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9 20: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西花厅的海棠花
又开了
邓颖超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西花厅”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在这里居住了二十六年,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海棠花的西花厅居住,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而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怎能不引起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的追忆呢?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作者简介: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全国妇联、全国人大等担任要职。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邓颖超 (1904-1992)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周恩来同志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加并领导了历次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国际交往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是一个真正的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担任政府总理的26年多的时间里,在处理内政、外交和大小公务活动中,他那自觉的强烈的公仆意识是无所不在的,正像他自己说的:“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完最后一根丝。”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但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的政治压力。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总理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仍继续坚持工作。这一时期,他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
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936年,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陕北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前留影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三十号院内。 195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照1959年1月,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合影。 1961年4月6日,在北京西郊机场听朗读,
思考?作者回忆了与周恩来的哪些事情?
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合作探究,解读课文共赏海棠花寄花传情相识“五四”相知“觉悟社”鸿雁传书结婚广州往事融情于事1、作者回忆了与周恩来的哪些往事?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由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引起对看花主人的回忆。第二部分作者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美好日子。第三部分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怀念之情。(1)(2-6)(7-9)(10-11)合作探究,解读课文2、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
相爱的过程,为什么要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第一,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花下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与身影。第二,海棠花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给作者莫大的精神慰藉。如今,睹物思人,怎能不引起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自然引出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3、仔细阅读第八段,思考:
(1)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2)表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怎样的精神? 文章第八段主要写了周、邓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表现了这对革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的共同理想。他们的爱情之花和革命之花并蒂开放,体现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他们与祖国休戚与共,他们的爱情生活也始终与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4、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
崇高精神,为了共产主义,可谓志同道合,
所以是“同志”。 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战斗着,
是共产主义战壕中的战友,所以是“战友”。 他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
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他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
基础,能够忠贞不渝成为终身伴侣。理解欣赏 本文的语言清新、淡雅、朴实,节奏舒缓、平和但又能表达深厚情感。1、“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这句话表达了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2、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漂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抒情性极强,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载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饱含着对“看花主人”的思念。理解主题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了作者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课外知识周恩来如何称呼邓颖超 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眼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一类的称谓。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访南。周恩来在这次接见中,称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妻子为“夫人”,而三次称邓颖超为“我的妻子”。因为洋人分不清“爱人”与“情人”的区别,只有“妻子”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课后作业1、抄写字词与注释
2、完成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3、朗读课文,并摘抄优美的语句。再见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 看花思人深情追忆第二部分(2-6) 回忆共度美好时光第三部分(7-9) 爱情道路患难与共第四部分(10-11)遥想过去深情一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共同革命理想
坚定革命信念
忠贞不渝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