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易混易错】
▲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新军阀与旧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的原因:(1)民族资本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相对落后,无法与外国资本竞争。(2)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3)用于发展经济的费用微乎其微,军费和外债占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4)南京国民政府的真实目的并非发展民族产业。
【习题跟踪】
1.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2.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主张民主革命实行共和政体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3.下面是1908 年的《北京日日画报》上刊登的一则仿唐人刘禹锡《陋室铭》所作的《报馆铭》。这( )
牌不在老,风行则名,事不宜迟,电达则灵。斯是报馆,启我文明。墨痕开卷黑,铅字照机青。报告有访友,著述忌酸丁。可以谈国政,宣民情。苟言论之克当,何神圣之可侵。外洋尚激烈,内地主和平。阅者云:何律之有。
A.说明了报刊成为了新的大众媒介 B.体现了报刊向大众宣传救亡思想
C.反映出北京报界的处境相对艰难 D.表现出社会的舆论环境大幅改善
4.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乡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推动共和观念传播 D.体现出对封建权威的公开挑战
6.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7.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运动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8.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签署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为此,国民党与进步党在国会争论不休,互相攻讦。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这说明( )
A.政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了袁世凯政府
B.帝国主义通过财政贷款攫取在华利益
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本质
D.民初西方政党政治在中国实践的失败
9.袁世凯在1913年7月22日的一道命令中称:最初都督总领军民,率以光复元勋,遂乃真除受事,等汉牧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威令本自不行,功过安从责课?厥后亟筹分治,民政别置长官;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这反映出( )
A.中央政府威权下降的现实 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国人捍卫共和政体的决心 D.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
10.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非常国会”和“护法国会”。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 )
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 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势力阻碍议会政治 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
11.作为史料,下图中的“华工墓地”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
A.北洋政府实行“以工代兵” B.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交往
12.民国前期,中央和地方都可以铸造钱币。下列为部分省区铸造发行的银币。这凸显出当时( )
(1928,贵州) (1932,云南) (1932,湖北)
A.近代交通事业发展 B.铸币工艺技术进步
C.货币市场走向统一 D.地方势力各自为政
13.下图为1894-1920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变化情况。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资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部环境的稳定 B.产业结构的均衡 C.群众斗争的高涨 D.政府政策的推动
14.民国时期陈植编著的《海南岛新志》记载:岛上的橡胶园工人“以泰半曾在马来橡胶园内工作……技术俱为侨(第)居南洋时期所学习”,喜着新式服饰以至于“(琼山、文昌等县)西服男子、时装女子,则亦随处可见矣”。这( )
A.彰显民主观念成为主流思想 B.体现了海南近代化的发展
C.助推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兴起 D.促进了英美在华势力壮大
15.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丏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6.1919年前后日本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1920年,原信仰该主义的一批知识分子认为,新村建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推行新村,有大地主的阻碍,更有经济上的困难,社会是不可零碎改造的,应该竭其全力以铲除推行之种种障碍”。这一转变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 )
A.已找到救亡图存的新路径 B.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C.接受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D.主张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黄中慧明确提出:今“无业游民生计日绌,苟不早为之所,则民不聊生,人心思变,更何堪设想?……兹谨拟工艺局章程若干条,防患未形,寓养于教”。在1902—1909年间,山东、浙江等22个省都创办了省级工艺局。农工商部之工艺局开业之时,就把游民中的少壮者作为主要的招收对象,到1907年时招收艺徒的规模已达500人,且“分隶各科,责成工师,认真指授,就所学之难易,分别二年一年毕业”。
1903年,袁世凯创办了北洋工艺局,作为“北洋官营实业之总机关”。该局“先后毕业生共计二千余人。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场毕业工徒”。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仅高阳一地的棉布生产在1909年就达95万匹,1910年上升到148万匹。四川工艺局成立后,到1910年已有近百家工艺局所和工场,生产有革制产品、肥皂、……其中不少“改良土产十分行销”。在晚清开办的工艺局所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但是,传统工艺的手工业技术培训仍是各地工艺局所中的大宗科目,如木工、竹工等,而且还有不少属于特种手工艺的科目等。
——摘编自张九洲《论晚清官办工艺局所的兴起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官办工艺局所”创办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办工艺局所”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建设上,精心撰写了《实业计划》,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十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铁路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修建全国公路网,整修运河和内河航道,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加快钢铁、石油、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加工制造业。
——摘编自彭南生《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材料二: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积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摘编自林兆木《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实业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竖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
——杨旭《荣氏兄弟》
材料二:1902年荣氏保兴面粉厂正式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面粉厂。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
(1)据材料一,无锡地方士绅阻挠荣氏兄弟办厂说明了什么?简要评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
(2)据材料二,概括荣氏面粉厂兴厂初期的重大举措。从荣氏企业的起步中,得到什么启示?
20.【救国与救人】
材料一:“国民性”,亦可作“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情感、意志特征的总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痛苦地启发了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项目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侧重点 “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陈独秀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内容 “国民者,以国为民之公产公物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 “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摘编自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实质,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针对长沙的抢米风潮,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又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激,这说明当时地方士绅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事件的处理,体现了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新政削弱了清廷权威,排除A项;题干反映出谘议局通过致电方式向湖广总督瑞澂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做法并没有架空督抚权力,同时也体现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两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免得再蹈覆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避免中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方法,主张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D项正确;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等贵贱、均贫富”是 中国宋代起义农民提出的关于政治经济要求的口号,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排除B项;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08年,清王朝尚未灭亡,此时仍处于晚清,北京的报纸政治立场应当是比较温和的。既想要“启我文明”,又不能触犯大清律例,“谈国政,宣民情”,必须自我设限,不能越雷池半步。“外洋尚激烈,内地主和平”是报纸对自身艰难处境的自我调侃。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参政群体的扩大,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故选C项;仅是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是女性受歧视地位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思想,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乡绅……仍掌握权力”、“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导致革命对广大农村地区影响极其有限,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共鸣,以至于民众对革命缺乏科学的认知,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而不是“加速”清王朝土崩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共和观念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对封建权威的公开挑战,而是强调其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故D项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宋教仁与群众的关系,故A错误;B.1913年封建专制已经被推翻,故B错误;C.根据漫画“醉翁之意”“总统”“内阁”等信息可知,宋教仁主张建立责任内阁,通过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故C正确;D.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再造共和”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故D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两件民国初年复辟帝制都走向失败的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后继续领导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故排除 B项;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军阀割据与材料帝制失败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D两项。
8.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讲的是农世凯政府“绕过国会”,违法与列强借款,此事引发国会争论和国民党抗议,但是这些争论、抗议均无效,由此说明民国初年引进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政党政治的实践失败,所以D项正确。“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说明政党政治没能有效制约袁世凯政府,所以A项错误。袁世凯政府与列强签订借款合同,“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确实出卖了国家利益,也便利了帝国主义攫取在华利益,但不是题干主旨,所以BC两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根据材料都督总领军民,等汉牧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得出中央政府威权下降的结论;B项史实错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政局趋向稳定;C项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国人捍卫共和政体的斗争;D项无中生有,材料未提及政治转型的内容。
10.答案:B
解析:A.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与材料1913年时间不相符,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因此中国的宪政道路艰难曲折,与材料相符合,B正确;C.封建势力的阻碍是议会政治艰难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D.缺乏宪政民主经验是议会政治艰难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派遣大量华工参加一战,法国的华工墓地正是一战中牺牲华工的见证,故A项正确。“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过于绝对,B项错误。“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符合当时史实,C项错误。国际关系交往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省银币图案等样式不一,折射出的是各地各自为政,D项正确;银币上虽然刻有交通工具,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银币样式和材质一样,不能体现铸币工艺技术进步,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地方势力各自为政,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189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迅速增长,这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以及民国初期政府政策的支持有很大关系,故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其他时间外部环境并不稳定,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均衡,排除B项;群众斗争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发展橡胶产业,并且当地人们喜爱穿着新式服饰,这些现象体现了海南在社会经济方面近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海南近代化的发展,未涉及民主观念,排除A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时间早于民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海南近代化的发展,未体现英美在华势力壮大及对英美势力壮大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知,国文教科书选文中传统文化篇目占比较大,选文中白话文语体比例呈增加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文化篇目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相对偏激的态度;白话文篇目增多,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运动取得了成效。由此可知,当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的变化,体现了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国文教科书选文的部分情况,不能得出“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且材料无法体现培养的是实务人才,排除B项;“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白话文教科书的占比不断增加,说明文学革命取得了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从新村主义的接受和被抛弃可知,这些知识分子赞同社会彻底的改造,因为缓慢的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彻底的改革,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已经找到新路径,只是说抛弃了旧路径,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抵制,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认为日本新村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并没有主张全面吸收西方文化,排除D项。
17.答案:(1)列强侵华,内忧外患;游民众多,失业现象严重;清末新政的推行;近代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输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逐渐盛行。
(2)工艺局所寓养于教,使游民得到就业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工艺局所引进近代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促进了近代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工艺局所重视传统工艺培训,保存了传统手工业技艺,有助于近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艺局所毕业的学生增多,体现了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工艺局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带动的手工工场也在增多,体现出工场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壮大;工艺局所的货物比较畅销,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1)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强侵华,内忧外患;根据材料“无业游民生计日绌,苟不早为之所”“把游民中的少壮者作为主要的招收对象”,可知游民众多,失业现象严重;根据材料“1901年”“1903年”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根据材料“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可知近代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输入;根据材料时间以及“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逐渐盛行。
(2)根据材料“无业游民生计日绌,……寓养于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寓养于教,使游民得到就业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在晚清开办的工艺局所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传授科目是现代工艺技术,但是,传统工艺的手工业技术培训仍是各地工艺局所中的大宗科目”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引进近代西方先进工艺技术,促进了近代西方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工艺局所重视传统工艺培训,保存了传统手工业技艺,有助于近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根据材料“分隶各科,责成工师,认真指授,就所学之难易,分别二年一年毕业”“先后毕业生共计二千余人。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场毕业工徒”,可知工艺局所毕业的学生增多,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一些士绅纷纷开设工场,吸纳了北洋工艺局毕业的工徒,仅高阳一地的棉布生产在1909年就达95万匹,1910年上升到148万匹”,可知工艺局所的数量不断增多,带动的手工工场也在增多,体现出工场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改良土产十分行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艺局所的货物比较畅销,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8.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家重点应转为经济建设,实现民生主义,巩固民权;实业救国思潮的不断发展;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和对民生的关注。实践结果:孙中山时代没有能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2)成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工业(制造业)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等。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建设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家重点应转为经济建设实现民生主义巩固民权;结合所学实业救国思潮的相关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思潮的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和对民生的关注。第二小问实践结果,根据材料一“修建十万英里铁路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农业实现机械化,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时代没有能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2)根据材料二“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可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根据材料二“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可知,工业(制造业)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根据材料二“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可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可知,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根据材料二“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可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19.答案:(1)说明: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接受新事物。评述:荣氏兄弟办厂,两江总督刘坤一先后八次“批示”,准予办理。一方面,封建势力阻挠实业,民族工业起步艰难;另一方面,荣氏兄弟不屈抗争,屡挫屡争;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开明官员鼓励实业,排除干扰。
(2)举措:改进营销策略,聘用有才能的人,抓住战争机遇,更新生产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启示:敢于同旧势力抗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发展经济。
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破坏风水有伤文风”可以看出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接受新事物;从题干材料所述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可以看出封建势力阻挠实业,民族工业起步艰难;同时荣氏兄弟不屈抗争,屡挫屡争:以刘坤一为代表的开明官员鼓励实业排除干扰。
(2)根据题干材料”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注意提高面粉质量”概括出举措;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实质:通过思想的启蒙和人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背景:民族危机;政治改革与革命的失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反思);中外国民素质的巨大差距;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2)不同:侧重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立足于救亡而倡导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则立足于启蒙而兼顾救亡;内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强调公德,突出国家本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独立人格,个人本位色彩突出;影响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有限,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较为广泛。
解析:(1)实质:据材料“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20世纪初的进步知识分子主张改造“国民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要涤荡封建文化,宣传民主科学,通过思想的启蒙和人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背景: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得出民族危机;据材料“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得出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反思;结合所学,20世纪初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可得出中外国民素质存在巨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可得出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2)不同: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行我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巩固个人利益”得出侧重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立足于救亡而倡导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则立足于启蒙而兼顾救亡;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独立的人格”得出内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强调公德,突出国家本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独立人格,个人本位色彩突出;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有限,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