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22《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22《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1: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虽有嘉肴
一、走近《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二、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论述思路。
3、初步领悟“教学相长”的观念。
三、读文本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大声朗读,读准节奏
3、依据内容,读出韵味
写法一:多用对偶句。节奏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文章说理效果。
4、结合注释,读懂文意
善---好处自强----自我勉励谓----说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四、理思路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论证思路:作者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行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追问: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五、巧拓展
1、学了本文,你收获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文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六、熟背诵
《虽有嘉肴》
虽有------,弗--,不知-----也;虽有------,弗---,不知-----也。
是故学-------,教-------。知---,然后------也;知-----,然后------也。
故曰:--------也。《兑命》曰---------”其此之谓乎!
补充资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