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年华师大版七下科学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09:14: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
考点梳理
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由此可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等;以及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另外,为了准确、熟练地牢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可以运用如下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稀有气;还有两个零零三,二氧化碳气杂唤”,来导学导记之。
2.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案,可能是用图示的方法画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也可能是给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装置,还可能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实验方案,画出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装置示意图,以及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画出、选配、选择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装置.
另外,有时根据实验装置示意图或直接要求回答常见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有时还会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或给出的检验和验满装置示意图)来推断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如图所示:
也就是,用于光合作用和灭火,用作化工原料和气体肥料,其固体(即干冰)可作制冷剂.可见,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的掌握情况.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联系着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考查其具体用途,或者是反过来考查学生对其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它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相互联系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做这方面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4.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溶解度为0.144g/100g水(25℃).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 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放,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液态二氧化碳减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干冰”在1.013×105 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可用作制冷剂).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77g/L,约是空气的1.5倍.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分析、推断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并且,还经常考查其固态形式﹣﹣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尤其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推断其收集的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的方法,以及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5.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 2CO
5.二氧化碳与水被绿色植物利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灭火”、“呼吸作用”、“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或高炉炼铁”、“光合作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二氧化碳的前三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6.温室效应
【知识点的认识】
一、产生: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影响: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3)海平面上升.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的预防对策: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主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五、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九、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
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以下危害:
一、对人类的影响
过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而DNA的损伤会导致癌症.在和紫外线辐射有关的诸多病症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晒斑,它被认为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原因.损害眼睛(角膜和晶状体),从而增加白内障患者.危害免疫系统,增加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如疟疾、流行性感冒和疤疹等,并减弱接种疫苗的效果.
二、对动物的影响
增加家禽患病率,导致减产.对鱼类、虾、蟹、浮游动物和水体等都有很大损害,从而降低水产品产量.
三、对植物的影响
紫外线辐射的增强会改变植物的叶面结构、生理功能、芽苞发育过程等,对小麦、稻米、大豆、大麦、土豆等主要农作物产生有害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破坏树木的正常生长,减少森林种类的数量,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相当大的破坏.对浮游植物和构成水生食物链的植物也都有很大损害.
四、对材料的影响
塑料和橡胶制品使用寿命越来越短,例如温室用塑料和汽车轮胎等,需要经常被更换.
【命题的方向】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预防的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结合现今号召的“低碳减排”综合进行考查.
例: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做法是(  )
A.乘公交车出行 B.节约用电 C.使用一次性纸制品 D.爱护花草树木
7.空气污染的防治
【知识点的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还有,就是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如表所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这里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应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以及与其相关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一氧化碳的毒性”、“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的掌握情况和对空气质量日报的了解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8.大气层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命题方向】
例:地球上的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  )
A.出现晴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
B.仍然听到讲话的声音
C.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
D.没有白天和黑夜
七下科学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
一.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共2小题)
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通常证明集气瓶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满气体的集气瓶中 B.把燃着的木条迅速插入装满气体的集气瓶中
C.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通入石蕊试液中
2.(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
(2)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共1小题)
3.(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共6小题)
4.(2023春 海曙区期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5.(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D.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6.(2023春 海曙区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7.(2023秋 绍兴期中)小乐将两支冒烟的木条放在烧杯上方,如图所示。选项表示两支木条冒出的烟的可能移动方向,符合事实的是(  )
A. B.
C. D.
8.(2023春 宁波期中)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
9.(2023春 台州期中)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    ;
(2)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四.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7小题)
10.(2023秋 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1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利用了石蕊遇酸变红的能力
B.该实验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形成碳酸
C.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形成了一种酸性物质
D.加热后,红色褪去说明酸性物质不耐热
12.(2023春 鄞州区期中)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纸花变为红色的有Ⅰ和Ⅳ
B.Ⅰ的作用:证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Ⅳ中纸花变红,Ⅱ、Ⅲ中纸花不变红
D.此实验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质
13.(2023春 海曙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14.(2023春 宁波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15.(2023春 北仑区期中)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生成某酸性物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   ,且密度比空气   。
16.(2023秋 青田县期中)最强大脑: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现有一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平底浅盘,盘底上有一块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手不接触溶液、不得倾斜浅盘,不改变浅盘的位置和形状,将硬币用手拿出(硬币表面少量的残液可忽略)。于是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器材(烧杯、蜡烛)进行挑战,结果挑战成功。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小科用这套装置挑战成功的原理。
五.温室效应(共3小题)
17.(2023春 北仑区期中)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18.(2023秋 慈溪市期中)空气中少量CO2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CO2排放量过多,就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填序号,多选)
①开发清洁的新能源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量
③植树造林
19.(2023春 海曙区校级期中)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该场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六.空气污染的防治(共2小题)
20.(2023秋 鹿城区期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21.(2023春 永嘉县校级期中)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多种气体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七.大气层的作用(共1小题)
22.(2023秋 鹿城区期中)假如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下列的选项中不再发生的是(  )
①人们通过声音辨别方位②马德堡半球实验③水往低处流
④用天平称质量⑤抽水机抽水⑥坐滑翔伞飞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
考点梳理
1.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的认识】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由此可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或含量最多)的气体等;以及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等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另外,为了准确、熟练地牢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可以运用如下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稀有气;还有两个零零三,二氧化碳气杂唤”,来导学导记之。
2.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而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其注意事项等.命题的方式可能是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案,可能是用图示的方法画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也可能是给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示意图让学生来评价装置,还可能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根据题意或给出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来选择或填写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实验方案,画出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装置示意图,以及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装置示意图及其中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注意事项等.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画出、选配、选择或评价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装置.
另外,有时根据实验装置示意图或直接要求回答常见仪器(如集气瓶等)的名称,或者改良某一装置示意图等;有时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来推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等;有时还会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或给出的检验和验满装置示意图)来推断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用途如图所示:
也就是,用于光合作用和灭火,用作化工原料和气体肥料,其固体(即干冰)可作制冷剂.可见,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来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的掌握情况.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联系着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考查其具体用途,或者是反过来考查学生对其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它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相互联系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做这方面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4.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溶解度为0.144g/100g水(25℃).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 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放,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液态二氧化碳减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干冰”在1.013×105 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可用作制冷剂).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77g/L,约是空气的1.5倍.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分析、推断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并且,还经常考查其固态形式﹣﹣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尤其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来推断其收集的方法,或者是选择收集装置的方法,以及干冰的制冷作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5.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二氧化碳无毒,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它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之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 2CO
5.二氧化碳与水被绿色植物利用,而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灭火”、“呼吸作用”、“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或高炉炼铁”、“光合作用”等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二氧化碳的前三个化学性质,以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6.温室效应
【知识点的认识】
一、产生: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影响: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3)海平面上升.假若‘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升高.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的预防对策: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主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五、对化石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九、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
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以下危害:
一、对人类的影响
过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而DNA的损伤会导致癌症.在和紫外线辐射有关的诸多病症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晒斑,它被认为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原因.损害眼睛(角膜和晶状体),从而增加白内障患者.危害免疫系统,增加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如疟疾、流行性感冒和疤疹等,并减弱接种疫苗的效果.
二、对动物的影响
增加家禽患病率,导致减产.对鱼类、虾、蟹、浮游动物和水体等都有很大损害,从而降低水产品产量.
三、对植物的影响
紫外线辐射的增强会改变植物的叶面结构、生理功能、芽苞发育过程等,对小麦、稻米、大豆、大麦、土豆等主要农作物产生有害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破坏树木的正常生长,减少森林种类的数量,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相当大的破坏.对浮游植物和构成水生食物链的植物也都有很大损害.
四、对材料的影响
塑料和橡胶制品使用寿命越来越短,例如温室用塑料和汽车轮胎等,需要经常被更换.
【命题的方向】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预防的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结合现今号召的“低碳减排”综合进行考查.
例:日常生活中,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的做法是(  )
A.乘公交车出行 B.节约用电 C.使用一次性纸制品 D.爱护花草树木
分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得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
解答:A、乘公交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故不符合题意;
B、节约用电,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故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一次性纸制品,会破坏更多的树木,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故符合题意;
D、爱护花草树木,可以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与之相关的考题也成为经常考查的内容.
【解题思路点拔】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是本考点的热点内容,也是结合目前倡导的“低碳减排”所考查的重要内容.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危害,这些影响和危害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识记以上所述的内容是才能较容易地解答本考点的试题.
7.空气污染的防治
【知识点的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还有,就是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如表所示:.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这里说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反应空气质量状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以及与其相关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知识,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一氧化碳的毒性”、“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联系起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的掌握情况和对空气质量日报的了解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空气质量日报和其中的污染指数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8.大气层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
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命题方向】
例:地球上的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  )
A.出现晴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
B.仍然听到讲话的声音
C.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
D.没有白天和黑夜
分析: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解答:A、下雨等复杂天气状况发生在对流层,因此没有大气层将不会出现晴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声音需要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没有大气层将不会听到讲话的声音,B不符合题意;
C、正因为有了大气层的保护,地球表面才没有像月球一样有陨石坑,因此没有大气层地球将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C符合题意;
D、白天和黑夜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会比较昏暗,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大气层作用,可以类比月球表面无大气层保护会产生的现象。
七下科学 2.3-24 二氧化碳和保护大气圈
一.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共2小题)
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通常证明集气瓶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装满气体的集气瓶中
B.把燃着的木条迅速插入装满气体的集气瓶中
C.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通入石蕊试液中
【答案】C
【解答】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鉴别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的石灰水,不能使用紫色的石蕊试液、带火星的木条、燃着的木条等方法。
故选:C。
2.(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混合物 。
(2)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二氧化碳 气体。
【答案】(1)混合物;
(2)二氧化碳。
【解答】解:(1)该泡腾片中含有维生素C、碳酸氢钠、柠檬酸等,属于混合物。
(2)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是因为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柠檬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共1小题)
3.(2023春 江北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解答】解:A、“白气”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气体,该选项不正确。
B、“白气”不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不能汽化,该选项不正确。
C、盘里的水“沸腾”不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不能汽化,该选项不正确。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该选项正确。
故选:D。
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共6小题)
4.(2023春 海曙区期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答案】A
【解答】解:A、实验②中的蜡烛熄灭顺序为:高处先熄灭,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密度减小,使得二氧化碳上升,故A错误;
B、实验①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然后高处再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B正确;
C、实验②中夹紧上端,石蜡燃烧不充分,所以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故C正确;
D、在温度高时,燃烧生成的颗粒在较高的上方,所以需要身体低一点爬出门外,故D正确。
故选:A。
5.(2023春 慈溪市校级期中)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D.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答案】C
【解答】解: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导致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移开玻璃片,便于二氧化碳流入烧杯,实验现象更明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是因为过程中蜡烛熄灭,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的着火点不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2023春 海曙区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A、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
故选:D。
7.(2023秋 绍兴期中)小乐将两支冒烟的木条放在烧杯上方,如图所示。选项表示两支木条冒出的烟的可能移动方向,符合事实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因为右边蜡烛燃烧使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密度小的热气体会上升,所以右边木条的烟上升;
左边没有蜡烛燃烧,左边空气密度比右边空气密度大,所以烟会从左向右,产生B的气流循环。
故选:B。
8.(2023春 宁波期中)设计对比实验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CO2能否溶于水
【答案】C
【解答】解:A.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故实验呈现的不同现象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故方法正确;
B.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与温度有关,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与氧气有关,故方法正确;
C.对于实验C,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②试管内铁钉不生锈,试管内只提供水,由此得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方法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法正确。
故选:C。
9.(2023春 台州期中)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2)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 能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答案】(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
【解答】解:(1)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由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流到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故答案为:能。
四.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共7小题)
10.(2023秋 上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NaOH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答案】C
【解答】解:A、通入CO2气体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端乒乓球上升,故选项说法错误。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会发生变化,通入CO2气体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端乒乓球上升;稍后再倒入浓NaOH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吸收,杠杆逐渐恢复平衡,故选项说法错误。
C、倒入浓NaOH溶液后,二氧化碳被吸收,杠杆逐渐恢复原状,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CO2换成H2不会产生同样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1.(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利用了石蕊遇酸变红的能力
B.该实验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形成碳酸
C.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形成了一种酸性物质
D.加热后,红色褪去说明酸性物质不耐热
【答案】B
【解答】解:A、酸能使石蕊变红,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由酸性物质生成,该实验利用了石蕊遇酸变红的能力,故A正确;
B、该实验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形成一种酸性物质,并不能说明是碳酸,故B错误;
C、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形成了一种酸性物质,故C正确;
D、加热后,红色褪去说明酸性物质不耐热,受热易分解,故D正确。
故选:B。
12.(2023春 鄞州区期中)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以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纸花变为红色的有Ⅰ和Ⅳ
B.Ⅰ的作用:证明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Ⅳ中纸花变红,Ⅱ、Ⅲ中纸花不变红
D.此实验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不是酸性物质
【答案】D
【解答】解:A.①稀醋酸是酸性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因此醋酸、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纸花变为红色的有Ⅰ和Ⅳ,故正确;
B.实验Ⅰ中,醋酸溶液使紫色干燥的纸花变红,因此该实验可以说明酸性物质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正确;
C.Ⅳ中纸花变红,Ⅱ、Ⅲ中纸花不变红,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故正确;
D.此实验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是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错误;
故选:D。
13.(2023春 海曙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答案】A
【解答】解: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浓H2SO4有吸水性,通过甲装置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色,即显紫色。
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色。
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不变色、红色。
故选:A。
14.(2023春 宁波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A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无明显现象,将水倒入集气瓶中,不能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5.(2023春 北仑区期中)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生成某酸性物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碳酸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且密度比空气 大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碳酸。
(2)B装置中的现象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水→碳酸;
(2)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大。
16.(2023秋 青田县期中)最强大脑: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现有一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平底浅盘,盘底上有一块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手不接触溶液、不得倾斜浅盘,不改变浅盘的位置和形状,将硬币用手拿出(硬币表面少量的残液可忽略)。于是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器材(烧杯、蜡烛)进行挑战,结果挑战成功。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小科用这套装置挑战成功的原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蜡烛与倒扣的烧杯中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烧杯内压强减小,盘底的氢氧化钠溶液被吸入烧杯中,拿出硬币即可。
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烧杯内压强减小,盘底的氢氧化钠溶液被吸入烧杯中。
五.温室效应(共3小题)
17.(2023春 北仑区期中)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答案】B
【解答】解: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能缓解温室效应,故错误;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保护植被,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
故选:B。
18.(2023秋 慈溪市期中)空气中少量CO2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CO2排放量过多,就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1)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吸收CO2,通过  呼吸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①②③ 。(填序号,多选)
①开发清洁的新能源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量
③植树造林
【答案】(1)光合;呼吸
(2)①②③;
【解答】解:(1)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消耗CO2,且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开发清洁的新能源,可以替代很多旧能源,减少CO2的产生。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排放大量CO2,故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量可以减少排放CO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CO2,因此植树造林可以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故建议合理的是①②③。
故答案为:(1)光合;呼吸
(2)①②③;
19.(2023春 海曙区校级期中)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该场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阳光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
【解答】解: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的吸热能力强,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吸收的热量多,气体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水柱会往左移动。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
六.空气污染的防治(共2小题)
20.(2023秋 鹿城区期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大力推广燃油车 B.露天焚烧垃圾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
【答案】C
【解答】解:A、大力推广燃油车,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B、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C、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与“碳中和”理念相符,故选项正确。
D、工厂直接排放废气,会排放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做法与“碳中和”理念不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1.(2023春 永嘉县校级期中)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多种气体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氧气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21%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  ACD (不定项选择)。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②③④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解答】解:(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答案为:氧气;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定为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故答案为:②③④;
七.大气层的作用(共1小题)
22.(2023秋 鹿城区期中)假如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下列的选项中不再发生的是(  )
①人们通过声音辨别方位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水往低处流 ④用天平称质量
⑤抽水机抽水 ⑥坐滑翔伞飞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答】解:假如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就没有大气压,
①由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地球上没有空气,人们将无法用语言交谈;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没有大气压,该实验将无法进行;
③水往低处流是由于重力的缘故,是重力的作用,与大气压无关;
④如果没有空气,仍然可以用天平称质量;
⑤抽水机抽水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
⑥坐滑翔伞飞行是利用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产生升力的,没有空气不能滑翔;
故如果地球周围没有大气层,将不再发生的是①②⑤⑥,故C正确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