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同步训练
1、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和体液(含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 ( )
A 、体液免疫 B、 细胞免疫 C 、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和体液(含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都有的免疫。故选D。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B、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防止坏血病
C、皮肤破损后发炎
D、得过腮腺炎的人不再得腮腺炎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通过分析可知,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属于免疫,A不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防止坏血病不属于免疫,B不正确;
C、皮肤破损后发炎,主要是白细胞起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得过腮腺炎的人不再得腮腺炎,主要是第一次患腮腺炎时体内产生了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D不正确。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求考生识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C、得过天花的人不再得天花
D、溶菌酶杀菌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试题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A、皮肤的屏障作用是第一道防线能阻挡病原体的侵入是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患天花病的人不再患此病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气管纤毛的清扫作用是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掌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4、有些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
A、抗体
B、消化酶
C、溶菌酶
D、抗原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而不是抗体,A错误;
B、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而不是消化酶,B错误;
C、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C正确;
D、哺乳动物常用沾满唾液的舌舔伤口,能使伤口好转。其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而不是抗体,D错误。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类型。
5、被疯狗咬伤的患者,要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和措施分别称为()
A、抗原,消灭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体,保护易感者
答案:D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被疯狗咬伤的患者,注射的狂犬抗毒血清属于抗体,能抵抗狂犬病毒,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了解免疫与计划免疫,并联系实际生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下列对免疫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B、免疫使人体对任何疾病都能抵抗
C、免疫是后天得到的
D、计划免疫是获得免疫力的惟一途径
答案:A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所有抵抗作用,没有选择性,是生来就有的,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属于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具有选择性,每一种疫苗只能对相应的疾病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疾病没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可以自然获得,也可以通过计划免疫获得。通过以上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说法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免疫使人体任何疾病都能抵抗,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B选项说法不正确;免疫功能既有先天也有后天,C说法不正确;免疫也可以先天获得,如水痘等,所以计划免疫不是获得免疫力的唯一途径,D说法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求学生识记免疫的概念,属于常考题。
7、器官移植的困难是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这是因为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受损伤的组织
答案:B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免疫的三大功能包括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移入的器官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己的成分,相当于抗原,人体会产生抗体对进入其体内的外来的“非己”组织器官进行摧毁和清除,导致移植的器官很难成活,这种生理免疫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排斥反应,这也是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器官移植难以成活的关键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移植器官进行的排斥。
8、当人体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的疾病是()
A、艾滋病
B、过敏反应
C、肺结核
D、肝癌
答案:B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选项中艾滋病和肺结核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肝癌的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过低有关。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意在考查过敏反应的概念,属于易考题。
9、接种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病的原因是()
A、直接杀死结核杆菌
B、全面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
C、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结核病的抗体
D、使人获得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接种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病能够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结核病的抗体,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要掌握预防接种和非特异性免疫这两个基本概念,属于常考题。
10、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
B、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
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胎盘球蛋白是抗体,为肝炎患者注射是为了治疗,而不是预防接种。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熟记计划免疫的概念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准确解题。
11、下列物质或结构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 溶菌酶 B、皮肤 C、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A、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故不符合题意。
B、吞噬细胞、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故不符合题意。
C、抗体、淋巴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故符合题意。
D、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都是非特异性免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只要掌握免疫的三道防线及其特点,就能准确做题。
12、下列关于抗体、抗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B、抗原可以是某种病原体,也可以是某种大分子异物
C、引起人体产生抗原的物质叫抗体
D、抗体存在与体液,故相应的免疫叫体液免疫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根据抗体的概念可知,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A正确;
B、抗原,是指抗原物质,可以是某种病原体,也可以是某种大分子异物,B正确;
C、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物质叫抗原,C错误;
D、体液免疫即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免疫机制。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考查抗体和抗原的概念,要注意掌握。
13、下列对抗体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B、 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原
C 、抗体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D 、抗体可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答案:B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抗体是一种能抵抗病原体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它的产生是由于抗原物质的刺激,引发淋巴细胞活动产生的,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抗原物质,不能消灭多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C。
分析:主要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尤其是针对抗体的概念及特点。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原物质的是()
A、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B、肿瘤细胞
C、天花病毒 D、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
答案:D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天花病毒、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肿瘤细胞都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都属于抗原,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是抗体。故选D。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与计划免疫,要了解抗原的概念及特点,才能准确做题。
15、禽流感病毒对人体来说是 ①抗原 ②抗体 ③传染源 ④病原体中的 ()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由于病原体的分布比较广和散播能力比较强,所以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流行也很难治愈。禽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抗原是指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所以,禽流感病毒是抗原。故选C。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了解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掌握抗原和病原体的概念,才能准确做题。
16、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解答: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故A正确;
B、B细胞大部分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故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故C正确;
D、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故D正确。故选B。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免疫细胞的特点。
17、人体的免疫功能是指()
A、防御感染 B、保持自我稳定 C、免疫监视 D、以上都是
答案:B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衰老细胞相当于抗原,会引起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衰老细胞,从而能及时清除自身的衰老细胞,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免疫与计划免疫,了解免疫功能是为了保持自我稳定。
18、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接种卡介和牛痘
B、泪液、唾液杀菌
C、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D、抗体能抵抗天花病毒
答案:B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A、C、D接种卡介和牛痘、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抗体能抵抗天花病毒都属于淋巴细胞产生特殊蛋白质促进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C、D错误。
B、泪液、唾液杀菌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要求学生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才能准确解题。
19、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
A、脾脏; B、淋巴结; C、胰脏; D、胸腺
答案:C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淋巴器官又称为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包括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脾脏和淋巴结还有清除病原体等物质的作用;胰脏是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要注意识记人体的免疫器官。
20、下列措施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注射青霉素 B、注射抗生素 C、口服消炎药; D、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答案:D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计划免疫是在没有患病之前采取的预防措施,ABC都是患病之后的治疗,故选D。
分析:主要考查了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要掌握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特点。
21、下面是一组关于免疫的日常生活问题,请分析回答。
(1)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的道理是______。
(2)在日常生活中,出生3个月的婴儿,一般都要接种百白破疫苗,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的疾病,现在已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有______。
(4)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吃虾时,往往引起过敏反应,从免疫角度来看,这是免疫的什么功能起反应?肿瘤病人发生肿瘤,这是免疫的什么功能异常?
答案:(1)唾液中含有杀菌物质可以杀菌
(2)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
(3)艾滋病毒;接受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答出两条即可)
(4)免疫的防御功能过强,免疫监视功能出现异常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病原体的入侵皮肤时,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哺乳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和杀菌物质可以杀死伤口上细菌从而达到清洁伤口的目的。
(2)人体植入病原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 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形成抗体。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3)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病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如果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或者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都可以感染上艾滋病,被感染的母亲也可能传染给未出生的婴儿。
(4)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引发某些疾病。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意在考查免疫的理解,并联系实际生活,就能做出此题。
22、婴幼儿在两三个月口服“糖丸”请据此回答:
(1)领糖丸时医生嘱托家长要在短时间内用温水送服而不用开水,原因是______。
(2)口服糖丸预防的疾病是______,该病属于______传染病。
(3)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口服糖丸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4)从免疫类型看,它属于______免疫,判断依据是它只能对______起作用。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为什么?______。
答案:(1)高温使疫苗失去活性因为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
(2)脊髓灰质炎;消化道
(3)保护易感人群
(4)计划免疫;脊髓灰质炎
(5)患;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的病的病原体无效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服糖丸时,一定要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该疫苗是活病毒制品,若用热开水送服,活疫苗会因温度过高而失去活性,服后无效,即在小儿体内不会产生抗体。
(2)“糖丸”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这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如给少年儿童接种牛痘疫苗能有效的预防天花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牛痘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牛痘病毒起到拮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5)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只能产生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不起作用,因为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针对性和专一性。
分析:本题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更好的预防传染病。
23、(1)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___________,而是对___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______________。
(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让易感者与____________接触,并且进行______________,提高易感人群的_____________,对易感者自身来说,应该积极参加______________,增强____________。
(3)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______________,按照科学的免疫___________,有计划地给儿童___________,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_____,简称为计划免疫。
答案:(1)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病原体 多种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2)传染源 预防免疫 免疫力 体育锻炼 抵抗力
(3)疫苗程序 接种 预防 控制 消灭 预防接种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2)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要识记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基础概念就能准确解题。
24、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
据上述实验回答: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______,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______免疫。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______为什么?______。
(3)人类的计划免疫,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__。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______。答案:(1)抗体;特异性免疫;
(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的病毒对其他的病的病原体无效;
(3)B实验;
(4)对照;
(5)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1)B实验中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它进入鸡体内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在第二次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注射时,禽流感的病原体已侵入它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它存活下来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2)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因此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不能存活。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B实验。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5)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传染源,健康人没患过此病,体内没有该病原体的抗体,对该病缺乏抵抗力,故为易感人群,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切断传播途径(食物传播)。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识记常见的免疫与计划免疫以及传染病的特点,从而才能更好的预防。
25、根据农业部统计,自2005年初至2006年3月,我国共发生35起禽流感疫情.已知该病的病原体是H5N1型禽流感病毒,科学家已经研制出疫苗.但疫苗在广泛应用之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将未感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的小鸡分为A、B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______,这种免疫的类型是______。
(2)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______。
答案:(1)抗体;特异性免疫;
(2)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免疫与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给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小鸡体内后不会使鸡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小鸡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2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捕杀,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免疫与计划免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