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易混易错】
▲延安整风运动:整风运动体现了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性。1941年 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1945 年4 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延安整风运动结束。
▲“三三制”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
▲占领南京表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结束。
▲1947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并没有建立土地公有制,而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目的是提高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习题跟踪】
1.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 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 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2.1938年2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田汉、夏衍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进步电影人士号召“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这一事件( )
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相配合
C.是中国共产党三三制原则的体现 D.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3.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在陕西瓦窑堡成立。“抗大”的学员以部队中的红军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主,学校坚持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内容。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 )
A.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提高民众文化教育水平 D.团结知识分子投身革命
4.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学者提出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西式”或者“苏式”的改造,实现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较从文化层次扩大到经济层次,“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逐渐向发展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论倾斜。这一转变是源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 B.实业救国理念受到广泛的认可
C.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求 D.国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
5.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文章指出,“不管什么阶级”“不管什么党”,统统被看作“兄弟”或“同胞”,并且提出为“民族”“国家”“领土”而战,强调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共中央力图开辟革命的新道路 B.全国性抗战动员大规模展开
C.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6.1936年7月,毛泽东指出抗日胜利要具备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等条件。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反映出( )
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B.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C.抗日战争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是二战东方主战场
7.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 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8.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925家(不包括东北)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0%以上,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3%。为避免沿海工业遭受灭顶之灾,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 )
A.推动了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B.促进了经济重心西移
C.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D.推动了统制经济形成
9.20世纪30年代末,重庆街道的公厕、垃圾箱、果皮箱、痰盂和功能简易的垃圾处理场等设施由少到多。1942年至1943年,市警察局还新制了木质废物箱和木质石灰痰盂各1000多个。这一时期,重庆公共卫生的改善直接得益于( )
A.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近代以来城市文化的积淀 D.西南地区通商口岸的开设
10.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爱国艺术家组成漫画宣传队,积极投入抗战。下图是青年漫画家胡考1938年在延安创作的一幅漫画《游击战不仅牵制敌人,而且袭击敌人》,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抨击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B.宣传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C.彰显了中共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D.反映了中国战场积极配合和努力协助盟军作战
11.193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抗大讲话时指出:“三民主义的第一个口号是民族独立,第二个口号是民权自由,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说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这表明( )
A.三民主义是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B.民族战争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 D.抗日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12.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国媒体记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
A.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B.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取得重大战果
D.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精神的支撑
13.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14.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散布“中共只要军队和地盘”,中共表示军队数量让至43个师只占1/7时,中间派即表示赞成;当毛泽东表示可接受20个师的方案时,各方面人士纷纷指责国民党,为中共鸣不平。可见重庆谈判( )
A.促进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推动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与发展
C.保障了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为和平建国协议的通过奠定基础
15.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群体货币收入的购买力指数数据(以1937年为100)。据此可知,抗日战争时期( )
教授 士兵 公务员(重庆) 产业工人 农村工人
1937 100 100 100 100 100
1938 95 91 77 124 111
1939 64 64 49 95 122
1940 25 29 21 76 63
1941 15 22 16 78 82
1942 12 10 11 15 75
1943 14 6 10 69 58
1944 11 - - 41 -
1945 12 - - - -
A.农民受战争影响较小 B.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
C.国统区物资供应紧张 D.国民党统治严重削弱
16.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达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一是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年,他在演讲中指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指辛亥先烈)之志事”。有人认为国民党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党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关于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不久,鉴于粮食供应紧张,在安徽、江西等地重新“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三:
1947年,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第十一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通过土改,广大的贫雇农翻身成为自耕农,翻身的农村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土地法大纲的贯彻实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北粮食总局成立于1946年10月,负责“统一东北解放区公粮管理与供给工作”,东北税务总局成立于1847年2月,主要负责工商税收和出入境税的征管,这意味着东北解放区的税务事务有了总统筹。东北全境解放后,先后颁布了《东北解放区货物产销税暂行条例》《东北解放区工商所得税暂行条例》《东北解放区出入口税暂行条例(草案)》等税收法则,确定了各税类的征收范围、征收模式、税率等,自此,东北解放区的税收结构趋向统一。松江14个县的征收总量只是伪满时期双城县一县任务量的65%,税负大大缩减。同时,在农村设立公粮评议会,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公粮任务评定过程中来,保证税收公平。城市工商税政策亦是如此。税务制度是税收征稽的基础,东北解放区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一是减税免税;二是防止偷漏税;三是报解制度。此外,东北解放区制定了票照、金库、交接、报告、人事等税务制度,以保证税务工作顺利开展。东北解放区针对各阶层纳税者使用不同的动员语言和方式,指出纳税对维护自身利益和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性。东北解放区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税务约束制度、干部培训学习制度,并加强对税务干部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解放战争后期,东北解放区一部分优秀税务干部被派往其他解放区,指导和帮助其他解放区税务体系的构建及税务工作开展。
——摘编自岳奎、张莉《东北解放区税收体制的建立与制度运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解放区的税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解放区的税制建立与运行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抓紧侵华,而此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稻米高产,但是却显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为侵华服务,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并不会导致台湾人民人均消费稻米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是文化界人士“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回应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l938年l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之后,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三制的提出时间是1940年,排除C项;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尚未发表,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抗大”学员以红军干部和知识青年为主,结合其教学方法和内容,可知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抗战培养军政干部,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时间为1937年9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抗大”学员主体是红军干部和知识青年,并非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排除C、D两项。
4.答案:C
解析: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以农业文明对抗日本的工业文明,因此中国人从关注文化改造到关注现代工业文明,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扩大,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A项错误;实业救国理念自甲午战后兴起,这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B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发展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1935年”“不管什么阶级”“不管什么党”,统统被看作“兄弟”或“同胞”,并且提出为“民族”“国家”“领土”而战,“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基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提出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抗日的主张,故D项正确。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已经开辟,A项错误;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战动员随之大规模展开,B项错误;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故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的结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壮大了抗日力量,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故B正确。C.抗日战争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D.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中国是二战东方主战场,故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抗战时期,日军对战时陪都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根本目的是迫使国民政府投降,C项正确;ABD项不是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结合抗日战争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沿海沿江工业免遭灭顶之灾,动员相关企业内迁,这有利于保留大部分企业的基础,为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材料中企业的内迁仅仅是布局调整,无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沿海沿江工业内迁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举措,这是短期和应急措施,不能根本上改变经济重心,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采取统一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与沿海工业内迁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选择B: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沿海城市的大批工厂、学校和平民纷纷西迁,社会与经济重心整体西移,从而使重庆城市化快速发展,也促使重庆重视公共卫生的改善。排除A:公共卫生的改善与地理区位无关。排除C:城市文化的积淀是历史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1895年《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重庆城市化发展,但与材料所涉及时期的卫生改善没有关系。
10.答案:C
解析: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通过开展游击战的方式打击侵略者,漫画《游击战不仅牵制敌人,而且袭击敌人》彰显了中共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攘外必先安内”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采取的错误政策,与材料时间“1938年”不符,排除A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与材料时间“1938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游击战牵制和打击敌人,没有“协助盟军作战”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毛泽东和中共反复表达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因共两党团结御侮、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故选A。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是适应了中国的国情而非民族战争,排除B。“不断完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
1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至1942年初重庆大约有西方媒体机构23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各国记者的报道以及媒体机构的入驻,体现了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度在逐渐地增大,反映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正面和敌后战场的状况,排除C项;中国提供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该战役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中“彻底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性,不涉及敌后战场作用,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共表示军队数量让至43个师只占1/7时,中间派即表示赞成;当毛泽东表示可接受20个师的方案时,各方面人士纷纷指责国民党,为中共鸣不平”,可知通过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认可,为推动和平民主凝聚了力量,故选B项;抗战期间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1946年夏,内战爆发,重庆谈判并未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重庆谈判的实质是蒋介石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和调集兵力,没有实现和平建国,排除 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严重伤害了市民、公职人员、知识分子、产业工人等群体,削弱了其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表中并未反映整个农民阶级情况,排除A;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材料未能体现,排除B;材料未反映国统区物资供应紧张,排除C。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封建制度的根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可知,这是在农村进行的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改革,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又说明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也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但此时尚未获得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绝对优势,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政权,为了团结各阶层联合抗日,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剥削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是从政权管理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根基需要废除地主土地私有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
17.答案:(1)背景: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成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
(2)不同:前者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后者没有双方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前者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掌握,后者则是双方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前者任务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后者是为了共同抗日;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根据“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对国民党的改组: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成果根据“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可从二者的政治纲领、革命领导权、统一战线的任务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前者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后者没有双方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前者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掌握,后者则是双方拥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前者任务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后者是为了共同抗日;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最终的胜利。
18.答案:(1)变化:从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变为认识到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以发展实业为主要任务变为认识到要反对军阀专制和列强侵略。影响: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同:都认为抗日战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异: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动人民进行斗争,继承辛亥革命的联合斗争精神。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不妥协的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辛亥革命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
材料一 变化
“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从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变为认识到革命没有成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从以发展实业为主要任务变为认识到要反对军阀专制和列强侵略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异同点”,
材料二 同
“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 都认为抗日战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
“认为国民党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
“异”,根据材料二“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可得,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动人民进行斗争;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极端需要的’”可得,中国共产党强调继承辛亥革命的联合斗争精神。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树立持久抗战、不妥协的理念等方面分析作答。
19.答案:(1)相同:都主张“耕者有其田”。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则承认地主土地合法;《天朝田亩制度》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以革命手段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孙中山主张收买地主土地分给佃农;太平天国和国民党的土地政策没有得到真正实行,中共的土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土地制度是事关农民生存的根本、事关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制度;解决土地问题是赢得农民支持的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土地制度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解析:(1)相同:根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概括出都主张“耕者有其田”。不同:根据材料“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天朝田亩制度》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则承认地主土地合法;根据材料“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天朝田亩制度》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以革命手段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孙中山主张收买地主土地分给佃农;太平天国和国民党的土地政策没有得到真正实行,中共的土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史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制度是事关农民生存的根本、事关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制度;解决土地问题是赢得农民支持的前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土地制度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0.答案:(1)成立专门的税务机关;重建和完善税收体制;税收结构趋向统一;降低税率;注重税收公平;确立多种税务制度;重视宣传动员;重视对税务干部的约束和培训。
(2)保证了东北地区税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了东北解放区的财政收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提高了解放区人民纳税的思想觉悟;为东北解放区和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税务干部;为其他解放区提供了帮助;为新中国税务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1)据材料“东北税务总局成立于1947年2月”可知,成立专门的税务机关;据材料“先后颁布了《东北解放区货物产销税暂行条例》《东北解放区工商所得税暂行条例》《东北解放区出入口税暂行条例(草案)》等税收法则”可知,重建和完善税收体制;据材料“自此,东北解放区的税收结构趋向统一”可知,税收结构趋向统一;据材料“松江14个县的征收总量只是伪满时期双城县一县任务量的65%,税负大大缩减”可知,降低税率;据材料“在农村设立公粮评议会,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公粮任务评定过程中来,保证税收公平”可知,注重税收公平;据材料“税务制度是税收征稽的基础,东北解放区陆续出台一系列制度:一是减税免税;二是防止偷漏税;三是报解制度。此外,东北解放区制定了票照、金库、交接、报告、人事等税务制度,以保证税务工作顺利开展”可知,确立多种税务制度;据材料“东北解放区针对各阶层纳税者使用不同的动员语言和方式,指出纳税对维护自身利益和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性”可知,重视宣传动员;据材料“东北解放区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税务约束制度、干部培训学习制度,并加强对税务干部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可知,重视对税务干部的约束和培训。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东北解放区的税制建立与运行的意义,可以从税务工作本身出发,再到解放区的财政收入、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对其他解放区及今后新中国的税务方面来分析;具体来说,首先从本身来说,保证了东北地区税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对东北解放区和解放战争来说,增加了东北解放区的财政收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提高了解放区人民纳税的思想觉悟;最后对其他解放区和新中国来说,为东北解放区和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税务干部;为其他解放区提供了帮助;为新中国税务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