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09:01: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科学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考点梳理
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溶液的判定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定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很多种,但主要因素包括:物质的形状或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溶剂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当物质的形状或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溶剂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的越快;还有,搅拌时也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当然,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另外,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一定要注意因变量就是物质溶解的速度,而自变量就是所要选择的那个因素;所谓控制变量就是要控制除了所选择的因素之外的其它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不变.就以形状或颗粒大小作为自变量为例来说吧,一定要控制此时温度基本保持恒定,并且不加以搅拌,这样就可以得出颗粒越大溶解越慢,越小溶解越快的结论了.其它几个因素的探究也是如此类推.
3.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悬浮液;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乳状液;它们与溶液的区别有两个:
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稳定、不均一的,静置一会儿后,都会分为上下两层(固体小颗粒会逐渐下沉,而小液滴会逐渐上浮);但是对于溶液来说,却正好相反,只要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就不会出现分层现象,而是均一、稳定的.
另外,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详细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和区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悬浊液、乳浊液及其各自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且,要弄清它们与溶液的区别及其区分方法;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区分它们的依据和技巧是抓住它们之间的两个区别,逐一分析,顺藤摸瓜地进行推断,便可大功告成.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
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
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
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和技巧,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但是,一定要时刻关注“知识点的认识”中所强调的4点注意事项,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6.溶解度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对于溶解度的意义的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某物质;另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溶解多少克某物质,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和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和有关计算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所谓固体的溶解度,实际上就是该固体在100g水里所形成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它对应的溶剂的质量也就是100g.
7.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温度.并且,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熟记特殊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也就是,特殊溶质氢氧化钙及其溶解度,还有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等等.而其它的固体物质就可以默认为是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了.这样,对识记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或者是运用它来分析、、推断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8.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概念和意义、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转变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方法”等关联起来考查.凸显了命题的能力立意.由于这类题目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好溶解度曲线的画法、意义、作用,善于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要弄清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其它位置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归纳、整合好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溶解度曲线及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9.溶解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计算:=。
【命题方向】
例: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70℃时氯化铵溶解度S的计算式错误的是(  )
A、 B、
C、 D、
10.溶解时吸热或放热
【知识点的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两个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物质的溶解现象、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吸热或放热现象;还考查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解时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又包含哪两个过程;并且,还要弄清哪一个过程吸收热量,哪一个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多,还是放出的热量多.特别是记住哪些典型的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放热多,温度升高(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溶解时表现为放热现象;硝酸铵溶解吸热多,温度降低,溶解时表现为吸热现象;其它的物质则可以认为吸热和放热相等,温度不变,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11.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一种是定量表示法.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以及物质的溶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需特别注意熟记特殊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也就是,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固体溶质及其溶解性或变化规律等.而其它的物质就可以默认为是其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了.这样,对识记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变化规律等,或者是运用它们来分析、推断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七下科学1.3 水是常用的溶剂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共3小题)
1.(2023秋 杭州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油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2.(2023秋 义乌市期中)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肥皂水中,肥皂是溶质,水是溶剂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3.(2023秋 杭州期中)小柯网购了一只神奇“气象瓶”,它的原理是在密闭玻璃容器内装特制溶液,当外界温度改变,会现出不同形态的晶体而类似不同天气。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有关容器中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溶剂质量变小 B.溶质质量变大
C.溶质溶解度变小 D.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
4.(2023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5.(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
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有关。
6.(2023秋 绍兴期中)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
①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三.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共4小题)
7.(2023秋 绍兴期中)下列少量物质加入到试管中(如图),充分混合后形成悬浊液的是(  )
A. B. C. D.
8.(2023秋 瓯海区校级期中)小杰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挂青霉素盐水。小杰发现青霉素是一种粉末状的固态物质,护士给他注射时,先用少量的0.9%的生理盐水(食盐溶液)和青霉素粉末混合成一种浑浊混合物后,再用注射器注入大瓶的0.9%的生理盐水中。请问小杰注射的青霉素盐水属于(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无法判断
9.(2023秋 衢江区期中)“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
10.(2023秋 杭州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利用其    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流入过滤池中的混合物属于    (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3)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现要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乙酸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克?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共5小题)
11.(2023秋 临平区期中)某同学进行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 5H2O)的制备和生长实验,配制了某温度时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静置、冷却到室温,观察晶体的生长。如图所示,能判断原硫酸铜溶液已饱和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溶液蓝色较深 B.溶液冷却,有蓝色晶体析出
C.蒸发少量水,有蓝色晶体析出 D.加入硫酸铜晶体,晶体质量不变
12.(2023秋 钱塘区期中)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增加
13.(2023秋 洞头区期中)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 B.b C.c D.无法判断
14.(2023秋 安吉县期中)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用降温的的方法可获得大量氯化钠晶体
15.(2023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共3小题)
16.(2023秋 西湖区期中)要将室温下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质为氢氧化钙)变成饱和溶液,小乐选择了如下方法:
①加入水;②加入氢氧化钙固体;③降低温度;④升高温度。
其中可行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18.(2023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六.溶解度的概念(共3小题)
19.(2023秋 鹿城区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即25:9)
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64g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0.(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t℃时,将100g和50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g水,降温至t℃,分别析出ag和b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21.(2023秋 杭州期中)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研究小组要进一步提纯氯化钠,利用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是常用的分离思路。小明所在的小组想要研究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四组同学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克 11 18 25 32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克 0 0 7 14
A.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B.第二组溶液的溶解度比第一组大
C.20℃时,5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18克溶质
D.实验中只有第一组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七.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22.(2023秋 西湖区期中)如图所示,“天气预报瓶”的主体是一个密封的水滴状玻璃瓶,瓶内有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等物质,樟脑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酒精、难溶于水,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下列有关某一个“天气预报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冬天到夏天,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B.从高山的山脚到山顶,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C.从我国北方到南方,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D.在我国内陆地区,白天瓶内液体的浑浊度比晚上大
23.(2023秋 南浔区期中)3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投入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仍有部分固体,以下操作中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八.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共6小题)
24.(2023秋 拱墅区期中)如图为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15g甲充分溶于水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5.(2023秋 拱墅区期中)如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26.(2023春 宁波期中)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27.(2023春 鄞州区期中)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7
C.由图1和图2: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D.将t2℃下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硝酸钾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28.(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   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29.(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九.溶解度的计算(共3小题)
30.(2023秋 杭州期中)t℃时,M的饱和溶液m g中含溶质a g,N的饱和溶液m g中含溶质b g,则此温度下M的溶解度与N的溶解度之比是(  )
A. B.
C. D.
31.(2023秋 义乌市期中)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32.(2023秋 诸暨市期中)t℃时有NaNO3溶液80g,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溶剂,有下列实验数据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蒸发溶剂 10g 20g 15g
析出晶体 4.2g 17.6g 13.2g
则此温度下,NaNO3的溶解度为(  )
A.48g B.88g C.64g D.66.7g
一十.溶解时吸热或放热(共4小题)
33.(2023秋 杭州期中)在100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不断搅拌,此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而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已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a、d两点时,溶液质量相等
34.(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钙 D.食盐
35.(2023春 余姚市校级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35题图 36题图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36.(2023秋 杭州期中)如图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物质X,胶头滴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水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1)根据该实验现象推断锥形瓶中所装的物质X可能是    。
A.食盐 B.氢氧化钠 C.酒精 D.硝酸铵
(2)①食盐、②蔗糖、③色拉油、④黄酒是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填序号)。
一十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共2小题)
37.(2023秋 下城区校级期中)小李同学用20mL注射器吸取了10mL某碳酸饮料,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探究压强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
B.图Ⅰ实验中,用力向外拉活塞。饮料中有许多小气泡出现
C.图Ⅱ实验中,用力向里推活塞,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减弱
D.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密封性好,压强容易改变
38.(2023秋 龙湾区期中)如图,两个实验的目的均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研究的变量是温度
B.实验一可以得到温度会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
C.实验二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D.实验二中氯化钠的颗粒大小须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科学 1.3 水是常用的溶剂
考点梳理
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溶液的判定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定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很多种,但主要因素包括:物质的形状或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溶剂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当物质的形状或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溶剂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的越快;还有,搅拌时也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当然,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另外,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一定要注意因变量就是物质溶解的速度,而自变量就是所要选择的那个因素;所谓控制变量就是要控制除了所选择的因素之外的其它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不变.就以形状或颗粒大小作为自变量为例来说吧,一定要控制此时温度基本保持恒定,并且不加以搅拌,这样就可以得出颗粒越大溶解越慢,越小溶解越快的结论了.其它几个因素的探究也是如此类推.
3.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悬浮液;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乳状液;它们与溶液的区别有两个:
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稳定、不均一的,静置一会儿后,都会分为上下两层(固体小颗粒会逐渐下沉,而小液滴会逐渐上浮);但是对于溶液来说,却正好相反,只要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就不会出现分层现象,而是均一、稳定的.
另外,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详细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和区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悬浊液、乳浊液及其各自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且,要弄清它们与溶液的区别及其区分方法;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区分它们的依据和技巧是抓住它们之间的两个区别,逐一分析,顺藤摸瓜地进行推断,便可大功告成.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
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
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
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和技巧,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但是,一定要时刻关注“知识点的认识”中所强调的4点注意事项,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6.溶解度的概念
【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对于溶解度的意义的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某物质;另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溶解多少克某物质,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和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和有关计算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所谓固体的溶解度,实际上就是该固体在100g水里所形成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它对应的溶剂的质量也就是100g.
7.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温度.并且,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熟记特殊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也就是,特殊溶质氢氧化钙及其溶解度,还有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等等.而其它的固体物质就可以默认为是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了.这样,对识记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或者是运用它来分析、、推断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8.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概念和意义、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转变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方法”等关联起来考查.凸显了命题的能力立意.由于这类题目的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是重要的中考考点,并且还是中考化学的热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查找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判断结晶方法及析出晶体的多少,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做这方面的题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好溶解度曲线的画法、意义、作用,善于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要弄清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明确曲线的趋势、陡度及其含义,理解曲线上的点和其它位置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归纳、整合好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溶解度曲线及设置的问题情景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9.溶解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计算:=。
【命题方向】
例: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70℃时氯化铵溶解度S的计算式错误的是(  )
A、 B、
C、 D、
分析: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定义中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及单位克。
解答:A、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在70℃时,73g﹣2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23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故选项列式正确。
B、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故选项列式正确。
C、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在70℃时,73g﹣2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23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S=×100g,故选项列式正确。
D、在70℃时,73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g,则在70℃时,73g﹣2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23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而不是=,故选项列式错误。
故选:D。
【解题方法点拨】
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在计算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还需指明溶液是饱和溶液,才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10.溶解时吸热或放热
【知识点的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两个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
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并且,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共有如下三种:
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
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
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铵等),表现为吸热现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物质的溶解现象、溶解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吸热或放热现象;还考查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常见的溶剂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解时所导致的温度的变化,进行科学地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溶解,溶解过程又包含哪两个过程;并且,还要弄清哪一个过程吸收热量,哪一个过程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多,还是放出的热量多.特别是记住哪些典型的物质,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放热多,温度升高(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溶解时表现为放热现象;硝酸铵溶解吸热多,温度降低,溶解时表现为吸热现象;其它的物质则可以认为吸热和放热相等,温度不变,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
11.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一种是定量表示法.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固体溶解度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物质的溶解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以及物质的溶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需特别注意熟记特殊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也就是,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固体溶质及其溶解性或变化规律等.而其它的物质就可以默认为是其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了.这样,对识记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及其变化规律等,或者是运用它们来分析、推断和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都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七下科学1.3 水是常用的溶剂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共3小题)
1.(2023秋 杭州期中)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②同一种溶剂中可以同时有多种溶质;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油液,泥水是悬浊液;
⑤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A.2 B.3 C.4 D.5
【答案】A
【解答】解:①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说法错误。
②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故说法正确。
③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是混合物;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浊液也是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④植物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小液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泥难溶于水,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说法正确。
⑤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说法错误。
故说法正确的个数有2个。
故选:A。
2.(2023秋 义乌市期中)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肥皂水中,肥皂是溶质,水是溶剂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答案】D
【解答】解:A、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但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故A错误;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不一定都会形成溶液,如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是溶液,故B错误;
C、肥皂水是不溶于液体的小液滴物质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故C错误;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故D正确。故选:D。
3.(2023秋 杭州期中)小柯网购了一只神奇“气象瓶”,它的原理是在密闭玻璃容器内装特制溶液,当外界温度改变,会现出不同形态的晶体而类似不同天气。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有关容器中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溶剂质量变小 B.溶质质量变大
C.溶质溶解度变小 D.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答】解:A、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质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温度降低,溶质溶解度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
4.(2023秋 拱墅区校级期中)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答案】D
【解答】解:A.实验2和实验3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B.实验3和实验4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质的种类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C.实验1和实验2对比可知,溶质的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D.在这四组实验中,没有设计到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相同的温度,只有溶质颗粒大小不同的情况,所以无法探究溶质颗粒粗细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
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A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③和④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有关。
【答案】(1)A;
(2)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③和④;
(4)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解答】解:(1)实验①和实验②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温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验证猜想与水的温度有关;故答案为:A;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为了验证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应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搅拌与否,故可以选择③和④进行比较;故答案为:③和④;
(4)通过以上分析,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温度、颗粒的大小、以及是否搅拌有关;故答案为: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6.(2023秋 绍兴期中)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4)【解释结论】
①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
②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  不能 增加食盐的溶解量(填“能”或“不能”)。
(5)【拓展反思】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食盐的质量分数会  减小 (填“变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4)不能;
(5)减小。
【解答】解:(4)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消失,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说明食盐的饱和溶液中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它溶质后不能增加食盐的溶解量。
(5)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其它的溶质,若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三.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共4小题)
7.(2023秋 绍兴期中)下列少量物质加入到试管中(如图),充分混合后形成悬浊液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面粉难溶于水,把面粉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选项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小液滴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2023秋 瓯海区校级期中)小杰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挂青霉素盐水。小杰发现青霉素是一种粉末状的固态物质,护士给他注射时,先用少量的0.9%的生理盐水(食盐溶液)和青霉素粉末混合成一种浑浊混合物后,再用注射器注入大瓶的0.9%的生理盐水中。请问小杰注射的青霉素盐水属于(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无法判断
【答案】A
【解答】解:由题意“用少量的0.9%的生理盐水(食盐溶液)和青霉素粉末混合成一种浑浊混合物”,再用注射器注入大瓶的0.9%的生理盐水中可得到溶液。
故选:A。
9.(2023秋 衢江区期中)“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悬浊液 (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①④ 。
【答案】悬浊液;①④。
【解答】解:“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悬浊液;①面粉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②味精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④泥土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⑤肥皂与水混合得到乳浊液,⑥植物油是难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得到乳浊液;
故答案为:悬浊液;①④。
10.(2023秋 杭州期中)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利用其  吸附 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流入过滤池中的混合物属于  悬浊液 (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3)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现要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乙酸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克?
【答案】(1)吸附;
(2)悬浊液;
(3)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过氧乙酸溶液100g,需要加水400g。
【解答】解:(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用到了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答案为:吸附;
(2)流入过滤池中的混合物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属于悬浊液;故答案为:悬浊液;
(3)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
500g×5%=x×25% x=100g
需要加水的质量为500g﹣100g=400g
答: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过氧乙酸溶液100g,需要加水400g。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共5小题)
11.(2023秋 临平区期中)某同学进行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 5H2O)的制备和生长实验,配制了某温度时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静置、冷却到室温,观察晶体的生长。如图所示,能判断原硫酸铜溶液已饱和的方法是(  )
A.观察颜色,溶液蓝色较深 B.溶液冷却,有蓝色晶体析出
C.蒸发少量水,有蓝色晶体析出 D.加入硫酸铜晶体,晶体质量不变
【答案】D
【解答】解: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观察颜色,溶液蓝色较深,无法确定溶液是否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不能判断硫酸铜溶液是否已经饱和,故A错误;
B、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说明硫酸铜溶液已经饱和,故B错误;
C、蒸发少量水,有蓝色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说明硫酸铜溶液已经饱和,故C错误;
D、再加入硫酸铜晶体,晶体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硫酸铜晶体没有溶解,说明硫酸铜溶液已经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12.(2023秋 钱塘区期中)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增加
【答案】D
【解答】解: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
A、硝酸钾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硝酸钾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乙试管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乙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2023秋 洞头区期中)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答】解: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由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c点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此时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选:C。
14.(2023秋 安吉县期中)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用降温的的方法可获得大量氯化钠晶体
【答案】C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约是36g,因此20g水最多溶解7.5g,因此a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c中烧杯底部还有固体,仍是饱和溶液,因为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约是40g,因此20g水最多溶解8g氯化钠,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因此33.3%错误;故B错误;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烧杯底部始终有固体;故C正确;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获得氯化钠晶体常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D错误。
故选:C。
15.(2023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答案】D
【解答】解:A.甲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没有蔗糖析出,所以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丙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是饱和溶液,从丁溶液里过滤出了蔗糖固体,丁溶液也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在乙溶液里,溶剂的量比甲溶液中溶剂的量少20g,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故C正确;
D.不知道丙溶液里析出多少晶体,甲溶液和丙溶液的浓度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D。
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共3小题)
16.(2023秋 西湖区期中)要将室温下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质为氢氧化钙)变成饱和溶液,小乐选择了如下方法:
①加入水;②加入氢氧化钙固体;③降低温度;④升高温度。
其中可行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②加入氢氧化钙,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而加入水和降低温度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溶质为氢氧化钙)变成饱和溶液。
故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18.(2023秋 西湖区校级期中)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二组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答案】A
【解答】解: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由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18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20℃时,50g水中含有18gNaCl,所以68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故A说法错误。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g:50g=9:25,故C说法正确。
D、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故D说法正确。故选:A。
六.溶解度的概念(共3小题)
19.(2023秋 鹿城区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即25:9)
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64g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C
【解答】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36g,则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g:36g=100:36(即25:9),故选项说法正确。
C、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36g,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小于36g,则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大于64g,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0.(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t℃时,将100g和50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g水,降温至t℃,分别析出ag和b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答】解:饱和溶液蒸发水析出晶体的原因是:被蒸发的水中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继续被溶解,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只与蒸发水的质量有关,与原来溶液质量的大小无关,因为t℃时,将100g和50g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g水,蒸发水的质量相等,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也相等。
故选:B。
21.(2023秋 杭州期中)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研究小组要进一步提纯氯化钠,利用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是常用的分离思路。小明所在的小组想要研究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四组同学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克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克 11 18 25 32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克 0 0 7 14
A.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B.第二组溶液的溶解度比第一组大
C.20℃时,5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18克溶质
D.实验中只有第一组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答】解: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由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18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20℃时,50g水中含有18gNaCl,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7):50=9:25,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20℃时,50g水中含有18gNaCl,所以68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中第一组是50g水中的溶解有11g,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其他三组均为50g水中溶解了18g氯化钠,得到的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七.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共2小题)
22.(2023秋 西湖区期中)如图所示,“天气预报瓶”的主体是一个密封的水滴状玻璃瓶,瓶内有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等物质,樟脑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酒精、难溶于水,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下列有关某一个“天气预报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冬天到夏天,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B.从高山的山脚到山顶,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C.从我国北方到南方,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
D.在我国内陆地区,白天瓶内液体的浑浊度比晚上大
【答案】B
【解答】解:A、从冬天到夏天,温度升高,樟脑在酒精中、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高山的山脚到山顶,温度降低,析出的晶体增加,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从我国北方到南方,温度升高,樟脑在酒精中、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瓶内液体的浑浊度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我国内陆地区,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则白天瓶内液体的浑浊度比晚上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23.(2023秋 南浔区期中)3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投入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仍有部分固体,以下操作中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答案】C
【解答】解:由于固体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只受温度这一个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若想改变固体的溶解度,就只能改变温度;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都不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升高温度。故选:C。
八.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共6小题)
24.(2023秋 拱墅区期中)如图为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15g甲充分溶于水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答】解:A、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15g,则将15g甲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但由于水的质量不确定,则不能确定甲是否饱和,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但若甲不是饱和溶液,则降温也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则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5.(2023秋 拱墅区期中)如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解答】解:A、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错误,N的大于M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M、N都不是易溶物质错误,M、N在20℃时,溶解度都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选项错误;
C、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他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故选项正确;
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错误,阴影处是M的饱和溶液,N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6.(2023春 宁波期中)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答案】C
【解答】解: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溶解度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3.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t2℃时a的溶解度最大,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该选项说法正确;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是因为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7.(2023春 鄞州区期中)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7
C.由图1和图2: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D.将t2℃下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硝酸钾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答案】D
【解答】解:A、由图1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氯化铵,则此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100g+40g)=2:7,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2的②可知,100g水中能溶解60gR,结合图1可知,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图2的②是t2℃时,100g水中溶解了60g硝酸钾,此时溶液恰好饱和,③中有晶体析出,也是饱和溶液,则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t2℃下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8.(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甲 溶液(填“甲”或“乙);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N (填“M”或“N”);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 不会 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而乙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后所得图2中的乙一定不饱和;
(2)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所以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在20℃时没有晶体存在,所以降温至30℃也不会出现晶体。
故答案为:(1)甲;不饱和;
N;不会。
29.(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2g<m≤40g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解答】解:(1)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甲大,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故答案为:>;
(2)40℃时,甲的溶解度是32g,乙的溶解度是70g;加入mg固体后,甲是饱和溶液,并且固体有剩余;乙物质没有剩余,说明乙恰好饱和或乙不饱和,因此m的取值范围2g<m≤40g;故答案为:2g<m≤40g;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因为都是20℃时的饱和溶液;故答案为:BCD;
九.溶解度的计算(共3小题)
30.(2023秋 杭州期中)t℃时,M的饱和溶液m g中含溶质a g,N的饱和溶液m g中含溶质b g,则此温度下M的溶解度与N的溶解度之比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M的溶解度是:,解得:x=g;
N的溶解度是:,解得:y=g,
则M与N的溶解度之比为:;
故选:D。
31.(2023秋 义乌市期中)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答案】B
【解答】解: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会有晶体析出;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则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故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B。
32.(2023秋 诸暨市期中)t℃时有NaNO3溶液80g,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溶剂,有下列实验数据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蒸发溶剂 10g 20g 15g
析出晶体 4.2g 17.6g 13.2g
则此温度下,NaNO3的溶解度为(  )
A.48g B.88g C.64g D.66.7g
【答案】B
【解答】解:由题目中的表格内容可整理推得:析出晶体以后溶液就饱和了,比较三次蒸发可以发现,后两次都应为饱和溶液。设该温度时NaNO3的溶解度为x。
则,解得x=88g。
故选:B。
一十.溶解时吸热或放热(共4小题)
33.(2023秋 杭州期中)在100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不断搅拌,此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a、c两点时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而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已知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B.a、c两点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a、d两点时,溶液质量相等
【答案】B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A错误;
B、a、c两点时,温度相同,都有没有溶解的NaOH,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故B正确;
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根据题意,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氢氧化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整个溶解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a、c两点温度高于d点温度,d点温度低,因此d点溶解度也更小。a、c两点溶液都有固体剩余,属于饱和溶液;由于d点溶解度更小,所以剩余的固体量更多,a、d两点时,溶液质量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34.(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钙 D.食盐
【答案】B
【解答】解:A、硝酸铵与水混合时,吸收热量,故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故正确。
C、氯化钙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错误;
D、食盐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错误;故选:B。
35.(2023春 余姚市校级期中)你见过冬天能自发热,夏天能自制冷的罐装饮料吗,如图1是“玛吉克牌”一摇冰功能饮料,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一摇冰”饮料在炎热的夏天解渴,其罐底的固体是(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答案】B
【解答】解:“一摇冰”即摇动后饮料的温度降低,也就是物质溶于水时吸热。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不合题意;
D.氢氧化钙固体溶于水没有明显温度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B。
36.(2023秋 杭州期中)如图所示,锥形瓶中装有物质X,胶头滴管中装有一定量的水,U型管内a、b液面相平。当挤压滴管的胶头,使水进入锥形瓶内,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a液面高于b液面。
(1)根据该实验现象推断锥形瓶中所装的物质X可能是  D 。
A.食盐
B.氢氧化钠
C.酒精
D.硝酸铵
(2)①食盐、②蔗糖、③色拉油、④黄酒是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①②④ (填序号)。
【答案】(1)D;
(2)①②④。
【解答】解:(1)A、食盐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装置内气压不变,a液面等于b液面,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装置内气压增大,会使a液面低于b液面,故B错误。
C、酒精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装置内气压不变,a液面等于b液面,故C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装置内气压减小,会使a液面高于b液面,故D正确;
故选:D;
(2)①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②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③色拉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④黄酒是常用的调味品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①②④。
故答案为:(1)D;(2)①②④。
一十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共2小题)
37.(2023秋 下城区校级期中)小李同学用20mL注射器吸取了10mL某碳酸饮料,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探究压强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
B.图Ⅰ实验中,用力向外拉活塞。饮料中有许多小气泡出现
C.图Ⅱ实验中,用力向里推活塞,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减弱
D.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密封性好,压强容易改变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推拉注射器改变了压强的大小,故A正确。
B、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时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会出现气泡,故B正确。
C、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故C错误。
D、注射器密封性能很好,改变压强方式较为简单,故D正确。
故选:C。
38.(2023秋 龙湾区期中)如图,两个实验的目的均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研究的变量是温度
B.实验一可以得到温度会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
C.实验二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D.实验二中氯化钠的颗粒大小须相同
【答案】D
【解答】解:A、实验一对试管进行了加热,研究的变量是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一加热后,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可以得到温度会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二溶质的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不同,目的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故选项说法正确。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需要控制在相同的温度下,比较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的多少,实验二中氯化钠的颗粒大小无须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