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1.2 水的三态变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1.2 水的三态变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08:55: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科学 下册 1.2 水的三态变化
考点梳理
1.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命题方向】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以及熔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熔化的是(  )
A. B.
春天里冰雪消融 夏天早晨花草上的露水
C. D.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例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2.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
【命题方向】
判断生活中物态的变化属于凝固,液体凝固的条件,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命题热点。
例1: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例2: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    热量。
3.熔点和凝固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点与凝固点是物质在其气压下液态﹣固态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凝固点(凝固点指的是物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温度值,熔点指的是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值).这是由于固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有规则排列因温度上升,热运动变得杂乱而活化,形成不规则排列的液体的一种现象,相反的过程即为凝固.对于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常称为凝固点或冰点,与熔点不同之处在于放出热量而不是吸收热量.其实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
附:部分物质的熔点(单位:℃,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5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萘 80.5 固态氮 ﹣210
铜 1083 海波 48 固态氧 ﹣218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259
【命题方向】
液体的凝固点和南极最低气温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利用凝固和熔化时的条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中考热点.
例1: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4.蒸发及其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命题方向】
什么是蒸发?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判断物态变化,例如夏天往地上洒水;人流汗,汗液蒸发时从皮肤吸热,保持体温不致升高;夏天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给高烧病人身上涂抹酒精进行降温、退烧,这些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铁块变成铁水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霜的形成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例2:在实验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千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3)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
【命题方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是命题的重点.
例1: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例2: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高低,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重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6.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命题方向】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命题的要点.
例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例2: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7.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1.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
2.观察水沸腾前后的现象。
【命题方向】
例: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____焰加热,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______℃。如何适当缩短加热时间、节省能源,说说你的做法:___________(任写1点)。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_______(选填“A”或“B”)所示。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_______不同。
8.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冰冻衣服风干也是升华现象.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冰雕作品体积变小;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例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例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知识点的认识】
(1)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
(3)升华和凝华区别: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现象(物态变化):升华、凝华的判断是命题方向.例如:灯泡钨丝变细,干冰升华,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碘遇热变碘蒸气等;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例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例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七下科学 1.2 水的三态变化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共1小题)
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二.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共2小题)
2.(2023春 海曙区期中)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设保温杯是绝热的。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
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温度降低
3.(2023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三.熔点和凝固点(共2小题)
4.(2023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5.(2023秋 椒江区校级期中)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到﹣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0℃ B.一定是﹣40℃ C.4℃ D.应该略高于﹣40℃
四.蒸发及其现象(共4小题)
6.(2023秋 临平区期中)如图是干湿球湿度计。某学校社团的同学用该干湿球湿度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较大,这是由于湿棉纱布中水的比热容较大
B.在一定温度下,两支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的湿度越大
C.预计在裸地测量的两支温度计读数差别最小
D.该社团的同学探究的问题可能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7.(2023春 慈溪市期中)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蒸发吸热 D.熔化吸热
8.(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如图2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
A. B. C. D.
9.(2023秋 绍兴期中)干湿球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吸热,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温度计读数低。某天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如图所示,相对湿度表如表,则
(1)该天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
(2)在相同室温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填“越少”或“越多”)。
干球温度 干湿差
1.0℃ 2.0℃ 3.0℃ 4.0℃
15.0℃ 90% 80% 70% 61%
20.0℃ 91% 82% 74% 66%
25.0℃ 92% 83% 76% 68%
30.0℃ 93% 86% 79% 73%
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
10.(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 B.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教室拖地后将吊扇打开 D.用吹风机将使头发吹干
11.(2023春 宁波期中)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12.(2023春 鄞州区期中)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
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
六.液化及液化现象(共5小题)
13.(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4.(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B.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15.(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以下现象不能证明大气中有水的是(  )
A.冬天室内的玻璃窗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B.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
C.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雪糕,会发现雪糕冒“白气”
16.(2023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云飘在空中而不降水,这可能是由于(  )
A.空气中水汽不足
B.气温不够高
C.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
D.云的上升运动太快
17.(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    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七.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共1小题)
18.(2023春 宁波期中)小高和小新同学想探究一杯热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在实验中小高同学收集了9组数据,小新同学收集了4组数据。(分别如表)
小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5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小新:
时间/min 0 2 4 6
温度/℃ 90 98 101 102
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其好处是(  )
A.能够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B.减小实验误差
C.使得到的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情况
D.只有9组数据才可以得出结论
八.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共8小题)
19.(2023春 海曙区期中)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露珠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遇冷结冰,后熔化形成的
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20.(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21.(2023春 慈溪市期中)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22.(2023春 鄞州区期中)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23.(2023春 宁波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24.(2023春 诸暨市期中)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将一碗沸腾的水抛洒出去,瞬间形成一道如图所示的冰晶拱门。发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升华 C.凝华 D.凝固
25.(2023春 海曙区期中)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先    再汽化;取出“碘锤”或者移走“碘锤”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26.(2023春 慈溪市期中)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请用科学语言解释干冰产生白雾的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科学 下册 1.2 水的三态变化
考点梳理
1.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
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命题方向】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以及熔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方向
例1: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熔化的是(  )
A. B.
春天里冰雪消融 夏天早晨花草上的露水
C. D.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初冬的早晨霜打枝头
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知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B、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收热量;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解: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故选D。
点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放在0℃房间里,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在熔点,无法吸热,不会熔化;水在凝固点,不能放热,不会结冰;所以冰、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熔化时一定要根据定义,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要根据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因此学生要牢记它们的特点。
2.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
【命题方向】
判断生活中物态的变化属于凝固,液体凝固的条件,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命题热点。
例1: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分析: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A、雨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
B、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
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错误;
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的概念,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2: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  凝固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  放出 热量。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根据凝固和凝固放热的知识来作答。
解:冷却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要放热。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凝固时一定要根据定义,熟记凝固的条件及放热时的特点。
3.熔点和凝固点
【知识点的认识】
熔点与凝固点是物质在其气压下液态﹣固态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凝固点(凝固点指的是物体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温度值,熔点指的是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临界温度值).这是由于固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有规则排列因温度上升,热运动变得杂乱而活化,形成不规则排列的液体的一种现象,相反的过程即为凝固.对于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常称为凝固点或冰点,与熔点不同之处在于放出热量而不是吸收热量.其实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一致的.
附:部分物质的熔点(单位:℃,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5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萘 80.5 固态氮 ﹣210
铜 1083 海波 48 固态氧 ﹣218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259
【命题方向】
液体的凝固点和南极最低气温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利用凝固和熔化时的条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中考热点.
例1: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分析:(1)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种类不同凝固点不同;气压增大,凝固点降低;有杂质掺入凝固点降低.
(2)液体的沸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有杂质掺入沸点升高.
解:防冻液中掺入了很多的其他的杂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故选D.
点评:掌握熔点和凝固点、沸点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题方法点拨】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不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解题.
4.蒸发及其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命题方向】
什么是蒸发?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判断物态变化,例如夏天往地上洒水;人流汗,汗液蒸发时从皮肤吸热,保持体温不致升高;夏天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给高烧病人身上涂抹酒精进行降温、退烧,这些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铁块变成铁水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霜的形成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分析:(1)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态的固过程叫凝华.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的现象,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解:A、固态的铁变为液态的铁水,是熔化,不合题意.
B、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过一会儿涂的酒精居然不见了,实质上是酒精发生了蒸发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判断物态变化”类题题目的关键是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
例2:在实验里,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分析:酒精挥发性比较强,也就是说酒精在常温下比较容易汽化为气态的酒精蒸汽,汽化要吸热.
解: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玻璃泡中沾有酒精,酒精在常温下汽化,从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当酒精蒸发完后,空气向温度计的玻璃泡传热,示数又会升高.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蒸发制冷的现象,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要注意物理学方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千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3)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
【命题方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是命题的重点.
例1: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解:A、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B、地下管道输水与传统的土筑明渠输水相比,减小了渗漏,也减小了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即减慢了蒸发,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D、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故选B.
点评:(1)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
(2)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例2: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体温度高低,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重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阴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  A (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分析:题目中提到的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四个,因此研究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在(1)中,就要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来确定研究的目的是哪一个猜想.
(2)验证猜想D,设计实验时,就要控制液体的种类不同,其它量相同.
解:(1)由题意知,相同的烧杯,都放在室外,所装的液体都是酒精,这样就体现了它们的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液体的种类都相同;但由于一个在阳光下,一个在阴凉处,说明两者的温度不同,由此可知是为了验证猜想A.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可设计如下的试验方法: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重的酒精和水,把两烧杯都放在烈日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剩余的酒精与水的多少.
故答案为:(1)A.
(2)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重的酒精和水,把两烧杯都放在烈日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剩余的酒精与水的多少.
【解题方法点拨】
在此问题上一定要采取控制变量法去解决.控制变量: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6.液化及液化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2)液化方法: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命题方向】
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命题的要点.
例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热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例2: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  液化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液化、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1.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
2.观察水沸腾前后的现象。
【命题方向】
例: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____焰加热,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______℃。如何适当缩短加热时间、节省能源,说说你的做法:___________(任写1点)。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_______(选填“A”或“B”)所示。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_______不同。
分析:(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在实验中应用外焰加热;
(2)温度计读数时,注意分度值以及温度计中的液面是在零上还是零下;
(3)根据题意,要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即尽量快使烧杯中的水达到沸腾,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减少水量、给烧杯盖上盖子,提高水的初始温度等;
(4)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5)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等。
解答:因为酒精灯外焰的温度高,所以在水的沸腾实验中,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给水加热;
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98℃;
为了适当缩短加热时间、节省能源,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的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上升变大,故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A所示;
由图象C知,a、b的沸点相同,水的初温相同,加热时间不同,所以是因为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外;98;适当减少水的质量;A;质量。
【解题方法点拨】
探究沸腾实验中重点观察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并准确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总结得出温度变化规律。
8.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例如碘化钾、干冰、硫、磷、樟脑等物质都有很显著的升华现象,冰冻衣服风干也是升华现象.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冰雕作品体积变小;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例1: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D.
点评: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例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一一分析.
解:A、向地上洒水,水蒸发为气态,蒸发要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B、在饮料中加冰块,冰块熔化为液态时,要从饮料中吸热,饮料就变得冰凉;
C、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升华要吸热,可以降低食物的温度,防止食物变质;
D、游泳后,人身上有水分,水分蒸发要吸热,所以人感到冷.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知识点的认识】
(1)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
(3)升华和凝华区别: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现象(物态变化):升华、凝华的判断是命题方向.例如:灯泡钨丝变细,干冰升华,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碘遇热变碘蒸气等;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故选C.
例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升华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凝华 .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1)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升华;
(2)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凝华;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方法点拨】
(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的相互转化,中间并没有经过液体这个过程.
(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还有:云、雨、雹、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
例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冬季,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七下科学 1.2 水的三态变化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共1小题)
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答案】A
【解答】解: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与烧杯内混合物温度相同,由于不能吸热,故不会熔化。故A正确。故选:A。
二.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共2小题)
2.(2023春 海曙区期中)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冻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设保温杯是绝热的。过一段时间,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
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温度降低
【答案】B
【解答】解:冰的熔点和凝固点均为0℃;在冷冻室里放了很长时间的冰温度很低,低于0℃,因此在绝热的保温杯里面,只有冰和水进行了热传递,冰吸热其温度升高;
由题意可知,最终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即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到0℃后,因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冰不能熔化;此过程中水会放热,有一部分水会凝固成冰;因此水的质量减小,冰的质量增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2023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B
【解答】解: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晶体物质被熔化,此过程晶体物质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55℃以下时,此时晶体物质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B。
三.熔点和凝固点(共2小题)
4.(2023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答案】C
【解答】解:A、从图像可以看出,该物质加热后到第10分钟开始熔化,故A错误;
B、从图像可以看出,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结束,第15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错误;
C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该物质,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2023秋 椒江区校级期中)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到﹣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0℃ B.一定是﹣40℃
C.4℃ D.应该略高于﹣40℃
【答案】A
【解答】解:A、水与冰交界处,属于冰水混合物,故其温度为0℃,故A正确;
B、﹣40℃是冰基本的温度,不可能是交界处的温度,因为达到这一温度时,水早已结冰,故B错误;
C、由于水的反膨胀原因,只有在静止的水的深层,水的温度为4℃,故C错误;
D、略高于﹣40℃时,水早就结冰了,不可能存在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A。
四.蒸发及其现象(共4小题)
6.(2023秋 临平区期中)如图是干湿球湿度计。某学校社团的同学用该干湿球湿度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较大,这是由于湿棉纱布中水的比热容较大
B.在一定温度下,两支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的湿度越大
C.预计在裸地测量的两支温度计读数差别最小
D.该社团的同学探究的问题可能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答案】D
【解答】解:
A、由于湿球温度计的湿棉纱布中有水,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湿球温度计的示数变小,与水的比热容无关,故A错误;
B、湿球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吸热,该温度计的示数降低;空气的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越多),湿棉纱布中水的蒸发越慢,该温度计降低的温度越小,所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别越小,故B错误;
C、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土地的潮湿程度也不同,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即植物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植物越多,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越大,所以裸地测量的两支温度计读数差别最大,故C错误;
D、该社团研究的湿度,不是研究植被,探究的问题可能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7.(2023春 慈溪市期中)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蒸发吸热 D.熔化吸热
【答案】C
【解答】解: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
故选:C。
8.(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如图2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A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A。
9.(2023秋 绍兴期中)干湿球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蒸发时要吸热,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温度计读数低。某天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如图所示,相对湿度表如表,则
(1)该天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76% 。
(2)在相同室温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越少 (填“越少”或“越多”)。
干球温度 干湿差
1.0℃ 2.0℃ 3.0℃ 4.0℃
15.0℃ 90% 80% 70% 61%
20.0℃ 91% 82% 74% 66%
25.0℃ 92% 83% 76% 68%
30.0℃ 93% 86% 79% 73%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干温度计的示数为25℃,湿温度计的示数为22℃,即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温差为3℃时,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6%;
(2)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反之,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故答案为:(1)76%;(2)越少。
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
10.(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 B.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教室拖地后将吊扇打开 D.用吹风机将使头发吹干
【答案】A
【解答】解:A、把新鲜的水果装入保鲜袋中,既防止了空气流动,又减小了蒸发面积,减慢了蒸发,故A符合题意;
B、将衣服晾在向阳处,提高了水的温度,放在通风处,加快了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蒸发;故B不合题意;
C、教室拖地后将吊扇打开,加快了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蒸发;故C不合题意;
D、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提高了水的温度,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加快了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1.(2023春 宁波期中)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答案】C
【解答】解: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②③两图进行对比,故C正确。
故选:C。
12.(2023春 鄞州区期中)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液体表面积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甲、丙 。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
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
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慢 (“快”或“慢”)。
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
【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解答】解:(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
(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
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故答案为:(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六.液化及液化现象(共5小题)
13.(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D
【解答】解: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D。
14.(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B.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
【答案】D
【解答】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空气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15.(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以下现象不能证明大气中有水的是(  )
A.冬天室内的玻璃窗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B.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
C.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雪糕,会发现雪糕冒“白气”
【答案】C
【解答】解:A、冬天室内的玻璃窗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上,说明空气中存在水;故A不符合题意;
B、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是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说明空气中有水;故B不符合题意。
C、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是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不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水,故C符合题意。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雪糕,会发现雪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说明空气中存在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3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云飘在空中而不降水,这可能是由于(  )
A.空气中水汽不足 B.气温不够高
C.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 D.云的上升运动太快
【答案】C
【解答】解: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聚集成云,当云中凝结的水珠足够大时,形成降水,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乙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B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答案】(1)液化;乙;(2)B;(3)不变。
【解答】解:(1)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物态变化为液化;液化放热,遇冷才容易发生液化,所以房间温度越低,越容易液化,白气越多,所以气温较高的是乙;
(2)水沸腾时,气泡从下向上气泡变大,A是沸腾的图象,B图是沸腾前的;
(3)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壶内开水的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液化;乙;(2)B;(3)不变。
七.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共1小题)
18.(2023春 宁波期中)小高和小新同学想探究一杯热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在实验中小高同学收集了9组数据,小新同学收集了4组数据。(分别如表)
小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5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小新:
时间/min 0 2 4 6
温度/℃ 90 98 101 102
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其好处是(  )
A.能够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B.减小实验误差
C.使得到的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情况
D.只有9组数据才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C
【解答】解: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4组数据相比,分析更多组数据,不仅得到沸腾前水温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还能得出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保持不变,使得到的关系更贴近实际。
故选:C。
八.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共8小题)
19.(2023春 海曙区期中)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露珠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遇冷结冰,后熔化形成的
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答案】C
【解答】解:
A、洗澡时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所致,可以看见;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B、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豆腐中有很多的水分,放在冰箱中,水会变为小冰晶,是凝固现象;从冰箱中取出来,小冰晶变为水,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
D、樟脑丸变小了,是变成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不是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20.(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答案】D
【解答】解:
A、雪是高空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21.(2023春 慈溪市期中)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答案】A
【解答】解:
A、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A正确;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22.(2023春 鄞州区期中)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答案】B
【解答】解: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玻璃窗较冷,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甚至发生凝华现象结冰,从外面看玻璃窗就会“出汗”或结“冰花”。
故选:B。
23.(2023春 宁波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答案】C
【解答】解:A、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此过程中水凝固成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D错误。
故选:C。
24.(2023春 诸暨市期中)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将一碗沸腾的水抛洒出去,瞬间形成一道如图所示的冰晶拱门。发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升华 C.凝华 D.凝固
【答案】D
【解答】解:开水变为冰晶拱门,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5.(2023春 海曙区期中)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颗粒吸热会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先  熔化 再汽化;取出“碘锤”或者移走“碘锤”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凝华 。
【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解答】解:甲图,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
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凝华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故答案为:升华;熔化;凝华。
26.(2023春 慈溪市期中)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请用科学语言解释干冰产生白雾的原理。
【答案】固态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因为干冰的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所以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雾”。
【解答】解:固态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因为干冰的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所以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