作者对几件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默读2—6节,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大屏幕显示)
①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第2节)
②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第3、4节)
③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第5节)
④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第6节)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简洁的话语归纳一下板书:
看:山水画、《水浒传》插图 (乐)
读:《水浒传》 (趣)
品:《千家诗》 (美)
听:国文课、读书的教诲 (理)
5、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简述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开头第1节引出几件往事的回忆,紧扣文题;中间2-6节具体回忆了四件往事;最后第7节,篇末点题。
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咱们今后写作文也要这样层次清晰。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开头第一节引出回忆(总写);中间主体部分具体回忆了几件往事(分写);最后一节篇末点题(总写)。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写了哪些往事?学生边说,老师边写出板书。
看:山水画、《水浒传》插图 (乐)
读:《水浒传》 (趣)
品:《千家诗》 (美)
听:国文课、读书的教诲 (理)
2、下面我们重点来研读这些往事,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先来研读看画这一部分(第二节)
(1)先齐读第二节。
我们先来看第2节开头几句:“小时候,……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竟百看不厌”的一个“竟”字,我们可以揣摩到什么?(注意:竟和竞)
回答方式:先解释 “竟”是什么意思,然后解读 “竟”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竟”,竟然,出乎意料的意思,一个“竟”字足见“我”喜爱画,钟情于画,
追问:喜爱钟情到了什么地步?(用原文回答)
“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而且还入了神。
一个“竟”字,还有“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而且还入了神。可见作者小时候看画是带着怎样一的种心情?(找文中关键字,关键词:“甚得其乐”,“乐在其中”。)
明确:快乐的心情(乐在其中)(板书:乐)享受的是一种大自然的乐趣。也正是这份乐趣,让作者几十年过去,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老师适时小结:作者的情感往往就凝聚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些关键字或关键词上。一篇文章好比一棵大树,字词就好比这颗大树的一枝一叶,虽是一枝一叶,但它们处处传递着作者的感情,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因此,我们品读文章,特别要注意揣摩这些关键字或关键词。
(2)再看作者读《水浒传》时,为我们描绘的“水泊梁山”的画面:同学们找找看,有哪些句子?
明确:看屏幕
水泊梁山
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淼
水边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何涛、黄安率领的军官
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
在芦苇港中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咱们边读,边将这样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
作者小时候在读《水浒传》,又是带着怎样一种心情呢?(也不妨抓关键词。)
明确:犹如身临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津津: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妙趣横生、趣味十足。)(板书:趣)
2、乐在其中看山水画,趣味十足地读《水浒传》,还有令作者记忆犹新的往事,那就是品《千家诗》。
提到《千家诗》,我相信同学们也能背出十几首来,不信:
当有学生跟着老师背诵,就及时评价:太棒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同学们已经有了这么丰富的诗词积累,希望大家把读诗、背诗的好习惯保持下去,让你的心灵经常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就鼓励一番。)
(1)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3、4两节。
(2)生读完之后,师:读文章只粗略地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课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找找3、4小节。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情景。请你在文章画出来,并在它的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每位同学评点一处就行了)
引导: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写得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这句话打动了我,为什么会打动了我?这个诗句引起了我的联想?我产生了哪些联想?
生思考,生畅所欲言。
教师适时地点拨:
①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②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
让我联想到以前也学过春夏秋冬的诗句:
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冬: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展现在你眼前的这些诗句,你能分别说出它们描绘的是哪一季节的景色?
(大屏幕)
明确: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唐)李商隐<霜月>
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卢梅坡<雪梅>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评: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
(3)作者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品《千家诗》,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作者回忆这一件往事的时候,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4节的前两句话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地情感。
接下来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和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无不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品着这样美的诗句,连着自己的生活也美了起来,作者在第三节是这样形容《千家诗》的:“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品着《千家诗》,对学生时代的“我”来说,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
3、接着作者怎样将品《千家诗》这一往事过渡到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一件事的呢?
眼光锐利的同学能否一下子找到关键词或关键句?
明确:一个“也”字,起到有承上启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用。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联系起来了。第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过渡语显得很重要。
4、好,文中对两位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我们不妨从描写人物的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品读。(请看第5段)
明确:联系《安恩和奶牛》作者在第一段刻画安恩这一人物形象时,重点运用了哪些方法:外貌、神态、动作等
刻画教《南乡子》的国文老师:神态、动作。
具体句子:“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分析:“头与肩左右摇摆”,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描绘国文老师诵读诗的情状,这些字眼透露了国文老师诵读《南乡子》的深情、专注、满含爱国之情,也正是这样专注、这样深情地诵读,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屏幕显示: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南归》的国文老师:语言、动作、神态。
具体句子:“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一个词“凝注”用得好,“凝注”的意思是“凝聚、凝结”,这个代课的国文老师通过诵读,将田汉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全凝聚在他的双眸里了。
师简单小结:两位老师的谆谆教导的落脚点在“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没有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道理(板书:理)。作者正是按照老师的教导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作者永远铭记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5、同学们发现了吗?于漪老师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读书。(爱动脑筋的同学一下子就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了,好再接再厉!)
6、为什么都写与“读书(画)”有关?
明确:(1)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时代,回忆起来,当让离不开读书。
(2)文中也说道: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的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作者其实有着更深的用意?(提醒大家:谁在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我们学生)
(3)希望我们的学生(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其实就是文章的第6段,国文老师对于漪老师说的话,其实也正是于漪老师想要对我们青少年说的话。文章这样去解读,境界就高了。
7、文章的主题部分主要写的是回忆往事,于漪老师除了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还希望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结合板书提醒同学们:
明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小结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我们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到了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像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布置作业:背诵文中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大屏幕显示: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韩翃《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高骈《山居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朱熹《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李商隐《霜 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板书:
往事依依
看:山水画、《水浒传》插图 (乐)
读:《水浒传》 (趣)
品:《千家诗》 (美)
听:国文课、读书的教诲 (理)
静态的画面
注意:
泊 pō(湖) 湖泊;梁山泊;水泊梁山。
bó①船靠岸;停船组词:停泊②停留:组词:漂泊③(方)停放车辆:泊车
动态的画面
登鹳鹤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多读书
读好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往事依依 教案
备课: 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留心生活的情操美,以及“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激励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2、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留心生活的情操美,以及“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激励作用。
教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 浩淼(miǎo) 阴晴雨晦(huì) 素娥(é) 婵娟(chán)
谆谆教导(zhū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素娥:嫦娥。
婵娟:美好的容态。 芳菲:花草的芳香。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雕镂:雕刻。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镌刻:雕刻。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二、导入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作者简介
于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
2、围绕往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 看图画
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2)读诗歌
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听讲课:(两位老师)
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 聆教诲:
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3、总结往事及带给于漪的影响。同学们做短暂思考,由教师总结。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4、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贯穿全文的纽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选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往事依依”,“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3)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体会描写方法:
(1)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文学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况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五、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