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用湿抹布擦黑板,水迹很快不见了,是因为( )
A.水蒸发了 B.水被黑板吸收了
C.水流到地上了 D.水沸腾了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蒸发的认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蒸发现象。
2.下列变化与我们把纸折成船、小飞机等形状的变化不同的是( )
A.把橡皮泥塑造成各种模样 B.用火把纸烧成灰
C.把易拉罐压扁 D.把木头折断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纸折成船、小飞机等形状的变化、把橡皮泥塑造成各种模样、把易拉罐压扁、把木头折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用火把纸烧成灰,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我们来做“热气球”中,要让塑料袋升得又高又快,方法可行的是( )
A.用两根蜡烛加热 B.塑料袋越厚越好
C.塑料袋直接套在蜡烛上面 D.塑料袋大一点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我们来做“热气球”中,要让塑料袋升得又高又快,应该增大热源面积,利用两个蜡烛来加热空气;塑料袋尽量薄一些,这样它的重力小,有利于上升;同时注意蜡烛火焰离塑料袋的距离,太近容易把塑料袋点燃,不能把塑料袋直接套在蜡烛上面;塑料袋大一点,装的空气多,有利于升空,但升空比较慢。题目中给出的方法可行的是A。
4.亮亮清晨上学时看到国旗向着太阳的方向飘扬,则此时吹的是( )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D.北风
【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 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国旗飘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说明飘向东方。刮风时,国旗飘向的方向与风吹来的方向相反,即东和西相对,所以这时吹的是西风。
5.下列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
A.食盐 B.红糖 C.沙子 D.小苏打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能溶解于水的有食盐、红糖。不能溶解于水的有沙子,所以C符合题意。
6.注射器抽进空气时,堵住口用力压活塞,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D.都有可能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这是因为空气容易容易被压缩,但是不能被压缩为0。
7.小红要做个雨量器,我建议小红选择下面的容器( )制作。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 雨量器需要透明,上下口一样。小红要做个雨量器,我建议小红选择下面的容器直筒透明杯子制作。
8.方方用简易雨量器收集了过去24小时内的降水为9毫米,用量筒去测是55毫升。这天的降水为( )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答案】A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小雨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24h降雨量10~25mm者。大雨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24h降雨量50~100mm者。
9.要使水果糖溶解得快,下列办法最好的是( )
A.把水果糖放在60℃的热水中不搅拌
B.把水果糖放在20℃的水中搅拌
C.把水果糖研碎放在60℃的热水中搅拌
D.把水果糖放在60℃的热水中搅拌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搅拌、颗粒大小、水的温度等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多种方法叠加使用,可以让溶解更快。所以要使水果糖溶解得快,下列办法最好的是把水果糖压碎放在60℃的热水中并搅拌。故C选项正确。
10.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 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11.如图,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下列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
A.塑料袋会热起来 B.塑料袋里会有大量的水出现
C.塑料袋内壁出现小水珠 D.塑料袋会鼓起来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袋子会鼓起来,因为蒸发的水变成水蒸气进入了袋子里。
12.圆圆同学向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面的高度。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把它们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一周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
A.①号杯的水位比②号杯高 B.①号杯的水位比②号杯低
C.①号杯的水位和②号杯一样高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把它们放在通风和向阳的位置。几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发现:用塑料薄膜盖好的那个被子的水没有少,但是另一个没有盖子的杯子里的水少了很多。
13.《乌鸦喝水》故事中的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就会升高一点,当水面没有上升到瓶口时,占据瓶子空间的物质是( )
A.只有小石子 B.小石子和水
C.小石子、水和空气 D.小石子和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 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里,小石子把瓶子中的空气挤出,水面就会升高一点,当水面没有上升到瓶口时,占据瓶子空间的物质是空气。
14.小方和同学约好周末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听天气预报说当天气温1~7℃,风力6~7级,可能有中到大雨。下列行为最合适的是( )
A.穿一件衬衣出去
B.穿羽绒服带雨具出去
C.当天天气不适合外出,可取消下次再约
D.可能有雨,不用带雨具直接去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象站
【解析】【分析】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力、风向等。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力、风向等。小方和同学约好周末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听天气预报说当天气温1~7℃,风力5~6级,可能有中到大雨。风大,雨大,不适宜外出,因此,下列行为最适宜的是可取消这次约会,下次再约。故C选项正确。
15.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摄氏度。
A.50 B.100 C.120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由分析可知,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16.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B.﹣3℃ C.0℃ D.1℃
【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的冰点是0℃,即水在0℃时开始结冰。冰融化时的温度为也是0℃。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通常情况下,水的冰点是0℃,也就是说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故C选项正确。
17.把被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 )
A.鼓起来 B.瘪下去 C.融化 D.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
18.教室门口放有一瓶香水,整个教室都能闻到,这是因为空气( )
A.有质量 B.会流动 C.会占据空间 D.可以压缩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空气可以流动;占据一定的空间;可以压缩;具有质量。教室门口放有一瓶香水,整个教室都能闻到,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
19.在寒冷的冬天,经常看到人们给暴露在外面的自来水管“穿衣服”,这是因为当气温在0℃以下时,未加保护的水管会爆裂。这说明水结冰后( )
A.体积会变大 B.体积会变小 C.体积不变 D.力量会变大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的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下转变,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因此防止水结冰后水管会爆裂,给暴露在外面的自来水管“穿衣服”。
20.如图的实验装置,若是往A管中吹气,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从B管口喷出 B.瓶内水位不断上升
C.水中不断地在冒气泡 D.水从A管中喷出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是往A管中吹气,空气进入瓶子,挤占瓶里内的空间,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水从B管口喷出。故A选项正确。
21.自行车轮胎充气(如图)是利用了空气( )的性质。
A.可以被压缩 B.可以被扩张 C.透明 D.有质量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有弹力。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就利用了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
22.下列特点中,不是空气、水和石头共同的特点的是( )
A.能占据空间 B.有质量
C.有体积 D.没有固定的形状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石头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是固体;会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充满任何容器的是气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一定的质量。
23.100毫升水中加入4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 )
A.食盐颗粒太大
B.搅拌得还不够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D.时间还不够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100毫升水中加入4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24.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为获得更低的温度,在试管外的碎冰里加入( )
A.食盐 B.小苏打 C.食用油 D.酒精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冰里加盐就是降低了凝点,如果在零下4度的温度,就会加快结冰速度,在零下4度以上的温度,就会融化冰。所以在试管内外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25.如图,把纸团用胶带贴在杯底,倒扣入装满水槽的水中,纸不会湿。下面四种解释,正确的是( )
A.空气是有质量的,会沉在水底,水碰不到纸团
B.空气会占据杯子的大部分空间,水碰不到纸团
C.水是流动的,水会从杯子里边流到水槽,水碰不到纸团
D.水是流动的,水会从水槽流进杯子里,纸团湿了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A.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很轻,总是漂浮在水的上面,纸团不会湿,不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故A错误;
B.空气虽然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竖直倒扣入水中的杯子中,空气会占据杯子的大部分空间,水不能进入杯子,碰不到纸团,所以纸团不会湿,故B正确;
C.纸团不会湿,与水是流动的性质特征无关,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能够占据杯子的空间,故D错误。
26.如果在图中杯子底部戳一个孔,下面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空气会从小孔中漏出,纸团变湿了
B.水会从小孔中漏出来,纸团不会湿
C.外面的空气会从小孔中进入,纸团不会湿
D.水不会进入杯子,纸团不会湿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塑料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于水中,实验中观察到塑料杯底部的纸巾没有湿,说明杯子底部被空气占据,水无法全部进入杯子里。如果在杯子的底部戳一个小孔,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没入水中,那么空气会从小孔中漏出,水进入杯子,并且占据整个杯子,纸团变湿了。
27.下面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 B.用灯帽盖灭,只盖1次
C.用燃烧的酒精灯对火 D.用火柴点燃
【答案】D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易挥发易燃,在使用时要格外注意,按照遵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比如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用点燃的火柴引燃酒精灯等,严禁用嘴吹灭,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等。
28.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天气会商
②发布天气预报
③气象员做出预报
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
⑤数据收集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⑤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
【解析】【分析】气象台天气预报数据收集的主要渠道有卫星、雷达、观测站等。制作气象预报主要的步骤:数据收集、生成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故选A。
29.下面的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象站
【解析】【分析】天气符号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
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A表示晴天,B表示阴天,C表示多云,D表示雨天。
30.“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县,气温下降6~8℃,提醒大家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实验探究题
31.课堂上,方方和乐乐一起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方方提出了他的实验计划:
①先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再往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热水,往另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冷水。
②分别取20克的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
③将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继续搅拌……(或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1)乐乐认为方方提出的实验计划第一步骤中有问题,请你帮他改正确。
(2)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 ____。
A.杯中的水漩涡转得很快
B.杯中的水变浑浊了
C.不管怎么搅拌,杯中都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
D.搅拌1次,杯中还留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食盐溶解了7份,小苏打溶解了2份。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同时也说明了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填“有限”或“无限”)的。
(4)他们想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
【答案】(1)往另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热水
(2)C
(3)强;有限
(4)②
【知识点】溶解;酒精灯的使用;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因此,方方和乐乐一起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食盐和小苏打两种物质不同,水温、水量、搅拌等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方方提出的实验计划第一步骤中是有问题的,应该两杯水都是50毫升的热水。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溶解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不管怎么搅拌,杯中都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杯中的水漩涡转得很快,杯中的水变浑浊了,搅拌1次,杯中还留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都不是判断不能继续溶解的依据。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食盐溶解了7份,小苏打溶解了2份。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同时也说明了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无限地溶解下去。
(4)他们想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②蒸发装置。利用蒸发的方式来分离食盐和水,水容易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食盐不会蒸发,因此可以得到食盐晶体。
32.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想办法制造“风”。科学课上,我们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做了一个风的模拟实验
①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②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入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
③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1)在风的模拟实验中,加热后蚊香的烟雾主要是往 ____飘的。
A.蚊香正上方 B.蚊香附近的圆洞里
C.蚊香的下方 D.无法判断
(2)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纸条是向 ____飘动的。
A.上 B.下 C.左 D.右
(3)随着实验的进行,纸箱内的温度比纸箱外的温度 。
(4)模拟实验中蜡烛的作用是 。
(5)根据上述实验,风形成的原因是 。
【答案】(1)B
(2)A
(3)高
(4)加热空气,制造上升气流
(5)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空气流动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风;对流
【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1)在风的模拟实验中,不点燃蜡烛时,将点燃的蚊香靠近左下方的圆洞,我们发现蚊香的烟雾是竖直往上飘的。点燃盒子内的蜡烛后,竖直的烟会转向飘向盒子圆洞内。
(2)实验过程中,把一束纸条放在右上方的圆洞边,发现纸条是往上飘的,因为箱内的蜡烛点燃,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纸条往上飘。
(3)随着实验的进行,纸箱内的温度比纸箱外的温度高。
(4)模拟实验中蜡烛的作用是加热空气,制造上升气流。
(5)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风形成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空气流动。
33.如图甲是测量气温的工具——气温计,某小组同学利用它测量了一天的数据,回答问题。
(1)请在图甲括号中写出气温计的结构名称。
(2)测量气温时,气温计应放在室 (填“内”或“外”)没有太阳照射且通风的地方。
(3)图乙是10时的测量结果,读数是 ℃,请你在丙图相应位置中画出它的柱状图 。
(4)从图丙推测20时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____。
A.14℃ B.7℃ C.0℃ D.﹣5℃
(5)针对这一天的气温请你提一些出行的建议: 。
【答案】(1)
(2)外
(3)5;
(4)B
(5)适当添加衣服
【知识点】天气现象;认识气温计;表格与柱状图的分析
【解析】【分析】要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等。
(1)气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是测量气温的仪器。气温计由单位符号、刻度、液柱、液泡组成,图中气温计各部分的名称上面是单位符号,下面是液泡。
(2)测量某地的气温时要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而且要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想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计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通常用符℃来表示。读数时一定要注意平视气温计内液柱凹液面的最低处,以0℃为界,高于0℃的温度为“零上”,低于0℃的温度为“零下”。图乙是10时的测量结果,读数是5℃,请你在丙图相应位置中画出它的柱状图。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日出之后气温升高,到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之后气温下降。从图丙推测20时的温度最有可能是7℃。
(5)这一天的气温偏低,出行要适当添加衣服。
1 / 1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用湿抹布擦黑板,水迹很快不见了,是因为( )
A.水蒸发了 B.水被黑板吸收了
C.水流到地上了 D.水沸腾了
2.下列变化与我们把纸折成船、小飞机等形状的变化不同的是( )
A.把橡皮泥塑造成各种模样 B.用火把纸烧成灰
C.把易拉罐压扁 D.把木头折断
3.我们来做“热气球”中,要让塑料袋升得又高又快,方法可行的是( )
A.用两根蜡烛加热 B.塑料袋越厚越好
C.塑料袋直接套在蜡烛上面 D.塑料袋大一点
4.亮亮清晨上学时看到国旗向着太阳的方向飘扬,则此时吹的是( )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D.北风
5.下列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
A.食盐 B.红糖 C.沙子 D.小苏打
6.注射器抽进空气时,堵住口用力压活塞,活塞会( )
A.推不动 B.推到底
C.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 D.都有可能
7.小红要做个雨量器,我建议小红选择下面的容器( )制作。
A. B. C. D.
8.方方用简易雨量器收集了过去24小时内的降水为9毫米,用量筒去测是55毫升。这天的降水为( )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9.要使水果糖溶解得快,下列办法最好的是( )
A.把水果糖放在60℃的热水中不搅拌
B.把水果糖放在20℃的水中搅拌
C.把水果糖研碎放在60℃的热水中搅拌
D.把水果糖放在60℃的热水中搅拌
10.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下列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
A.塑料袋会热起来 B.塑料袋里会有大量的水出现
C.塑料袋内壁出现小水珠 D.塑料袋会鼓起来
12.圆圆同学向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面的高度。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把它们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一周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
A.①号杯的水位比②号杯高 B.①号杯的水位比②号杯低
C.①号杯的水位和②号杯一样高 D.无法判断
13.《乌鸦喝水》故事中的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里,水面就会升高一点,当水面没有上升到瓶口时,占据瓶子空间的物质是( )
A.只有小石子 B.小石子和水
C.小石子、水和空气 D.小石子和空气
14.小方和同学约好周末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听天气预报说当天气温1~7℃,风力6~7级,可能有中到大雨。下列行为最合适的是( )
A.穿一件衬衣出去
B.穿羽绒服带雨具出去
C.当天天气不适合外出,可取消下次再约
D.可能有雨,不用带雨具直接去
15.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摄氏度。
A.50 B.100 C.120
16.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B.﹣3℃ C.0℃ D.1℃
17.把被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 )
A.鼓起来 B.瘪下去 C.融化 D.不变
18.教室门口放有一瓶香水,整个教室都能闻到,这是因为空气( )
A.有质量 B.会流动 C.会占据空间 D.可以压缩
19.在寒冷的冬天,经常看到人们给暴露在外面的自来水管“穿衣服”,这是因为当气温在0℃以下时,未加保护的水管会爆裂。这说明水结冰后( )
A.体积会变大 B.体积会变小 C.体积不变 D.力量会变大
20.如图的实验装置,若是往A管中吹气,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 )
A.水从B管口喷出 B.瓶内水位不断上升
C.水中不断地在冒气泡 D.水从A管中喷出
21.自行车轮胎充气(如图)是利用了空气( )的性质。
A.可以被压缩 B.可以被扩张 C.透明 D.有质量
22.下列特点中,不是空气、水和石头共同的特点的是( )
A.能占据空间 B.有质量
C.有体积 D.没有固定的形状
23.100毫升水中加入4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 )
A.食盐颗粒太大
B.搅拌得还不够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D.时间还不够
24.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为获得更低的温度,在试管外的碎冰里加入( )
A.食盐 B.小苏打 C.食用油 D.酒精
25.如图,把纸团用胶带贴在杯底,倒扣入装满水槽的水中,纸不会湿。下面四种解释,正确的是( )
A.空气是有质量的,会沉在水底,水碰不到纸团
B.空气会占据杯子的大部分空间,水碰不到纸团
C.水是流动的,水会从杯子里边流到水槽,水碰不到纸团
D.水是流动的,水会从水槽流进杯子里,纸团湿了
26.如果在图中杯子底部戳一个孔,下面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空气会从小孔中漏出,纸团变湿了
B.水会从小孔中漏出来,纸团不会湿
C.外面的空气会从小孔中进入,纸团不会湿
D.水不会进入杯子,纸团不会湿
27.下面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 B.用灯帽盖灭,只盖1次
C.用燃烧的酒精灯对火 D.用火柴点燃
28.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天气会商
②发布天气预报
③气象员做出预报
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
⑤数据收集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⑤①②③④
29.下面的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D.
30.“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县,气温下降6~8℃,提醒大家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
二、实验探究题
31.课堂上,方方和乐乐一起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方方提出了他的实验计划:
①先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再往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热水,往另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冷水。
②分别取20克的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
③将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继续搅拌……(或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1)乐乐认为方方提出的实验计划第一步骤中有问题,请你帮他改正确。
(2)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 ____。
A.杯中的水漩涡转得很快
B.杯中的水变浑浊了
C.不管怎么搅拌,杯中都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
D.搅拌1次,杯中还留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食盐溶解了7份,小苏打溶解了2份。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 。同时也说明了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填“有限”或“无限”)的。
(4)他们想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
32.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想办法制造“风”。科学课上,我们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做了一个风的模拟实验
①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②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入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
③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1)在风的模拟实验中,加热后蚊香的烟雾主要是往 ____飘的。
A.蚊香正上方 B.蚊香附近的圆洞里
C.蚊香的下方 D.无法判断
(2)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纸条是向 ____飘动的。
A.上 B.下 C.左 D.右
(3)随着实验的进行,纸箱内的温度比纸箱外的温度 。
(4)模拟实验中蜡烛的作用是 。
(5)根据上述实验,风形成的原因是 。
33.如图甲是测量气温的工具——气温计,某小组同学利用它测量了一天的数据,回答问题。
(1)请在图甲括号中写出气温计的结构名称。
(2)测量气温时,气温计应放在室 (填“内”或“外”)没有太阳照射且通风的地方。
(3)图乙是10时的测量结果,读数是 ℃,请你在丙图相应位置中画出它的柱状图 。
(4)从图丙推测20时的温度最有可能是 ____。
A.14℃ B.7℃ C.0℃ D.﹣5℃
(5)针对这一天的气温请你提一些出行的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蒸发的认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水的蒸发现象。
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纸折成船、小飞机等形状的变化、把橡皮泥塑造成各种模样、把易拉罐压扁、把木头折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用火把纸烧成灰,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热气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我们来做“热气球”中,要让塑料袋升得又高又快,应该增大热源面积,利用两个蜡烛来加热空气;塑料袋尽量薄一些,这样它的重力小,有利于上升;同时注意蜡烛火焰离塑料袋的距离,太近容易把塑料袋点燃,不能把塑料袋直接套在蜡烛上面;塑料袋大一点,装的空气多,有利于升空,但升空比较慢。题目中给出的方法可行的是A。
4.【答案】C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 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国旗飘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说明飘向东方。刮风时,国旗飘向的方向与风吹来的方向相反,即东和西相对,所以这时吹的是西风。
5.【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能溶解于水的有食盐、红糖。不能溶解于水的有沙子,所以C符合题意。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注射器抽进空气后,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推到一定程度推不动,这是因为空气容易容易被压缩,但是不能被压缩为0。
7.【答案】C
【知识点】雨量器
【解析】【分析】 雨量器需要透明,上下口一样。小红要做个雨量器,我建议小红选择下面的容器直筒透明杯子制作。
8.【答案】A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小雨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24h降雨量10~25mm者。大雨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24h降雨量50~100mm者。
9.【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搅拌、颗粒大小、水的温度等因素影响溶解的快慢,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多种方法叠加使用,可以让溶解更快。所以要使水果糖溶解得快,下列办法最好的是把水果糖压碎放在60℃的热水中并搅拌。故C选项正确。
10.【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 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11.【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袋子会鼓起来,因为蒸发的水变成水蒸气进入了袋子里。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把它们放在通风和向阳的位置。几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发现:用塑料薄膜盖好的那个被子的水没有少,但是另一个没有盖子的杯子里的水少了很多。
13.【答案】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 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里,小石子把瓶子中的空气挤出,水面就会升高一点,当水面没有上升到瓶口时,占据瓶子空间的物质是空气。
14.【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象站
【解析】【分析】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力、风向等。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力、风向等。小方和同学约好周末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但听天气预报说当天气温1~7℃,风力5~6级,可能有中到大雨。风大,雨大,不适宜外出,因此,下列行为最适宜的是可取消这次约会,下次再约。故C选项正确。
15.【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由分析可知,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16.【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的冰点是0℃,即水在0℃时开始结冰。冰融化时的温度为也是0℃。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通常情况下,水的冰点是0℃,也就是说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故C选项正确。
17.【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
18.【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空气可以流动;占据一定的空间;可以压缩;具有质量。教室门口放有一瓶香水,整个教室都能闻到,这是因为空气会流动。
19.【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的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下转变,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因此防止水结冰后水管会爆裂,给暴露在外面的自来水管“穿衣服”。
20.【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是往A管中吹气,空气进入瓶子,挤占瓶里内的空间,我们会看到的现象是水从B管口喷出。故A选项正确。
21.【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有弹力。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就利用了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
22.【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石头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是固体;会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充满任何容器的是气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一定的质量。
23.【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100毫升水中加入4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24.【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冰里加盐就是降低了凝点,如果在零下4度的温度,就会加快结冰速度,在零下4度以上的温度,就会融化冰。所以在试管内外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25.【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A.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很轻,总是漂浮在水的上面,纸团不会湿,不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故A错误;
B.空气虽然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竖直倒扣入水中的杯子中,空气会占据杯子的大部分空间,水不能进入杯子,碰不到纸团,所以纸团不会湿,故B正确;
C.纸团不会湿,与水是流动的性质特征无关,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能够占据杯子的空间,故D错误。
26.【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质量。
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塑料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于水中,实验中观察到塑料杯底部的纸巾没有湿,说明杯子底部被空气占据,水无法全部进入杯子里。如果在杯子的底部戳一个小孔,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没入水中,那么空气会从小孔中漏出,水进入杯子,并且占据整个杯子,纸团变湿了。
27.【答案】D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易挥发易燃,在使用时要格外注意,按照遵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比如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用点燃的火柴引燃酒精灯等,严禁用嘴吹灭,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等。
28.【答案】B
【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
【解析】【分析】气象台天气预报数据收集的主要渠道有卫星、雷达、观测站等。制作气象预报主要的步骤:数据收集、生成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故选A。
29.【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象站
【解析】【分析】天气符号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
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它们都有特定的含义。A表示晴天,B表示阴天,C表示多云,D表示雨天。
30.【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1.【答案】(1)往另一个杯子里倒入50毫升的热水
(2)C
(3)强;有限
(4)②
【知识点】溶解;酒精灯的使用;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因此,方方和乐乐一起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食盐和小苏打两种物质不同,水温、水量、搅拌等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方方提出的实验计划第一步骤中是有问题的,应该两杯水都是50毫升的热水。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溶解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不管怎么搅拌,杯中都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杯中的水漩涡转得很快,杯中的水变浑浊了,搅拌1次,杯中还留有余下的食盐(或小苏打),都不是判断不能继续溶解的依据。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食盐溶解了7份,小苏打溶解了2份。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同时也说明了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无限地溶解下去。
(4)他们想把食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应选择的实验装置是②蒸发装置。利用蒸发的方式来分离食盐和水,水容易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食盐不会蒸发,因此可以得到食盐晶体。
32.【答案】(1)B
(2)A
(3)高
(4)加热空气,制造上升气流
(5)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空气流动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风;对流
【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1)在风的模拟实验中,不点燃蜡烛时,将点燃的蚊香靠近左下方的圆洞,我们发现蚊香的烟雾是竖直往上飘的。点燃盒子内的蜡烛后,竖直的烟会转向飘向盒子圆洞内。
(2)实验过程中,把一束纸条放在右上方的圆洞边,发现纸条是往上飘的,因为箱内的蜡烛点燃,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纸条往上飘。
(3)随着实验的进行,纸箱内的温度比纸箱外的温度高。
(4)模拟实验中蜡烛的作用是加热空气,制造上升气流。
(5)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风形成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空气流动。
33.【答案】(1)
(2)外
(3)5;
(4)B
(5)适当添加衣服
【知识点】天气现象;认识气温计;表格与柱状图的分析
【解析】【分析】要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等。
(1)气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是测量气温的仪器。气温计由单位符号、刻度、液柱、液泡组成,图中气温计各部分的名称上面是单位符号,下面是液泡。
(2)测量某地的气温时要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而且要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想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计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通常用符℃来表示。读数时一定要注意平视气温计内液柱凹液面的最低处,以0℃为界,高于0℃的温度为“零上”,低于0℃的温度为“零下”。图乙是10时的测量结果,读数是5℃,请你在丙图相应位置中画出它的柱状图。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日出之后气温升高,到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之后气温下降。从图丙推测20时的温度最有可能是7℃。
(5)这一天的气温偏低,出行要适当添加衣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