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8 14: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
1、按拼音写汉字
yāo fǔ pù qiào qū jīn yùn xiá
( )请 ( )瞰 ( )布 陡( ) 身( ) 天( ) ( )含 三( )
答案:邀 俯 瀑 峭 躯 津 蕴 峡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邀:约请:~请。~集。应~。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身。~视。~瞰。~首。~临。瀑:〔~布〕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峭:山又高又陡:陡~。~壁。峻~。~立。躯:身体:~干。~体。~壳。身~。为国捐~。津:渡水的地方:~渡。关~。~要。问~。蕴:积聚,蓄藏,包含:~蓄。~藏。~结(郁结)。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门~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2、多音字组词
guàn( ) chuán( )
冠 传
guān( ) zhuàn( )
答案:冠军 鸡冠 传说 自传
知识点: 字形
解析:
分析:冠guàn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guān帽子:衣~。~戴。~盖。传chuán转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3、我是拼音小能手
yùn hán níng wàng ào mì zuì jiǔ
( ) ( ) ( ) ( )
shū zhuāng yín yǒng
( ) ( )
答案:蕴含 凝望 奥秘 醉酒 梳妆 吟咏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蕴含:意思是包含在内。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奥秘:指深奥与神秘。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汉。~鬼。~意。~拳。梳妆:指妇女化妆打扮。吟咏:.亦作“ 吟咏 ”。歌唱;作诗词。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上册 第一组第1课《山中访友》
4、写出近义词
访问—( ) 凝望—( ) 蕴含—( )
吟咏—( ) 热切—( ) 雄浑—( )
答案:拜访 凝视 包含 吟诵 恳切 浑厚
知识点:字义
解析:
分析: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先进工作者
凝望,指目光凝聚在某个物体上。
蕴含:积聚,蓄藏,包含:蕴蓄。
吟咏:有节奏的诵读诗文。
雄浑:1 、形容词,2 、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5、写出反义词
陡峭—( ) 精致—( ) 短暂—( ) 宁静—( )
答案:平缓 粗糙 长久 喧闹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指山直上直下,又高又陡。 指山势高。
精致,谓精巧细致;细密。也指精美工巧。 美好等。
短暂:名词,形容(时间)短。
宁静: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6、形近字组词
瀑( ) 邀( ) 度( ) 驱( )
爆( ) 遨( ) 渡( ) 躯( ) 
答案:瀑布 爆炸 邀请 遨游 温度 渡船 驱虫 身躯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瀑为三点水旁,读pù,爆为火字旁,读bào,这两个字不要弄混;邀和遨这两个字为形近字,邀读yāo,遨读áo;度比渡少一个三点水,这两个字为同音字,读dù;驱为马字旁,躯为身字旁,为同音字,都读qū。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7、慧眼辨真伪,请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仪式(yí yì) 掠过(luō lüè) 唱和(hé hè)
树冠(guān guàn) 湛蓝(zhàn shèn) 宁静(níng nìng)
答案: yí lüè hè guān zhàn níng
知识点:字音
解析:
分析:仪:人的外表或举动:~态。~表。威~。掠:夺取:~夺。~取。抢~。劫~。和: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冠:guān帽子:衣~。~戴。~盖。guàn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湛:深:精~。~恩(深恩)。~蓝。宁:níng平安,安定:~静。~谧。息事~人。nìng情愿:~肯。~死不屈。~缺毋滥。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8、依样画瓢(照样子写词语)。
肖(峭壁) (硝烟) (销毁) (稍微)
夹( ) ( ) ( ) ( )
聿( ) ( ) ( ) ( )
答案:山峡 大侠 狭隘 陕西 天津 规律 健康 建设
知识点:字形
解析:
分析:夹加偏旁可以变为硖:硖石 荚:榆荚 挟:要挟 侠:侠义 铗:火铗 陕:陕西 蛱:蛱蝶 狭:狭窄 浃:汗流浃背 峡:三峡 颊:脸颊;聿加偏旁可以变为律:律师津:天津建:建设肆:放肆垏、侓、硉、茟、峍。
点评:考察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9、活学活用(用上本课文中的词语)。
(1)闪烁着点点渔火,江面上__________。
(2)何种境地,我对祖国的感情都__________。
(3)_________,村里大小事都请他作主。
答案:(1)波光明灭 (2)依然如旧 (3)德高望重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波光明灭:黑暗、暗淡。波光明灭的意思就是:水波的光一明一暗。依然如旧:形容某样事物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改变。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0、佳句赏析。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不但写出了桥的__________,而且也突出了它__________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3)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
这是一个__________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仅写让人感受到山中早晨的宁静美好,同时也使作者意识到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答案:(1)比喻 老桥 德高望重的老人 古老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
(2)拟人 鸟儿 露珠
(3)对偶 犬吠 归鸟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22429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 ( http: / / baike. / view / 44134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649419 / 1221627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调整语句,运用特定 ( http: / / baike. / view / 65408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 ( http: / / baike. / view / 120476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方式和方法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69819 / 508668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552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比拟 ( http: / / baike. / view / 564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比体 ( http: / / baike. / view / 119764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分为拟人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19198 / 145184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拟物 ( http: / / baike. / view / 75860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夸张 ( http: / / baike. / view / 571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排比 ( http: / / baike. / view / 670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对偶 ( http: / / baike. / view / 665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对仗 ( http: / / baike. / view / 3424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排偶 ( http: / / baike. / view / 901073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复 ( http: / / baike. / view / 31381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借代 ( http: / / baike. / view / 594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寄寓(寄托 ( http: / / baike. / view / 36636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互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6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设问 ( http: / / baike. / view / 575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引用 ( http: / / baike. / view / 597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呼告 ( http: / / baike. / view / 59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问 ( http: / / baike. / view / 55883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顶真(又名联珠 ( http: / / baike. / view / 68222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1685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暗喻(隐喻)、借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9840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博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0868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复喻)、倒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56059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逆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599576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75850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互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1937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回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773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较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1938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可分为强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0869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弱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488875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譬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90542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曲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5345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饰喻 ( http: / / baike. / item / %E9%A5%B0%E5%96%BB"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引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74228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1、课文回放
(1)《山中访友》课文题目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题目中的“友”指的是__________。作者带着__________去探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感情。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课文中写到作者“山中访友”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拟人 大自然的景物 满怀的好心情 老桥 树林 鸟儿 山泉 飞瀑 悬崖 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去访友 山中访友 下山返回
(2)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分析:这篇短文讲的是作者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2、经典背诵(默写填空)。
课文中有几句话,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答案: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3、把词语补充完整
( )( )望重 ( )( )明灭
( )( )乐道 ( )( )无闻
答案: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津津乐道 默默无闻
知识点:成语
解析:
分析: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本意是指波光忽明忽暗的样子。即:水流动的时候,光线映照在水面上,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默默无闻: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成语的积累
考察类型:常考题
14、根据理解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的谈论。 ( )
答案:(1)幽静深远 (2)德高望重 (3)津津乐道
知识点:字义
解析:
分析:幽静深远: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
点评:考察学生对字义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5、用下列词语造句。
(1)津津乐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高望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和爸爸在津津乐道的谈论世界杯。(2)德高望重的医生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3)我国东北地区蕴含了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藏。
知识点:造句
解析:
分析:造句,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在分析并理解词义 ( http: / / baike. / view / 31261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 ( http: / / baike. / view / 1500156.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 ( http: / / baike. / view / 60896.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 ( http: / / baike. / view / 65084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贬义词 ( http: / / baike. / view / 650842.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 ( http: / / baike. / view / 120476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 ( http: / / baike. / view / 54835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用关联词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476.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点评: 主要测试学生对造句的运用。
考察类型:常考题
1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
(2)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
(3)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 )
(4)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 )
答案:(1)拟人 (2)反问 (3)比喻 (4)反复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22429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 ( http: / / baike. / view / 44134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649419 / 1221627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调整语句,运用特定 ( http: / / baike. / view / 65408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 ( http: / / baike. / view / 120476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的方式和方法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69819 / 508668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552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比拟 ( http: / / baike. / view / 564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比体 ( http: / / baike. / view / 119764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分为拟人 ( http: / / baike. / subview / 119198 / 145184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拟物 ( http: / / baike. / view / 75860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夸张 ( http: / / baike. / view / 571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排比 ( http: / / baike. / view / 670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对偶 ( http: / / baike. / view / 665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对仗 ( http: / / baike. / view / 3424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排偶 ( http: / / baike. / view / 901073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复 ( http: / / baike. / view / 313818.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借代 ( http: / / baike. / view / 594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寄寓(寄托 ( http: / / baike. / view / 36636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互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628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设问 ( http: / / baike. / view / 575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引用 ( http: / / baike. / view / 597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呼告 ( http: / / baike. / view / 590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问 ( http: / / baike. / view / 55883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顶真(又名联珠 ( http: / / baike. / view / 68222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1685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暗喻(隐喻)、借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98405.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博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0868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复喻)、倒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560597.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逆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599576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反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758509.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互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1937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又名回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285773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较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19384.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可分为强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308693.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弱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4888751.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譬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905420.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曲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853456.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饰喻 ( http: / / baike. / item / %E9%A5%B0%E5%96%BB" \t "http: / / baike. / _blank )、引喻 ( http: / / baike. / view / 1742282.htm" \t "http: / / baike. / _blank )。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7、扩句
(1)体育健儿取得了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车奔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蜜蜂飞来飞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一列旅客列车在轨道上奔驰。
(3)可爱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知识点:扩写句子
解析:
分析: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考察学生对扩写句子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8、缩句
(1)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湖边的大草地上尽情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通过显微镜看到了不计其数的细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杨梅树吮吸着甘露。(2)小孩玩耍。(3)我们看到了细菌。
知识点:缩写句子
解析:
分析: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 ( http: / / baike. / view / 278361.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111834.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补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146650.htm" \t "http: / / baike. / view / _blank )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19、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以“山中访友”为题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奇妙构思,更能抒发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分析:“山中访友”为题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奇妙构思,更能抒发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难道不是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这个方向走,不是越走越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这是你的。
(2)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3)朝这个方向走,越走越远。
知识点:句式转换。
解析:
分析: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
1、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2、将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式的转换
考察类型:常考题
21、选词填空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波光明灭 叽叽喳喳 德高望重
(1)远处闪烁着点点渔火,见面上_________
(2)无论何种境地,我对祖国的感情都________.
(3)他_______,村庄大小事都请他做主。
(4)老人们_______地谈论着生活中得新变化。
(5)几个孩子________的,欢快地像一群麻雀。
答案:(1)波光明灭 (2)依然如旧 (3)德高望重 (4)津津乐道 (5)叽叽喳喳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本意是指波光忽明忽暗的样子。即:水流动的时候,光线映照在水面上,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依然如旧:字面上的意思是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也有什么长进。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2、下面是表示各种动物“叫”的词语,你能将其准确地与动物们一一搭配起来吗?
鸣 吠 嘶 啸 吟 嚎 啼 吼 哞 咩
狮( ) 猿( ) 鸡( ) 犬( ) 羊( )
牛( ) 狼( ) 虎( ) 龙( ) 马( )
答案:狮吼 猿啼 鸡鸣 犬吠 牛哞 狼嚎 虎啸 龙吟 马嘶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积累,注意观察,就不难回答这道题目了。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考察类型:常考题
23、 语段点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1)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________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2)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________人称变换为第________人称。
(3)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 ”一句中的“渡过”可以换为“度过”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像 (2)二 三 (3)拟人 比喻 (4)不可以。因为“渡过”后面一般接“河流”、“难关”等,而“度过”一般接“时光”、“假期”、“日子”等。文中是指过河,所以只能用“渡过”
知识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析:
分析:这道题主要讲的是山中访友中周围的美丽景色,以及作者对景色的喜爱。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4、迁移过关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是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的钓叟。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未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楼:郭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青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儿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本文写的是( )季的景色,依据是(摘录原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第①自然段的“多谢”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状物,有时会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来摹写,从文中第②段中摘录出从不同角度描写的句子。
嗅觉________________ 视觉________________ 感觉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有近景和远景,文中的第________自然段的景物都属近景,第________自然段的景物都属远景。
(5)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第④自然段描写的“垂杨”、“桂花”、“黄橙”、“青藤”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将它们都写成了动态,体现这些动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 残荷点点、雁儿阵阵
(2)“多谢”表达对西风带来美丽秋景的感激之情,全文正是以此为基调描绘秋景的
(3)嗅觉:花的芬芳 视觉:水的澄清感觉:天的庄严而纯洁听觉:一切虫儿的歌唱
(4).三五
(5)倦 送(香) 添盖 撑
知识点: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解析: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分析:这个小短文表达对西风带来美丽秋景的感激之情,全文正是以此为基调描绘秋景的,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2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