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易混易错】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其被推翻意味着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的性质是反抗侵略和侵略威胁,目的是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和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另起炉灶”侧重于对外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侧重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基石而且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新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树立起维护世界和平、求同存异的国际形象。
▲新民主主义社会从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土地所有制的变革: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大多是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本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变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变革。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并举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习题跟踪】
1.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政治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掀起高潮。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业余补习学校约有14000所,学生近70万人。截至1950年6月,参加“冬学”教育的农民达1000万人,政治大学和政治训练班的人数在47万人以上。上述做法( )
A.促进了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D.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下图为上海市1950年5—10月私营商户开歇业统计(单位:家),对图中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政策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 B.社会主义改造激发商业发展活力
C.国家集中力量开始工业化建设 D.经济产业结构获得了极大优化
3.下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
农户占有生产工具统计 贫农 中农
占有耕畜/户 犁/户 水车/户 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 135.5 208.4
0.54头 部0架.54 0.1 购买生产工具支出 3.5 7.6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5.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6.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B.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
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 D.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
7.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反映了中华民族政策的成熟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8.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尽量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 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9.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10.1956年4月,毛泽东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的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意在( )
A.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B.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C.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D.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11.1950年11月,新中国召开第一届戏曲工作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戏曲应该“百花齐放”,周扬认为这个提法很好,便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得到了肯定。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该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的这些表态( )
A.强调戏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B.调动了曲艺人士投身社会建设
C.增强了“双百”方针的影响力 D.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12.1956年4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意在( )
A.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13.下图是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国家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国民经济比例已渐趋平衡 D.内地工业成为工业化主导
14.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15.1970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新闻。在基辛格看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其意思是(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B.中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
C.中国外交政策全面调整 D.中美民间交往大门打开
16.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自由放任”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拓,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工业的不断升级。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英国还重视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深化保驾护航。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事业的核心任务,工业化道路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整合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乱象,通过“一化三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英工业化建设对中国当代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18.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穷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前,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美国著名记者伊罗生说道:“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有极其众多的美国人把自己视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仁慈保护者、恩人和救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心灵、肉体和不朽的灵魂承担着责任,美国政府则承担着保护中国政治独立和行政完整的责任。”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中美“友谊”的观念和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一个统一、民主、强大、对美国友好并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的中国的前景使美国人普遍相信,中国就在他们手中,美国的国家理想和使命的实现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作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作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政府和社会热心美中“友谊”的目的和美国对中国“特殊关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由“特殊关系”变成对立关系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看法。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革命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在16、17世纪的西欧?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天文学领域,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采纳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尖端科技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时间 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科技成就的历史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掀起高潮,参与政治大学和政治训练班的人数也比较多,而且还有农民的积极参与,这些都是在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人才,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未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政治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掀起高潮,至于是否能满足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我们无从得知,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50年5月~10月期间私营企业大量歇业同时新开业呈上升态势。据所学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着力调整市场秩序,通过整顿工商业,清扫封建和帝国主义资本,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且改造方向是变革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新开办私营数量急速减少,排除B项;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在一五计划期间,排除C项;私营企业数量变化体现商业发展的状况,而非经济产业结构的全貌,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农户占有的生产资料较少,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数农、中农购买产品和工具的货币支出差距较大,农村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农业合作化有利于生产工具的合理配置,互帮互助,克服农业生产单位过于分散的困难,D项正确。根据“1952”可知此时土地改革已经施行,排除A项;材料只给出了农村生产工具情况,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结构比例,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恢复,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由所学万隆会议的知识,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而对帝国主义破坏公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成果,与题干万隆会议不符,排除B项;1954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万隆会议不符,排除C项;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提供了以中俄两国始创的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与题万隆会议不符,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A
解析: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多国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故选A;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1972年中日建交,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排除C;D表述太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6.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相当规模的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东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工厂通勤上班,促进了早上八九点钟结束的东北早市文化的形成。A、B非主要原因,C为结果并非原因的表述。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可知,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排除A项;中华民族政策的成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1951年宪法的人民性,1954年宪法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材料中对“为、时、应、得、其、凡”等字的修改体现出服务人民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权威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社会转型出现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体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权机构,既要负责全社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也要管理工农商学兵等各方面的工作,故答案为C项。材料无法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的巩固,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故而排除;D项表述中,“照搬”之说说法绝对,故而不选。
10.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协调产业结构,而不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协调农村轻重的比重,这反映了毛泽东希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协调发展,进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B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于1960年至1965年开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不仅肯定了戏曲应“百花齐放”,还亲自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些表态能够激发曲艺界人士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热情,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专长,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戏曲的发展“百花齐放”,而不是强调戏曲的关键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50—1951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毛泽东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表态,“指明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新方向”这一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据材料可知,《论十大关系》强调要协调农轻重发展,这反映了毛泽东希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协调发展,进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A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于1960年至1965年开展,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协调产业结构,而不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1965年—1975年,内地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沿海,其在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大幅上升,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我国正在开展三线建设,大批工业内迁,内地的工业产值大幅上升,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内地的工业产值变化,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状况,并且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依然偏重于工业,经济比例并不平衡,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内地工业产值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突出了中国经济建设要注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反对苏联对农民的掠夺;政治上不能搞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故毛泽东的报告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社会主义总路线中有“左”倾的信息,这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C项;揭露弊端不是目的,目的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据题干“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 斯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中美还处于敌对状态,这一举动说明中国领导人愿意改善中美关系.故选B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C项。1971年4月发生的“乒乓外交”事件打开了中美民间交往的大门,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不但积极参与联合国的会议,还从中吸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并相应调整了政府部门设置,适应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故选A项;材料只体现了新中国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并未完整体现新中国自行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排除C项;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国际秩序的变革并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故排除B、D两项。
17.答案:(1)特点:市场自发推动,在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市场;通过对国内外进行掠夺的方式获取工业化建设的所需资本;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周期长、产业关联度大;工业化推进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基本同步;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技术主要来自本国的发明创造。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扩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不同之处:工业化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到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尊重他国利益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启示:促进技术创新,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产业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
解析:(1)依据材料一“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可得出市场自发推动,在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市场;据所学圈地运动和英国海外殖民的知识可知,通过对国内外进行掠夺的方式获取工业化建设的所需资本;据材料一“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周期长、产业关联度大;据材料一“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英国还重视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深化保驾护航。”可得出工业化推进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基本同步;据材料一“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可得出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据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可得出技术主要来自于本国的发明创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思考。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思想上,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2)第一小问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不同之处,需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据材料二“通过‘一化三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据材料二,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和“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可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到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据材料二“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可得出尊重他国利益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据材料二“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可得出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英国“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中国“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可得出促进技术创新,优先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根据材料一,英国“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工业的不断升级”“建立专利制度”“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可得出注重产业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据材料二,中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可得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可得出注重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
18.答案:(1)特征: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维护君权与国家安全相统一;重视农业生产;以富国强兵为前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崇尚和平是主流。原因: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思想上: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外交上:宗藩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变化: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
(3)军事上: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外交上: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面之战”,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国家安全思想,是中国安全战略的集中体现。
解析:(1)由材料“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可得出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维护政权与国家安全相统一;由材料“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可得出重视农业生产;由材料“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可得出以富国强兵为前提;由材料“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可得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由材料“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可得出崇尚和平是主流。回答原因可以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进行分析。
(2)第二问思考近代安全观的变化,据材料二“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可知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据“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可知,无法建立安全体系的清政府令人失望,逐渐成为革命对象,人们的国家安全观逐渐从维护皇权到维护民族国家。
(3)第三问据材料三“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结合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意义,可以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时代环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简要阐述。
19.答案:(1)目的: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看法: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和“家长庇护”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即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可以归纳其目的是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在中国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通过控制中国,作为其实现帝国主义野心的实验场;把美国伪装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恩人”“庇护者”,让中国人民感激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可从近代历次美国直接参与对中国的战争,或站在幕后支持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角度作答,例如,19世纪中期,支持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9世纪末,向西方列强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庚子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加紧与日本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支持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内战政策等。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是美国地缘政治层面上的失败,更加打击了美国有能力控制和改造中国的帝国心态。”,可见,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再结合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背景,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角度分析,因而,可以具体阐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逐步形成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不愿意出现一个不受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统一强大的中国,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愿受制于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美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相差很大,可见,中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提升,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打压围堵中国,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国际的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可见,从中美是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以及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因此,中美两国需要合作交流;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竞争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基本常态。
20.答案:(1)原因: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为科技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地理大发现也称为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连通了世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2)历史影响: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是中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从此进入太空时代。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可得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为科技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天文学领域,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采纳某些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宇宙观。”可得出地理大发现也称为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连通了世界,这次大发现最重要的就是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为后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能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2)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根据材料二“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可知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根据材料二“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可知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是中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根据材料二“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可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从此进入太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