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7:01:5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活学活用我会选
1.方智在同样高度,用不同镜片的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结果发现:通过(  )镜片观察时看到的字最大。
A. B. C.
2.方智用两个放大镜制作简易显微镜(如图),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完成制作?(  )
①用一个放大镜看到清晰图像后,在下面放入另一个放大镜并保持平行
②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
④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用纸筒固定
⑤找到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A.②④①⑤③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3.方智先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再用同样的放大镜制成简易显微镜(如图),观察同一行字,他看到的结果是(  )
A.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小,视野更小
B.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小
C.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大
4.方智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发现并记录了几种微生物,下面哪个是草履虫(  )
A. B. C.
5.方智跟小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标本,并相互交流认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是由同一种细胞组成的
B.人体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的
C.人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6.方智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认识到:微生物跟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下面哪种微生物对人有害?(  )
A.面包里的酵母菌 B.面包里的霉菌 C.酸奶里的乳酸菌
7.林巧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有关资料用泡沫球、铁丝做了一个地球模型(如图1),用各种颜色表示各种地形和水域,并借助地球模型探究地球运动的秘密。
(1)林巧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些地球知识很难用图1所示的地球模型来直观表示,例如(  )
A.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B.地球绕地轴旋转
C.地球内部最里一层叫地核
(2)林巧用模型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如图2)。他先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然后拿着手电筒绕着地球模型转一圈,地球模型“”处模拟出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始终是白天 C.始终是黑夜
(3)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绕地球模型转动,近似模拟哪种学说?(  )
A.地心说 B.日心说 C.上帝创世说
(4)如图2所示,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保持不动,用手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在“”位置处模拟出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出现 B.始终是白天 C.始终是黑夜
(5)林巧用手自左向右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这一操作过程模拟的是下列哪种情况?(  )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月球自东向西自转
(6)林巧在地球仪上标出了三个城市的位置(如图3),哪一个城市会最先迎来黎明?(  )
A.乌鲁木齐 B.银川 C.北京
8.方智喜欢探究工具里面的科学道理,并尝试着使用各种工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工具1 工具2 工具3 工具4
(1)方智喜欢吃核桃,要完整快捷的取出核桃仁,他应该选择上图中的哪种工具?(  )
A.工具1 B.工具2 C.工具3
(2)方智用工具1来撬动同一块大石块,下面三种用法哪一种最省力?(  )
A.
B.
C.
(3)方智使用“工具3”来切水果很省力,下面正确的解释是(  )
A.刀刃和刀柄组成杠杆,所以能省力
B.刀刃和刀柄组成轮轴,所以能省力
C.刀刃是个斜面,所以能省力
9.下列三种工具,哪一种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
A.核桃夹 B.小刀 C.剪刀
10.方智利用斜面将货物从车上搬运到地面。下面哪个斜面上的重物最容易自动滑到地面上?(  )
A.
B.
C.
11.方智帮助图书馆运书,下面哪种运输方式既省力又方便操控?(  )
A.将货物放在平板上搬运
B.用手推车搬运
C.用手抱着搬运
12.方智模拟外科手术,用剪刀剪开网线的塑料外皮,并确保开口较小,下面哪种剪刀更适合完成这项任务?(  )
A.解剖剪
B.裁衣剪
C.园艺剪
13.方智想体验一下活字印刷,应该按照下面哪一种步骤来操作?(  )
A.检字→拓印→刷墨→晾制
B.拓印→检字→刷墨→晾制
C.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14.同样的一首古诗,方智用活字印刷拓印,林巧用手工抄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使用材料工具多,完成大量印刷任务效率低
B.手工抄写灵活,不容易出错
C.活字印刷适合大量印刷,节省人力
15.林巧调查了燃油汽车、电动车、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悬浮列车不需要消耗能量就能行驶
B.燃油汽车的能量由电瓶提供
C.车辆行驶所用的能量是机械能,是由不同形式能量转化而成的
16.林巧在爸爸协助下调查家中用电器的耗电情况。她通过阅读资料得知,厂家都会在电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明“功率”,来表示1小时内消耗能量的多少。下列用电器中,每日耗电量最大的是(  )
电器名称 功率(瓦) 每天使用时间(小时)
电灯 100 3
电冰箱 120 24
电水壶 1500 1
A.电灯 B.电冰箱 C.电水壶
17.林巧用以下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电能和磁能的关系处。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实验中的磁针都会发生偏转
B.图①中的小灯泡可以使磁针偏转更明显
C.按照图②进行实验,必须要及时断开开关,保护电池
18.林巧想让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一点,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①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
②增加串联灯泡的个数
③将通电导线做成通电线圈
④增加小磁针个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19.林巧自制了一个电磁铁,当闭合电源开关时,铁芯就能吸起小铁圈。这个现象说明(  )
A.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B.磁能可以转换成电能
C.电能可以转换成动能
20.林巧为了让电动机运动的更快,就想拆解并改装里面的小电动机。下面哪种改装方案是不可行的?(  )
A.更换一块磁力更强的磁铁
B.改变磁铁的磁极
C.减小磁铁和线圈间的距离
21.林巧查阅资料,对人类利用能源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例如(  )
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
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
22.林巧通过调查发现:多种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用来发电。例如(  )
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经过了化学能、机械能的转换
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推动发电机发电
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
二、探究实践我会用。(共42分,第49题4分,其他每题2分,其中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合适选项)
23.方智准备制作一个洋葱表皮细胞玻片进行观察,下面的六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①⑥③④⑤ B.⑥②③⑤④① C.①⑥②④⑤③
24.为了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用下面哪种操作方法获取的洋葱表皮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清晰?(  )
A.用指甲挖取洋葱表皮,制成标本
B.把洋葱表皮连同洋葱肉制成标本
C.用刀片在洋葱表皮上划“井”子,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制成标本
25.方智使用显微镜,通过规范操作,已经能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出现在视野里。他应该按照下面哪种操作方法做好观察和记录?(  )
A.左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记住形状结构,眼睛离开目镜,画出细胞
B.两眼自然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右眼看着记录单画出细胞
C.右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记住形状结构,离开目镜,画出细胞
26.下面哪一幅图是方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
A. B. C.
27.请看图,方智要把图像移到显微镜视野的中央,玻片标本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  )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28.方智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的经验,制作一个玻片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想观察到微生物,他应该挑选哪里的水最合适?(  )
A.刚开封的瓶装饮用水
B.蒸馏水
C.池塘里的水
29.方智在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的过程中,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放脱脂棉纤维的目的是(  )
A.给水中的微生物喂食,防止它饿死
B.用棉花纤维限制微生物的活动,方便观察
C.吸收一部分水,微生物显得更清晰
30.方智仔细观察水中的微生物,下面哪个描述能说明它们是生物?(  )
A.它们的个体有大有小
B.它们在水里游动,反应快
C.它们的形状多种多样
31.林巧用手电筒分别在不同位置照射“小房子”,来模拟日影的四季变化(如图)。她们观察比较后发现:不同季节的日影长短情况是怎样的?(  )
A.夏至影子最长
B.冬至影子最短
C.春分、秋分影长居中
32.为了观测一年中不同季节影子的长短变化,我国古人还发明了一种观测工具,它是(  )
A.日晷 B.圭表 C.地动仪
33.林巧查阅地球公转的资料(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B.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圆形
C.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
34.林巧模拟北京在不同季节日影的长短,发现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日影最短。这时模拟的是什么季节的影长?(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35.方智发现有些动物的身体特征和习性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下面哪种现象不属于这种情况?(  )
A.刺猬在冬季需要冬眠
B.北极狐的毛在冬天会变成白色
C.公鸡在天亮的时候会打鸣
36.林巧和同学用电池、导线、铁芯组装成不同的电磁铁进行探究实验,如图。
(1)林巧想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下面哪个现象最适合用来做为证据?(  )
A.电池发烫的程度 B.小磁针偏转的方向 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2)林巧将一个小磁针的N极靠近①中电磁铁的下端,结果发现N极被推开了,她判定①中电磁铁的上端是(  )
A.N极
B.S极
C.证据不足,无法判断
(3)林巧想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与电池的方向有关。他应该选择用(  )进行实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4)林巧选取实验①和实验③的装置进行实验,他探究的问题是(  )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电流强弱有关
C.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电流方向有关
(5)林巧和小组同学完成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的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她们下面对实验的分析和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线圈的匝数(圈) 15 30 45 60
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个) 12 17 25 9
A.该实验应该保证电流大小、铁芯粗细、导线粗细等条件相同才公平
B.60匝线圈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钉的个数变少,可能与电池的电量减少有关
C.将线圈匝数分别改为25、26、27、28,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相差会更大
37.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距今七千年的时候,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器来耕地,种植水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拥有青铜冶炼(yě liàn)的技术。西周时期,农民已经在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耕种。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更加锋利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工艺更加成熟,比起青铜的冶炼更为简单,铁农具的成本下降,使用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1)请阅读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农用工具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用“→”来辅助表达)
(2)请结合以上资料(或平时的学习、生活),举例说明自己对“工具与技术”的理解(或运用工具技术的体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放大镜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等作用。放大镜是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放大倍数和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A符合题意。
2.【答案】C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为: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用一个放大镜看到清晰图像后,在下面放入另一个放大镜并保持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用纸简固定,②①③⑤④符合题意。
3.【答案】B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具有放大功能,放大镜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等作用。方智先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再用同样的放大镜制成简易显微镜(如图),观察同一行字,他看到的结果是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小。
4.【答案】C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雌雄同体。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分析图片可知,C是草履虫。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的形状千差万别,人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的。
6.【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
7.【答案】(1)C
(2)A
(3)A
(4)A
(5)B
(6)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日出时间;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地球仪可以用颜色、符号、文字等来表示地理事物。林巧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些地球知识很难用图1所示的地球模型来直观表示,例如地球内部最里一层叫地核,我们要想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地球绕地轴旋转可以用地球模型直观的表示出来。
(2)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林巧用模型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如图2)。他先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然后拿着手电筒绕着地球模型转一圈,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地球模型模拟地球,地球模型“△”处模拟出的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3)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绕地球模型转动,近似模拟地心说。
(4)如图2所示,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保持不动,用手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在“”位置处模拟出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出现。
(5)林巧用手自左向右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这一操作过程模拟的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6)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林巧在地球仪上标出了三个城市的位置(如图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日出早,北京位于银川的偏东方向,乌鲁木齐位于银川的偏西方向,所以这三个城市相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北京,然后是银川,最后是乌鲁木齐。
8.【答案】(1)B
(2)A
(3)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杠杆
【解析】【分析】(1)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读图可知,图中工具1是杠杆,工具2是核桃夹,工具3是小刀,工具4是剪刀。要完整快捷的取出核桃仁,他应该选择上图中工具3核桃夹。故B选项正确。
(2)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选项中A杠杆的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3)剪刀是斜面、杠杆组合的工具,剪刀的刀刃是斜面,能够省力。
9.【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是由斜面和杠杆共同组成的工具,能够省力。
10.【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斜面越长,坡度越小,提升物体时越省力。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与物体的形状、斜面的坡度大小、斜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的运动快慢与斜面坡度有关,斜面坡度越大,物体受到的下滑力越大,下滑速度越快。因此,图中利用斜面将货物从车上搬运到地面,选项B中斜面坡度最大,物体下滑的速度最快。故B选项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摩擦力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读图可知,将货物放在平板上搬运、用手推车搬运、用手抱着搬运,三种运输方式中,既省力又方便操控的是用手推车搬运,而且搬运量大。故B选项正确。
12.【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剪刀
【解析】【分析】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工具的发明和利用使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模拟外科医生做外科手术,使用解剖剪先剪开网线的塑料外皮比较适宜,解剖剪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接剖剪刀开合的角度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不但省力,而且灵活,适宜剪断网线的塑料外皮。故A选项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版灵活方便,效率高。它的字模具有反复使用、保存方便、占用空间小等特征。活字印刷术包括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四个步骤。
14.【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工具和技术。
A.与手工抄写相比,活字印刷使用材料工具多,完成大量印刷任务效率高,故A错误;
B.手工抄写灵活,但是也容易出错,故B错误;
C.与手工抄写相比,活字印刷术具有的优点是制作大量书所需要的时间较少,故C正确。
15.【答案】C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A、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磁悬浮列车需要消化能量才能形式,磁悬浮列车消耗的是电磁能。A的说法错误。
B、燃油汽车的能量由燃油提供。B的说法错误。
C、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车辆行驶所用的能量是机械能,是由不同形式能量转化而成的。C的说法正确。
16.【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题干中的用电器中,电灯每日耗电量是0.3度,电冰箱每日的耗电量是2.88度,电水壶每日的耗电量1.5度,所以每日耗电量最大的是电冰箱。
17.【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A、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实验中的磁针都会发生偏转。A的说法正确。
B、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所以图①中的小灯泡不可以使磁针偏转更明显。B的说法错误。
C、按照图②进行实验,为了防止短路的发生,必须要及时断开开关,保护电池。C的说法正确。
18.【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越大,磁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电流变大、导线变多,磁性变大。所以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将通电导线做成通电线圈可以让磁针偏转角度更大。增加串联灯泡的个数、增加小磁针个数会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小。
19.【答案】A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林巧自制了一个电磁铁,当闭合电源开关时,铁芯就能吸起小铁圈。这个现象说明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20.【答案】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它们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林巧为了让电动机运动的更快,就想拆解并改装里面的小电动机,更换一块磁力更强的磁铁、减小磁铁和线圈间的距离可以是电动机运动的更快;改变磁铁的磁极不会改变电动机的运动速度。
21.【答案】A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来源。现在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
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不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是太阳。A是错误的认识。
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B是正确的认识。
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C是正确的认识。
22.【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A的说法错误。
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光能推动发电机发电。B的说法错误。
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C的说法正确。
23.【答案】A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几步。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几步。“擦”就是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是指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就是把洋葱鳞片用小刀划开一个“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是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就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图中操作正确的顺是:②①⑥③④⑤。
24.【答案】C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利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必须将被观察的物品制成透明的玻片标本,不透明的物体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吸几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品必须是透明的玻片标本,不透明的物体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正确的做法是把洋葱鳞片用小刀划开一个“#”字,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洋葱内表皮薄膜。用指甲挖取洋葱表皮,制成的标本比较厚,而且厚薄不一,不适宜在显微镜下观察;把洋葱表皮连同洋葱肉制成标本,透光性差,甚至不透光,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故C选项正确。
25.【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便于边观察边作图,但如果是左手写字,就正好相反。在使用显微镜时,两眼都要睁开。我们习惯用右手写字,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看着右手画图,记录所观察到的物像。故B选项正确。
2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一般是棱角分明的,而动物的细胞一般是圆形的。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有叶绿体等结构,B是方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27.【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读图可知,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把玻片向着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的中央。故A选项正确。
28.【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 鱼缸或池塘里的水,含有的有机质比较多,比较适合培养水中微生物。
29.【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限制微生物移动空间,方便观察。
30.【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方智仔细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它们在水里游动,反应快能说明它们是生物。
31.【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四季和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
读图可知: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长;从冬到夏,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春分、秋分影子适中。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B是不正确的。
32.【答案】B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不但与物体高度有关,更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物体影子越短。日影长度夏天短,其原因是太阳高度大。根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不同季节,相同时间,相同物体的影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一年四季中,影子最短的是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影子最长的是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同一地方的同一物体,从春季到秋季,正午的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因此,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根据一年中正午日影长短变化规律,古人发明了一种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的仪器,叫圭表。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互相搭配,用来量度正午日影长度。
3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昼夜,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A.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故A错误;
B.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扁率很小的椭圆。故B错误;
C.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故C正确。
34.【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太阳的位置不同,影子也不一样。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四季和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读图可知: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长:从冬到夏,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春分、秋分影子适中。所以,模拟的是夏季的影长。
3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大多数动物的身体特征和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季节的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刺猬在冬季需要冬眠、北极狐的毛在冬天会变成白色等。而公鸡在天亮的时候会打鸣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6.【答案】(1)C
(2)B
(3)B
(4)B
(5)C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系。电流一定,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线圈圈数一定,电流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电磁铁磁力越小。
(1)A.电池发烫的程度与通电时间有关,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与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有关,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无关,故B错误;
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可以显示电磁铁磁力大小,磁力越强,吸引大头针越多,故C正确。
(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林巧将一个小磁针的N极靠近①中电磁铁的下端,结果发现N极被推开了,她判定①中电磁铁的上端是S极。
(3)想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与电池的方向有关,需要控制的变量是电池的方向,选择①④。
(4)观察题目,发现①③改变的是电池的节数,研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强弱的关系。
(5)由题目可知,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将线圈匝数差值改小,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会相差更小。
37.【答案】(1)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2)生活中我们会使用各种工具,也会运用一些技术,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每一种工具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这些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问题,工具就会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工具用起来省时间省力气,工具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
(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距今七千年的时候,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器来耕地,种植水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拥有青铜冶炼的技术。西周时期,农民已经在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耕种。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更加锋利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工艺更加成熟,比起青铜的冶炼更为简单,铁农具的成本下降,使用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所以农用工具的整个演变过程为: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2)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们在不断发明新的工具。生活中我们会使用各种工具,也会运用一些技术,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每一种工具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例如: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了温度计,受木制轮子的启发发明了自行车….随着对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高,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工具和技术,比如在轮轴的基础上发明了水龙头,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些改进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 1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活学活用我会选
1.方智在同样高度,用不同镜片的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结果发现:通过(  )镜片观察时看到的字最大。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放大镜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等作用。放大镜是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放大倍数和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A符合题意。
2.方智用两个放大镜制作简易显微镜(如图),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完成制作?(  )
①用一个放大镜看到清晰图像后,在下面放入另一个放大镜并保持平行
②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
④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用纸筒固定
⑤找到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A.②④①⑤③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答案】C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为: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用一个放大镜看到清晰图像后,在下面放入另一个放大镜并保持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用纸简固定,②①③⑤④符合题意。
3.方智先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再用同样的放大镜制成简易显微镜(如图),观察同一行字,他看到的结果是(  )
A.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小,视野更小
B.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小
C.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大
【答案】B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具有放大功能,放大镜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等作用。方智先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再用同样的放大镜制成简易显微镜(如图),观察同一行字,他看到的结果是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小。
4.方智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发现并记录了几种微生物,下面哪个是草履虫(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雌雄同体。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分析图片可知,C是草履虫。
5.方智跟小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标本,并相互交流认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是由同一种细胞组成的
B.人体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的
C.人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的形状千差万别,人是由不同的细胞组成的。
6.方智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认识到:微生物跟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下面哪种微生物对人有害?(  )
A.面包里的酵母菌 B.面包里的霉菌 C.酸奶里的乳酸菌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如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义,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有些微生物能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
7.林巧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有关资料用泡沫球、铁丝做了一个地球模型(如图1),用各种颜色表示各种地形和水域,并借助地球模型探究地球运动的秘密。
(1)林巧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些地球知识很难用图1所示的地球模型来直观表示,例如(  )
A.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
B.地球绕地轴旋转
C.地球内部最里一层叫地核
(2)林巧用模型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如图2)。他先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然后拿着手电筒绕着地球模型转一圈,地球模型“”处模拟出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始终是白天 C.始终是黑夜
(3)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绕地球模型转动,近似模拟哪种学说?(  )
A.地心说 B.日心说 C.上帝创世说
(4)如图2所示,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保持不动,用手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在“”位置处模拟出的现象是(  )
A.昼夜交替出现 B.始终是白天 C.始终是黑夜
(5)林巧用手自左向右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这一操作过程模拟的是下列哪种情况?(  )
A.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月球自东向西自转
(6)林巧在地球仪上标出了三个城市的位置(如图3),哪一个城市会最先迎来黎明?(  )
A.乌鲁木齐 B.银川 C.北京
【答案】(1)C
(2)A
(3)A
(4)A
(5)B
(6)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日出时间;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地球仪可以用颜色、符号、文字等来表示地理事物。林巧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些地球知识很难用图1所示的地球模型来直观表示,例如地球内部最里一层叫地核,我们要想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地球绕地轴旋转可以用地球模型直观的表示出来。
(2)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林巧用模型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如图2)。他先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然后拿着手电筒绕着地球模型转一圈,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地球模型模拟地球,地球模型“△”处模拟出的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3)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绕地球模型转动,近似模拟地心说。
(4)如图2所示,林巧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并保持不动,用手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在“”位置处模拟出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出现。
(5)林巧用手自左向右拨动地球模型绕铁丝转动,这一操作过程模拟的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
(6)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林巧在地球仪上标出了三个城市的位置(如图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日出早,北京位于银川的偏东方向,乌鲁木齐位于银川的偏西方向,所以这三个城市相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北京,然后是银川,最后是乌鲁木齐。
8.方智喜欢探究工具里面的科学道理,并尝试着使用各种工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工具1 工具2 工具3 工具4
(1)方智喜欢吃核桃,要完整快捷的取出核桃仁,他应该选择上图中的哪种工具?(  )
A.工具1 B.工具2 C.工具3
(2)方智用工具1来撬动同一块大石块,下面三种用法哪一种最省力?(  )
A.
B.
C.
(3)方智使用“工具3”来切水果很省力,下面正确的解释是(  )
A.刀刃和刀柄组成杠杆,所以能省力
B.刀刃和刀柄组成轮轴,所以能省力
C.刀刃是个斜面,所以能省力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杠杆
【解析】【分析】(1)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读图可知,图中工具1是杠杆,工具2是核桃夹,工具3是小刀,工具4是剪刀。要完整快捷的取出核桃仁,他应该选择上图中工具3核桃夹。故B选项正确。
(2)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选项中A杠杆的动力臂最长,最省力。
(3)剪刀是斜面、杠杆组合的工具,剪刀的刀刃是斜面,能够省力。
9.下列三种工具,哪一种同时具有杠杆和斜面的作用?(  )
A.核桃夹 B.小刀 C.剪刀
【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剪刀
【解析】【分析】剪刀是由斜面和杠杆共同组成的工具,能够省力。
10.方智利用斜面将货物从车上搬运到地面。下面哪个斜面上的重物最容易自动滑到地面上?(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斜面越长,坡度越小,提升物体时越省力。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与物体的形状、斜面的坡度大小、斜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的运动快慢与斜面坡度有关,斜面坡度越大,物体受到的下滑力越大,下滑速度越快。因此,图中利用斜面将货物从车上搬运到地面,选项B中斜面坡度最大,物体下滑的速度最快。故B选项正确。
11.方智帮助图书馆运书,下面哪种运输方式既省力又方便操控?(  )
A.将货物放在平板上搬运
B.用手推车搬运
C.用手抱着搬运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摩擦力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读图可知,将货物放在平板上搬运、用手推车搬运、用手抱着搬运,三种运输方式中,既省力又方便操控的是用手推车搬运,而且搬运量大。故B选项正确。
12.方智模拟外科手术,用剪刀剪开网线的塑料外皮,并确保开口较小,下面哪种剪刀更适合完成这项任务?(  )
A.解剖剪
B.裁衣剪
C.园艺剪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斜面;剪刀
【解析】【分析】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工具的发明和利用使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模拟外科医生做外科手术,使用解剖剪先剪开网线的塑料外皮比较适宜,解剖剪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接剖剪刀开合的角度小,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不但省力,而且灵活,适宜剪断网线的塑料外皮。故A选项正确。
13.方智想体验一下活字印刷,应该按照下面哪一种步骤来操作?(  )
A.检字→拓印→刷墨→晾制
B.拓印→检字→刷墨→晾制
C.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版灵活方便,效率高。它的字模具有反复使用、保存方便、占用空间小等特征。活字印刷术包括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四个步骤。
14.同样的一首古诗,方智用活字印刷拓印,林巧用手工抄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使用材料工具多,完成大量印刷任务效率低
B.手工抄写灵活,不容易出错
C.活字印刷适合大量印刷,节省人力
【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工具和技术。
A.与手工抄写相比,活字印刷使用材料工具多,完成大量印刷任务效率高,故A错误;
B.手工抄写灵活,但是也容易出错,故B错误;
C.与手工抄写相比,活字印刷术具有的优点是制作大量书所需要的时间较少,故C正确。
15.林巧调查了燃油汽车、电动车、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悬浮列车不需要消耗能量就能行驶
B.燃油汽车的能量由电瓶提供
C.车辆行驶所用的能量是机械能,是由不同形式能量转化而成的
【答案】C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A、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磁悬浮列车需要消化能量才能形式,磁悬浮列车消耗的是电磁能。A的说法错误。
B、燃油汽车的能量由燃油提供。B的说法错误。
C、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车辆行驶所用的能量是机械能,是由不同形式能量转化而成的。C的说法正确。
16.林巧在爸爸协助下调查家中用电器的耗电情况。她通过阅读资料得知,厂家都会在电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明“功率”,来表示1小时内消耗能量的多少。下列用电器中,每日耗电量最大的是(  )
电器名称 功率(瓦) 每天使用时间(小时)
电灯 100 3
电冰箱 120 24
电水壶 1500 1
A.电灯 B.电冰箱 C.电水壶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有“功率”一项,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题干中的用电器中,电灯每日耗电量是0.3度,电冰箱每日的耗电量是2.88度,电水壶每日的耗电量1.5度,所以每日耗电量最大的是电冰箱。
17.林巧用以下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电能和磁能的关系处。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实验中的磁针都会发生偏转
B.图①中的小灯泡可以使磁针偏转更明显
C.按照图②进行实验,必须要及时断开开关,保护电池
【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A、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实验中的磁针都会发生偏转。A的说法正确。
B、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所以图①中的小灯泡不可以使磁针偏转更明显。B的说法错误。
C、按照图②进行实验,为了防止短路的发生,必须要及时断开开关,保护电池。C的说法正确。
18.林巧想让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一点,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①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
②增加串联灯泡的个数
③将通电导线做成通电线圈
④增加小磁针个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用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越大,磁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电流变大、导线变多,磁性变大。所以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将通电导线做成通电线圈可以让磁针偏转角度更大。增加串联灯泡的个数、增加小磁针个数会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小。
19.林巧自制了一个电磁铁,当闭合电源开关时,铁芯就能吸起小铁圈。这个现象说明(  )
A.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B.磁能可以转换成电能
C.电能可以转换成动能
【答案】A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换成磁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林巧自制了一个电磁铁,当闭合电源开关时,铁芯就能吸起小铁圈。这个现象说明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20.林巧为了让电动机运动的更快,就想拆解并改装里面的小电动机。下面哪种改装方案是不可行的?(  )
A.更换一块磁力更强的磁铁
B.改变磁铁的磁极
C.减小磁铁和线圈间的距离
【答案】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它们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是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林巧为了让电动机运动的更快,就想拆解并改装里面的小电动机,更换一块磁力更强的磁铁、减小磁铁和线圈间的距离可以是电动机运动的更快;改变磁铁的磁极不会改变电动机的运动速度。
21.林巧查阅资料,对人类利用能源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例如(  )
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
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
【答案】A
【知识点】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来源。现在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
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不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是太阳。A是错误的认识。
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B是正确的认识。
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C是正确的认识。
22.林巧通过调查发现:多种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用来发电。例如(  )
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经过了化学能、机械能的转换
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推动发电机发电
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A的说法错误。
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光能推动发电机发电。B的说法错误。
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C的说法正确。
二、探究实践我会用。(共42分,第49题4分,其他每题2分,其中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合适选项)
23.方智准备制作一个洋葱表皮细胞玻片进行观察,下面的六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①⑥③④⑤ B.⑥②③⑤④① C.①⑥②④⑤③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几步。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几步。“擦”就是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是指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就是把洋葱鳞片用小刀划开一个“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是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就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图中操作正确的顺是:②①⑥③④⑤。
24.为了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用下面哪种操作方法获取的洋葱表皮才能保证观察结果清晰?(  )
A.用指甲挖取洋葱表皮,制成标本
B.把洋葱表皮连同洋葱肉制成标本
C.用刀片在洋葱表皮上划“井”子,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制成标本
【答案】C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利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必须将被观察的物品制成透明的玻片标本,不透明的物体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要经过擦、滴、撕、展、盖、染、吸几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品必须是透明的玻片标本,不透明的物体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正确的做法是把洋葱鳞片用小刀划开一个“#”字,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洋葱内表皮薄膜。用指甲挖取洋葱表皮,制成的标本比较厚,而且厚薄不一,不适宜在显微镜下观察;把洋葱表皮连同洋葱肉制成标本,透光性差,甚至不透光,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故C选项正确。
25.方智使用显微镜,通过规范操作,已经能清楚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出现在视野里。他应该按照下面哪种操作方法做好观察和记录?(  )
A.左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记住形状结构,眼睛离开目镜,画出细胞
B.两眼自然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右眼看着记录单画出细胞
C.右眼注视目镜内的细胞,记住形状结构,离开目镜,画出细胞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便于边观察边作图,但如果是左手写字,就正好相反。在使用显微镜时,两眼都要睁开。我们习惯用右手写字,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睁开看着右手画图,记录所观察到的物像。故B选项正确。
26.下面哪一幅图是方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细胞一般是棱角分明的,而动物的细胞一般是圆形的。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有叶绿体等结构,B是方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27.请看图,方智要把图像移到显微镜视野的中央,玻片标本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  )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读图可知,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把玻片向着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的中央。故A选项正确。
28.方智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的经验,制作一个玻片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想观察到微生物,他应该挑选哪里的水最合适?(  )
A.刚开封的瓶装饮用水
B.蒸馏水
C.池塘里的水
【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 鱼缸或池塘里的水,含有的有机质比较多,比较适合培养水中微生物。
29.方智在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的过程中,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放脱脂棉纤维的目的是(  )
A.给水中的微生物喂食,防止它饿死
B.用棉花纤维限制微生物的活动,方便观察
C.吸收一部分水,微生物显得更清晰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样有利于限制微生物移动空间,方便观察。
30.方智仔细观察水中的微生物,下面哪个描述能说明它们是生物?(  )
A.它们的个体有大有小
B.它们在水里游动,反应快
C.它们的形状多种多样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方智仔细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它们在水里游动,反应快能说明它们是生物。
31.林巧用手电筒分别在不同位置照射“小房子”,来模拟日影的四季变化(如图)。她们观察比较后发现:不同季节的日影长短情况是怎样的?(  )
A.夏至影子最长
B.冬至影子最短
C.春分、秋分影长居中
【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四季和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
读图可知: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长;从冬到夏,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春分、秋分影子适中。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B是不正确的。
32.为了观测一年中不同季节影子的长短变化,我国古人还发明了一种观测工具,它是(  )
A.日晷 B.圭表 C.地动仪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日影与方向;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不但与物体高度有关,更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物体影子越短。日影长度夏天短,其原因是太阳高度大。根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不同季节,相同时间,相同物体的影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一年四季中,影子最短的是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影子最长的是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同一地方的同一物体,从春季到秋季,正午的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因此,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根据一年中正午日影长短变化规律,古人发明了一种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的仪器,叫圭表。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互相搭配,用来量度正午日影长度。
33.林巧查阅地球公转的资料(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B.地球公转的轨道是圆形
C.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昼夜,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A.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故A错误;
B.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扁率很小的椭圆。故B错误;
C.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运动,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故C正确。
34.林巧模拟北京在不同季节日影的长短,发现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日影最短。这时模拟的是什么季节的影长?(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太阳的位置不同,影子也不一样。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四季和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读图可知: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长:从冬到夏,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同一时刻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长,春分、秋分影子适中。所以,模拟的是夏季的影长。
35.方智发现有些动物的身体特征和习性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下面哪种现象不属于这种情况?(  )
A.刺猬在冬季需要冬眠
B.北极狐的毛在冬天会变成白色
C.公鸡在天亮的时候会打鸣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大多数动物的身体特征和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季节的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刺猬在冬季需要冬眠、北极狐的毛在冬天会变成白色等。而公鸡在天亮的时候会打鸣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6.林巧和同学用电池、导线、铁芯组装成不同的电磁铁进行探究实验,如图。
(1)林巧想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下面哪个现象最适合用来做为证据?(  )
A.电池发烫的程度 B.小磁针偏转的方向 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2)林巧将一个小磁针的N极靠近①中电磁铁的下端,结果发现N极被推开了,她判定①中电磁铁的上端是(  )
A.N极
B.S极
C.证据不足,无法判断
(3)林巧想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与电池的方向有关。他应该选择用(  )进行实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4)林巧选取实验①和实验③的装置进行实验,他探究的问题是(  )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电流强弱有关
C.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电流方向有关
(5)林巧和小组同学完成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的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她们下面对实验的分析和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线圈的匝数(圈) 15 30 45 60
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个) 12 17 25 9
A.该实验应该保证电流大小、铁芯粗细、导线粗细等条件相同才公平
B.60匝线圈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钉的个数变少,可能与电池的电量减少有关
C.将线圈匝数分别改为25、26、27、28,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相差会更大
【答案】(1)C
(2)B
(3)B
(4)B
(5)C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系。电流一定,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线圈圈数一定,电流越大,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电磁铁磁力越小。
(1)A.电池发烫的程度与通电时间有关,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与电磁铁的磁极方向有关,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无关,故B错误;
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可以显示电磁铁磁力大小,磁力越强,吸引大头针越多,故C正确。
(2)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林巧将一个小磁针的N极靠近①中电磁铁的下端,结果发现N极被推开了,她判定①中电磁铁的上端是S极。
(3)想探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与电池的方向有关,需要控制的变量是电池的方向,选择①④。
(4)观察题目,发现①③改变的是电池的节数,研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强弱的关系。
(5)由题目可知,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将线圈匝数差值改小,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会相差更小。
37.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距今七千年的时候,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器来耕地,种植水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拥有青铜冶炼(yě liàn)的技术。西周时期,农民已经在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耕种。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更加锋利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工艺更加成熟,比起青铜的冶炼更为简单,铁农具的成本下降,使用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1)请阅读材料,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农用工具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用“→”来辅助表达)
(2)请结合以上资料(或平时的学习、生活),举例说明自己对“工具与技术”的理解(或运用工具技术的体会)。
【答案】(1)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2)生活中我们会使用各种工具,也会运用一些技术,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每一种工具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这些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问题,工具就会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工具用起来省时间省力气,工具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
(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距今七千年的时候,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器来耕地,种植水稻。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拥有青铜冶炼的技术。西周时期,农民已经在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耕种。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更加锋利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由于冶铁工艺更加成熟,比起青铜的冶炼更为简单,铁农具的成本下降,使用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所以农用工具的整个演变过程为: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2)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们在不断发明新的工具。生活中我们会使用各种工具,也会运用一些技术,工具和技术自古以来就紧密相连,每一种工具的发明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技术发明了许多工具,例如: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了温度计,受木制轮子的启发发明了自行车….随着对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高,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改进工具和技术,比如在轮轴的基础上发明了水龙头,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这些改进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