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9个生字,重点写好“邮、香”两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家乡的喜爱、对母亲的怀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体会摇花对童年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从母亲说的三个“摇桂花”体会家乡桂花香和摇花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回忆童年趣事,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学生读题)《桂花雨》,这个“箩”是多音字,在这里读luó,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两遍。箩是一个盛东西的器具,桂花那么小,怎么可以用箩来盛呢?课文里箩又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看你能找到答案吗?
2.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箩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母亲装桂花用的箩筐)那么课文写的是关于箩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快速浏览课文。
3. 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箩在这里读什么音?(学生读)好,请同学们在书上注上音。箩还是量词,可用来装桂花,一箩桂花很形象地说明了很多桂花装在一起很多。课文里作者还提到了几次箩呢?请你再快速浏览课文?
(母亲叫她捎回杭州的礼物——是杭州临安特产的桂花——桂花香袋和桂花卤;摇桂花;母亲把桂花装起来留给父亲喝桂花茶)我们一起再看课文,看作者写了几次摇桂花?分别是哪几段?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对桂花会有这么深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用笔划一划。
2. 同学们找到没有?谁来和大家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作者写了童年时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情景,还写了长大后对童年桂花香的怀念。所以作者——喜欢桂花(学生接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或段落。刚才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的小手都举着,可见每个同学都很会动脑筋。谁来说说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书上的句子并谈理解。教师通过引读、范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八月桂花香这样的语句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关键词语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全年,每个月……可是花匠老王告诉咱们:……”一句中的“全年”“每个月”说明了桂花的香是全年飘香不断,桂花给家乡带来了美丽和香甜。所以“全年”有香味并不奇怪,“全年”也能闻香味说明作者很留心身边的小事。(板书:全年飘香)教师小结:通过你们的交流我知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刚才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问题“为什么题目是桂花雨却用那么大篇幅去写父亲爱花?”我课前也没有想清楚,现在我明白了,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读完课文后就可以解决的。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话体会桂花和童年生活的联系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对母亲家乡的思念。并相机指导朗读。(板书:摇花乐)
4. 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为什么题目是“桂花雨”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外祖母的故乡”及母亲的话来理解作者的用意(板书:思乡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情。(过渡语: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描写摇花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影响及抒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写童年时认为父亲没尽情地摇桂花很生气表现了自己天真的想法和难忘的情景等)
三、品读课文,拓展延伸
1.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童年时你的趣事是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2. 同学们的趣事真有趣,老师这儿也有一件趣事想和大家分享,你们想听吗?我的趣事是……(教师说自己童年时的趣事)
3. 童年趣事是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去创造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四、指导写字
1. 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临写之前思考哪些字容易写错,应该注意什么。
2. 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关键词句的体会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平时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写起作文来就不怕词穷了。
六、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
3. 完成小练笔:回忆一件童年趣事,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从桂花雨中获得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从桂花雨中获得快乐。
教学难点:
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童年时的摇花乐和桂花给家乡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摇桂花的课件。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快乐,并搜集有关桂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回顾课题,理解“摇桂花”的意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回忆一下课题中的“摇桂花”是什么意思?(在桂花开时,全家或呼朋唤友统一时间一起使劲摇,花纷纷落下,像下雨一样)
2. 课文哪些部分写到了“摇桂花”?找出相关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感受童年的快乐
1.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摇桂花的期待)
2. 抓住“可是,母亲说……很浪费时间”体会“我”对摇花乐的向往。
3. “我”的童年除了桂花雨外,还给了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母亲摇桂花时的背影)
4. 抓住“桂花盛开……香气浓郁”等词句,感受桂花的美和香。指导朗读。
5. 齐读第3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感受思乡之情
过渡:如此美好的童年,如此美好的桂花雨,可转眼间我们就要远离家乡了,此时此刻作者有何感想?请同学们自读第四段。
1. 找出作者最担心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交流学习情况,理解“埋怨”。讨论: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比较体会家乡桂花的香和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指导朗读。
3. 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讨论:为什么不管长到哪儿,这里的桂花总是那么香?(雨中的桂花更香,“我”的一颗心都在桂花上,无时无刻都在想桂花)齐读这句话。从而理解课题《桂花雨》中的“雨”比喻什么?(这里把桂花盛开比作雨,“我”想把桂花摇下来)
4. 母亲说这种话是多么的不应该啊!但是作者在其它地方也写到这一段是不会变的,变的是我们自己啊!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吧!(配乐朗读)
5. 总结学法: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非常到位,概括起来就是找、画、读、品。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内容好吗?
6. 出示句子:“可是,“为什么要摇桂花呢?”我常问母亲。”可体会到什么?再读一读这段话。你心中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质疑)这也是我们课题中的“思恋”两字的具体体现。让我们带着思恋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话。
7. 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树叶、稻谷、桂花枕、桂花茶)教师课件演示。这里的树叶、稻谷是香的,连作者的梦也是甜的。可见这里的思恋之情是多么的浓!多么的深!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桂花?总结:桂花不仅留给作者童年时那难忘的回忆,更留给作者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真是“月中有桂赠思亲,人间佳节慰离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 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中秋节到了,你想到了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展示:资料袋)
2.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回家后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分享你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是伴随着桂花香和摇花乐度过的;同时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愿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并能运用语言文字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让读者一起分享。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 摘录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读悟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辅以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感悟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在第一课时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品读、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引读、对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桂花盛开,香飘数里”时,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续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此外,在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时,我设计的几个问题不够精炼,缺乏层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特别是要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展开。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