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易混易错】
▲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
特点 原因 评价
第一次:1949—1956年 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由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向单一公有制经济 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积极作用,但因转变速度过快,国有化程度过高,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二次:1956—1978年 实行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取得了一些建设成就,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次:1978—1992年 由计划经济转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经济 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正确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习题跟踪】
1.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八二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B.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 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
C.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D.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3.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时强调,“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好一些。”这表明他( )
A.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B.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C.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观点 D.初步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新思路
4.1979年以前,广东蕉岭县各公社有社队企业,但规模不大,一般为本社队需要而经营。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企业广泛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自找市场、自负盈亏,逐步发展为多成分、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乡镇企业群体。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
C.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趋于成熟
5.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轴承厂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经销处。各经销处按季度向洛阳轴承厂提供市场动态、行情和用户对产品的意见,推动轴承销售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B.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
C.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D.传统经济模式已被突破
6.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在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下图所示是1988-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亏损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举步维艰 D.传统发展理念影响较深
7.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建设( )
A.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B.得益于市场机制的探索
C.带动了内地同步发展 D.开创出引进外资之先河
8.下所示为我国1990年的若干史实。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时间 史实
8月26日至9月7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各项法律
9月16日、2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会议在武汉开
11月26日 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A.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 B.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C.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幻
9.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强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相结合
B.冲击了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元化的观念
C.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明确了公有制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10.2014年7月,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
A.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1.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转变反映出我国( )
A.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 B.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 D.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从1995年到2004年,农业各税的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4.6%到3.3%之间。以安徽省为例,3万多名农税人员,每个人征收的税额仅10余万元,扣除管理成本和工资,实际税收所剩无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这一改革措施( )
A.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B.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C.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 D.推动农业对工业的反哺
13.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回升到第三名;香港银行存款额超过15万亿港元,较《香港国安法》实施前增加了8.5%;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加到9049家,创历史新高。这说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B.香港稳定发展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C.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关键性一步
D.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14.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
C.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15.2023年9月15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赞比亚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和赞方有关部门签署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合作计划、经济发展领域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等五份合作文件。这体现了我国( )
A.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B.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C.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 D.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6.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完成国家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百年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出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下表为某一历史阶段现代化道路的特征,据此可知该阶段为( )
总体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发挥着总体指导作用
建设目标 强调全面现代化
建设重点 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升级
体制依托 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资源配置 明确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对外关系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当时经济特区的主要做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对红色中国持疑惧和排斥的态度。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未急于通过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途径实现与阿拉伯国家正式关系的建立,而是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手段进行,并辅助宗教和外援,最终助推中阿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摘编自刘辰《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研究》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阿拉伯国家也处于变革自强、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把握历史大势,回应人民呼声,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丁俊朱琳《新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机制、成就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阿之间存在认知坚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阿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阿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
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
——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
——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选择B:结合材料中“1979年至1982年”“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等信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在立法方面注重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灵活性的运用,说明党中央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重视经济领域立法,促使立法的数量和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排除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落实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排除C:材料主旨与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无直接关系。排除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扩展与材料无关。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强调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肯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B项正确;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企改革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1982年宪法在承认市场机制存在的同时,并未否定计划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说明有了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新阶段,排除B;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排除C。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这些企业广泛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发展为多成分、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乡镇企业群体”可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影响到了社队企业,激发了其活力促进了其转型,故选B项;据材料“广东蕉岭县各公社有社队企业”可知,这些企业的改革依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A项;改革后的企业所有制性质依然为公有制企业,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外向型经济亦称“出口主导型经济”,1979年我国尚未开始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趋于成熟,且材料中的社队企业在当时也并非外向型企业,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正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夕,洛阳轴承厂利用经销处获取市场动态、行情以及用户反馈,进而推动产品销售,这是利用了市场,立足于市场需要,说明当时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被破,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8—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可知,1988—1990年,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企业占比呈上升趋势,反映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有经济亏损情况,与国民经济结构无关,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主要不涉及传统发展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深圳特区基建时,“允许内地和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并推出“设计稿评选,施工搞招标”、“大包干”等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深圳特区在探索并引进市场机制,即深圳特区的建设得益于市场机制的探索,B项正确;揭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1980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与内地并不同步,排除C项;基建中开创“引进外资”先河的说法在材料里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举措继承和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成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条件,故选A项:1990年,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都还没有提出,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了中国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并未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东欧剧变做出特别的反应,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积极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此后不同所有制联合而成的企业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公有制形式纷纷出现。因此,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中共十五大作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故B项正确。这一论断把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有制加以区分,A项错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于中共十四大,C项错误;公有制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在中共十四大时已得到明确,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义融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不是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C项;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由于生产力发展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显着成果,提高了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始侧重调整生产关系,排除C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废除农业税,体现出农业税在国家税收体系中比重下降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B。废除农业税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有利于缩小而非消除城乡差别,排除C。有利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排除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银行的存款额以及驻港公司都在增加,这意味着依法治港保障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D项正确;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香港的发展,而非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丽的中文不老”、“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可知,海峡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汉字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峡两岸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提及海峡两岸汉字文化的同根同源,无法体现出“持久创新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识之士,不能夸大为民众,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份合作文件”是中赞两国的合作,这一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合作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故排除B项;“亲诚惠容”是与周边国家交往原则,故排除C项;这是双边外交,而非多边外交,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从体制依托、经济成分、分配方式、资源配置和对外关系等要素中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现代化道路不属于过渡时期(1953—1956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资源配置方式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关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故正确选项为D项。
17.答案:(1)背景:外交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用: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宣传窗口。
(2)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海外华侨和华人众多;广东地方领导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中央的支持。做法: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可知,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可知,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根据材料“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可知,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用:根据材料“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可知,成为当时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可知,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宣传窗口。
(2)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可知,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及海外华侨和华人众多;根据材料“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可知,广东地方领导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根据材料“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可知,中央的支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8.答案:(1)变化:由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实力的提升;党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科学合理;国际环境的变化。
(2)坚持党的领导;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解析:(1)变化:由材料一中“从20世纪50到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所学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材料一中“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及材料二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知,由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扩大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国内方面,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实力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科学合理;国际方面,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因此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19.答案:(1)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意义: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议: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根据材料“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到欧美殖民国家的主导,部分阿拉伯国家对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缺乏了解”可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格局仍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根据材料“而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也因受到中国对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视为封建独裁和反动军人集团的代名词”可知,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阿之间对外政策等层面缺乏足够的相互认知与了解,存在认知坚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阿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为双方交往添加了一定的阻碍。
(2)第一小问意义:中阿合作,有利于中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根据材料“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安全稳定与全球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有助于中阿民族复兴、为促进阿拉伯国家发展和中东地区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阿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小问建议:从政策方面看,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从合作程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中阿交流、合作;从我国作为大国的角度看,中阿合作中,要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进一步彰显国际道义;从合作的主体看,坚持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从信息交流看,应当拓展对阿信息传播渠道。
20.答案:(1)时代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冷战爆发,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战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上升。特点:美国:体现“冷战”思维,着眼于政治渗透和控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以自愿平等为原则;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助力受援国发展本国经济技术。
(2)促进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其民族独立和主权;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负责任大国担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解析:(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爆发,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战略;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可知,新中国成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影响力上升。特点:美国:根据材料“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可知,体现“冷战”思维,着眼于政治渗透和控制,并附加一定的政治条件;根据材料“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可知,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可知,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以自愿平等为原则;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可知,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根据材料“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可知,助力受援国发展本国经济技术。
(2)意义:根据材料“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尼泊尔的援助,促进了尼泊尔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其民族独立和主权,有利于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理念:根据材料“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可知,展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负责任大国担当;根据材料“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可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