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3.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思,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 概括文章所描述的过年的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刘绍棠,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致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给加点字注音。
簸箕(bò)(ji) 秫秸(shú)(jiē) 剔核(tī)
糖黏(nián) 筛子(shāi) 阖家(hé)
鬼祟(suì) 腌渍(zì) 抠门( kōu)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插言,形容人多语杂不停口。(七嘴八舌)
(2)由衰老恢复青春。(返老还童)
(3)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此起彼伏)
(4)自己卖什么就夸什么好,比喻自我吹嘘。(自卖自夸)
(5)不停地自言自语。(念念有词)
(6)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赏心悦目)
4.整体感知。
《本命年的回想》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文章主要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5.全文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 表明自己最难忘记的就是故乡的春节。
第二部分(第3~4段): 具体回忆童年时家乡过年的种种风俗。
第三部分(第5段):点题——本命年的回忆。
合作探究
问题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文章写的是有关过年的习俗,可文章的开头并没有涉及过年,而是从二十四节气谈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能否删去
不能删去。开头一段之所以先讲二十四节气,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为写过年作铺垫,以此来衬托过年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烘托映衬的手法,使人们认识到春节的重要地位。
2.文章第四段写了哪些旧时过年的习俗
①蒸年糕 ②喝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食物 ⑦送灶神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问题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吃起来却又没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对于腊八粥,为什么“舍不得吃” “吃起来却又没个够”
“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有各种好看的颜色,“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不忍心把这么好看的东西吃进肚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未泯的童心。
“吃起来却又没个够”,形象地表现了腊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粥的美味,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自己儿时的嘴馋。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已是花甲之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种种情状,自然觉得十分亲切。
问题三: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本命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想”,然而,作者并不是纯粹地记事,而是在记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请问,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
示例:
(1)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炒瓜子、炒玉米花;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话把春节即将到来时人们的忙碌与红火的生活写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后一句“土炕烫得能烙饼”,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带有无限的回味之情。
(2)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插在小疙瘩鬏上。——家家户户穿上了新装,就连老太太也不例外。这一句话,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令人微笑的细节看出运河一带父老乡亲们过年的热闹与隆重。
问题四: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戛然而止了
作者重点介绍了过年的准备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至大年初一达到顶峰。正如文章里提纲挈领的一段:“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文章以时间顺序引领读者的阅读情绪在递进中达到饱满的状态,文章至此结束,留有余味,令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