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端午日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端午日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9 21: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端 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了解湘西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蘸酒( zhàn)   缠裹(ɡuǒ)   茶峒(dònɡ)   鹳河(ɡuàn)
擂鼓(léi) 泅水(qiú) 戍军(shù) 呐喊(nà)
3.根据文义,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4.阅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书名:《 边城 》   作者: 沈从文    体裁: 小说 
主要人物: 翠翠、天保、傩送  
主要内容: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5.课文结构分析。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
全文共3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第二部分(第2段): 记述人们下水追赶鸭子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段):简述两种竞赛结束的时间很晚。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端午日人们的活动的 写了哪些事情 详写了哪些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写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
详写了赛龙舟、追鸭子。
问题二: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一段中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定。作者用“莫不”强调了端午日这一天全茶峒人都会到河边观看划船,无一缺漏的盛况,侧面烘托端午日当天的热闹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2.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赛龙舟的场面,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
作者抓住对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等的外貌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描写,从听觉、视觉角度,兼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的场面,引人入胜。
问题三:第二段赶鸭竞赛的情节生动有趣,设置追鸭子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关于人与鸭的竞赛可否删除
目的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
不能删除。人鸭竞赛是对龙舟竞赛的补充,是茶峒人端午日活动的又一高潮,体现淳朴的民风,烘托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
问题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了解湘西端午的习俗之后,你能读出湘西怎样的民风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显示了湘西人民民风的淳朴,显得虎虎有生气;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官民同乐”的场景,可见当地不讲等级的优良传统;从竞赛获胜者的奖励看,奖品是“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可见,当地人为乐而竞赛,并不是为了奖品,表现他们毫无功利之心的品德;两处“不拘”,更是表现了当地人民真诚相待的人情美。
通过描写赛手们的动作“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从中可以读到,茶峒人团结一致,合作争先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