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教版 八年级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内容组成。 2.教材从力学中“功”的含义和生活中“功”的含义的不同,取其“成效”的含义,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力学中的做功。然后通过列举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几个实例,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力学中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对学生理解这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3.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道功的计算题目,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联。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 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运动,在物体上产生效果。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1.视频播放提升货物的实景。 2.思考:在提升货物的过程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观看、思考。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力学中的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二)功的计算 1.功的定义 2.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 4.例题解析 1.看图分析、总结: (1)三幅图片中那些力对物体移动做出了贡献 (2)总结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想想议议”图11.1-2,思考、讨论后回答:为什么说力对这两个物体做了功?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总结力学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举出生活中力做功的实例。 3.(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想想议议”图11.1-3,思考、讨论后回答: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2)讨论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力做功吗? (3)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 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 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4.(1)提出问题:力学中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分析实例:①重为G的物体提升1m高;②重为2G的物体提升1m高;③重为G的物体提升2m高。比较①②、①③中做功的多少。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有关内容,总结力学中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5.指导学生阅读、交流课本第64页有关内容: (1)学生上台板演功的公式:W=Fs (2)分步回答问题:①F、s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它们国际单位分别是什么?②力的国际单位是N,距离的国际单位是m,功的国际单位应该是什么?功的专门的国际单位又是什么?它与N﹒m是什么关系? (3)总结:功的单位:1J=1N﹒m 6.分析解答课本第64页例题: (1)分析:①明确已知量与要求的量;②规范解题步骤。 (2)由两名学生分别板演。 (3)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还有哪个力没有做功? 聆听、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举例、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交流、理解、总结。 阅读、回答、总结。 分析、解答。 分析理解归纳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联系实际。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 学习力学中功的大小。 学习利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总结。 梳理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1)课本第64页,第3、4题;(2)补充练习。 2.课下作业:(1)课本第64页,1、2题;(2)补充练习。 完成作业。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 (一)功 (二)功的计算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 1.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 距离的乘积。 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功的单位:1J=1N﹒m 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 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 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