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题干“内外相制”不能反映导致了武将专权,故A错误;
B.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故B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文官地位,故C错误;
D.根据题干“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可知禁军之策主要是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2024七下·期中)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 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体制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明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年意入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其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的广泛传播及运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A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促进了世界选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所以B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所以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下·期中)《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4.(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5.(2024七下·期末)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
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6.(2024七下·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古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BC排除;
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于1125年被金朝灭亡。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因为它在西北,故称为西夏。早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并立。故方位正确的是西夏(西北)、辽(北方)、北宋(中原),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识记北宋、西夏、辽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8.(2017七下·丰城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宋辽对抗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可见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对峙。
9.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赵普建议将行政权、财权、兵权等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 B 、 D 属于宋朝在军事、财政、行政方面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豪放风格、抗金斗争的人物应该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苏轼生活在北宋,不符合题意;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岳飞生活在南宋,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中的名句,反映了其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11.《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可能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节目,瓦子又名瓦肆,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2.由司马光主持编写,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离骚》 D.《农政全书》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B符合题意;
《史记》、《离骚》、《农政全书》三书的作者均不是司马光,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1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A项李冰修建都江堰发生在战国时期, B项蔡伦改进造纸术发生在东汉时期, D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发生在明朝时期,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发生在宋朝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拾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其作者是抗金名将( )
A.狄青 B.岳飞 C.韩世忠 D.辛弃疾
【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材料“…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满江红》词句的作者的掌握,与李白、鉴真等人区别开来。
15.他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他是( )
A.陆秀夫 B.文天祥 C.李白 D.柳公权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6.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天下第一码头”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繁盛,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
【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符合题意;
B:忽必烈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B项不符合题意;
C:隋炀帝开凿运河,C项不符合题意;
D: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忽必烈灭亡南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木真统一蒙古,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结合所学可知,明元璋为强化统治,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所以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故选A项。
明成祖设立东厂特务机构,排除B项。
明成祖创立内阁,加强皇权专制,排除C项。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与材料与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锦衣卫的相关史实。
21.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强化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是为了提高皇帝权威,采用廷杖处罚大臣,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君臣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皇权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关史实。
22.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23.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符合题干要求,B符合题意;
岳飞、文天祥为宋朝人,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接地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戚继光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4.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故C符合题意;
孙中山最先提出耕者有其田,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25.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C.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明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说明明末政治腐败,统治者贪图享乐,明代《流民图》说明明末农民生活艰难,被迫流亡,“李自成像”说明的是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从所收集的作品看,他探究的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4七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答案】(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指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中的“匈奴”指女真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郾城大捷。
(3)据材料三“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据材料五“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故答案为:
(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2024七下·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根据材料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初帝王们推行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指的是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可知,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互通,夜市兴盛。
(2)根据材料“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 清初帝王们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促进南北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可知,次数多;根据材料“27000多名官兵”可知,规模达;根据材料“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可知,航程远;根据材料“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根据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为了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戚继光的英勇抗击,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根据材料四“图一水罗盘(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四“图二郑和宝船(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
(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2024七下·期中)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 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体制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2024七下·期中)《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4.(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5.(2024七下·期末)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2024七下·期末)下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7.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8.(2017七下·丰城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宋辽对抗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9.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10.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1.《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可能是(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2.由司马光主持编写,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离骚》 D.《农政全书》
1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14.“……拾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其作者是抗金名将( )
A.狄青 B.岳飞 C.韩世忠 D.辛弃疾
15.他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他是( )
A.陆秀夫 B.文天祥 C.李白 D.柳公权
16.在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17.(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
18.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19.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20.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21.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
A.强化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
22.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23.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24.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25.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C.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4七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27.(2024七下·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根据材料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初帝王们推行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题干“内外相制”不能反映导致了武将专权,故A错误;
B.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故B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文官地位,故C错误;
D.根据题干“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可知禁军之策主要是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到明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1460年意入利建立了欧洲第一家印刷厂。此后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其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的广泛传播及运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A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促进了世界选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所以B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没有提及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所以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4.【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5.【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
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古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BC排除;
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于1125年被金朝灭亡。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因为它在西北,故称为西夏。早期与辽、北宋,后期与金并立。故方位正确的是西夏(西北)、辽(北方)、北宋(中原),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识记北宋、西夏、辽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8.【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可见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对峙。
9.【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赵普建议将行政权、财权、兵权等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 、 B 、 D 属于宋朝在军事、财政、行政方面采取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豪放风格、抗金斗争的人物应该是南宋时期的人物,苏轼生活在北宋,不符合题意;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岳飞生活在南宋,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中的名句,反映了其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1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于是在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节目,瓦子又名瓦肆,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B符合题意;
《史记》、《离骚》、《农政全书》三书的作者均不是司马光,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A项李冰修建都江堰发生在战国时期, B项蔡伦改进造纸术发生在东汉时期, D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发生在明朝时期,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发生在宋朝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材料“…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满江红》词句的作者的掌握,与李白、鉴真等人区别开来。
15.【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文天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从容就义,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天下第一码头”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外贸易繁盛,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符合题意;
B:忽必烈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B项不符合题意;
C:隋炀帝开凿运河,C项不符合题意;
D: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忽必烈灭亡南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木真统一蒙古,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结合所学可知,明元璋为强化统治,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所以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故选A项。
明成祖设立东厂特务机构,排除B项。
明成祖创立内阁,加强皇权专制,排除C项。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但与材料与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锦衣卫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是为了提高皇帝权威,采用廷杖处罚大臣,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君臣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皇权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23.【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符合题干要求,B符合题意;
岳飞、文天祥为宋朝人,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接地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戚继光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4.【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故C符合题意;
孙中山最先提出耕者有其田,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说明明末政治腐败,统治者贪图享乐,明代《流民图》说明明末农民生活艰难,被迫流亡,“李自成像”说明的是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从所收集的作品看,他探究的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史实。
26.【答案】(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指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中的“匈奴”指女真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郾城大捷。
(3)据材料三“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据材料五“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故答案为:
(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指的是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可知,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互通,夜市兴盛。
(2)根据材料“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 清初帝王们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促进南北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可知,次数多;根据材料“27000多名官兵”可知,规模达;根据材料“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可知,航程远;根据材料“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根据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为了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戚继光的英勇抗击,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根据材料四“图一水罗盘(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四“图二郑和宝船(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
(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