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3.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出现)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概念: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我国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私有制。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蛋壳陶)。
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阶段 时间 遗存 位置 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云南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早期:原始人群;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 北京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 母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出现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
说明: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②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三)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
1.原始社会组织: 分为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①出现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前、中期。
②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①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社会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发展趋向: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历史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3.两者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禅让制: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③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2.国家的产生
(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衰亡:约公元前1 600年,汤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文化:《夏小正》 农事(载有一年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农事等内容)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一)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都城殷。
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内外服制: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外服-方国、部族-间接控制(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血缘)。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西周灭亡
(1)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①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分封对象:王族(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
③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诸侯的权力: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封、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⑤特点:层层分授,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⑥演变: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废除于秦朝
⑦评价:
积极作用(西周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消极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集权,最终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
宗法制——权力的分配方式(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①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分配政治权利、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突出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③内容: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而且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⑤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凝聚宗族,“家”“国”结合,强化王权。
知识拓展: 礼乐制度
①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
②表现:仪式、器具、称谓。
③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
合作探究: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三)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思想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农业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不得随意转让和买卖,集体耕作)[分封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②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青铜器更多发挥礼器的作用,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2.手工业:青铜器铸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3.商业:
①商朝:商人的出现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商业由官府控制
4.思想文化:①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课中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3)材料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列举出一个今天在经济上与宗法制联系的现象吗?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如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回答:
(1)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2)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出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后巩固】
1.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考古发现其中的 2 号建筑址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以山体岩石为基础,以土石混合料、石块砌筑而成,部分夯土厚度超过 5 米。这反映了红山先民( )
A.初步建立等级秩序 B.尚未进入农耕文明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2.如表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 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多民族文化的统一趋势 D.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
3.1946年,商代青铜鼎出土,《申报》《中央日报》就铭文解释持不同观点,拉开了该鼎称名的“司”“后”之辩。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此推知( )
A.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 B.学术争鸣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
C.学术观点需要不断更新 D.文物史料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
4.下表说明,江苏地区( )
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
遗址名称 概况
宿迁顺山集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 (距今约7000年)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 (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
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5.图1、2为陕西姜寨聚落遗址与河南阎村原始遗址出土的陶罐及陶盖示意图,对比可以印证( )
A.制陶技艺起源于北方 B.远古时代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国已进入文明社会 D.早期区域文明间存在交流
6.下图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
◎距今约7000至5000年之间; ◎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 ◎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绘陶器。
A.良渚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参考答案】
课中探究
1、(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范围;传播了周文化。
(2)义务:朝觐述职。
(3)目的: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例子:家族企业等。
2.(1)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2)分封制。
(3)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家国同构)。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考古发现其中的 2 号建筑址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以山体岩石为基础,以土石混合料、石块砌筑而成,部分夯土厚度超过5米”可知,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先民已经能够修建大规模的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修建大规模的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即需要较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D项正确;仅通过大规模建筑不能反映等级秩序和阶级分化,考古发现中的等级秩序和阶级分化主要体现在墓葬规模、随葬品多少等方面,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左右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红山文化时期农耕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B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周朝初期(中国)。由材料中“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以判断,西南古蜀文明与全国其他地区文明是有交往联系的,因此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点,说明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蜀文明与其他地方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的“铜尊、铜罍、铜瓿”不能判断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趋势,且时间上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直至2011年, “司母戊”之名沿用了60余年,具有了相当的社会认知度。2011年改称“后母戊鼎”,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可知关于“司”“后”之辩这样的学术争鸣有助于对历史真相的认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解释要突出时代性,排除A项;学术观点是否更新取决于史料的发掘,说法绝对,排除C项;文物史料也可以与其他史料相印证,不一定必须与文字史料互证,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江苏地区)。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宿迁顺山集遗址发现的最早陶灶说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苏州东山村遗址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宜兴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高邮龙虬庄遗址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出现国家机器,无法说明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未涉及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结合图1、2可知,两地出土陶器形状十分相似,因而推断早期区域文明间存在一定的交流,D项正确;两处原始遗址陶器相似的形状无法判断制陶技艺起源于北方,排除A项;两处原始遗址陶器不能印证远古时代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B项;中国进人文明社会主要表现为文字、城市、王权和国家等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约7000至5000年之间”“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彩绘陶器”及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B项正确;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排除A项;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而题干内容体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