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卷(B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卷(B卷)(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该报告可用于说明( )
A.新中国理性地对待文艺工作 B.新中国知识分子作用的凸显
C.“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出现 D.文艺战线进入社会主义状态
2.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清代安徽部分地区(府)进士和书院数量的情况。这体现了( )
府名 进士人数 全省排名 书院数量 全省排名
安庆府 286 1 18 3
徽州府 245 2 49 1
宁国府 165 3 19 2
颍州府 24 13 12 9
A.书院教育影响人才选拔 B.官学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C.国家治理功能得到延展 D.思想文化地域特色突出
3.新中国成立初期,故宫博物院进行了陈列改革,将满清帝后的生活资料及享用服饰与农民的生活用品采取对比陈设的形式,以突出阶级压迫和物质生活上的差异。这次改革( )
A.凸显了故宫文物丰富性
B.增强了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确立了故宫的教育功能
D.实现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4.1903年,山西某乡村知识分子在日记中写道:“校士(考评士子)皆以策论考试,所最重者外洋之法……故当时人士俱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以求速效。间有讲求孔孟之道,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竟呼之为‘顽固党’。”这一记述表明当时( )
A.作者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就 D.革命浪潮影响内地乡村
5.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先后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原定以15年为期,学成回国,由于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不复卑恭之大清顺民矣”,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由此说明了( )
A.清朝统治基础出现动摇 B.留学教育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C.近代化受制于传统观念 D.留美学生受到清政府有效管理
6.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7.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8.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决定( )
A.旨在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 B.迎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D.落实了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
9.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09年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古物保存法》。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A.已确立了文物保护体系 B.文物保护工作渐有制度可循
C.遏制了破坏文物的势头 D.文化遗产保护已实现规范化
10.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11.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12.阅读如表,这表明我国在新世纪( )
时间 举办地 名称
2004年 苏州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2005年 西安 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006年 绍兴 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
2007年 北京 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10年 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次全体会议
A.主动守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B.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C.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较严峻 D.依靠国际力量推动国内遗产保护
13.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
A.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14.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文化遗产见证了( )
①元朝南方财赋由此北运
②大型海船满载丝瓷远销亚非
③大量香料珠宝输入中国
④指南技术广泛应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是哥伦比亚著名的考古胜地之一。该公园分布着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和6至10世纪的古墓葬群,地下墓穴里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几何图形图案。1995年该考古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
A.反映美洲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B.反映美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残酷性
C.体现美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双重性
D.体现哥伦比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84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提出要举办万国博览会(首届世界博览会),以向世人展现时代的荣耀。博览会要展示每个国家的产品,应有尽有。等到一切打算都有了头绪,他召集了一个委员会,公布其计划大纲,得到委员们的赞成。大厂家热烈拥护,殖民地和东印度公司表示赞同,各大国踊跃送来展品。议会经过讨论后,通过了将博览会设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议案。1851年5月,在灿烂夺目的场景与欢欣鼓舞的气氛中,万国博览会由女王主持了开幕典礼。
——摘编自(英)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1906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决定在中国举办博览会。自1908年春起,他几乎一直把筹备南洋劝业会作为其工作重点,任命江苏绅商张謇为南洋劝业会“总理”,具体负责筹备事宜。端方要求所属各部门认真落实,又直接给上海、苏州等地商会去函,请求认购商股,共襄盛举。随后他又电函张之洞、袁世凯,希望他们在北京斡旋以使之成。1909年7月,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后仍在为南洋劝业会操心费力。1910年6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品博览会如期在南京隆重开幕。南洋劝业会的展览持续了6个月。当年获奖的一些产品后来大都成了饮誉海内外的名优特产。南洋劝业会吸引了中外客商十万多人与会,周边地区前来参观游玩的市民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万国博览会筹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举办博览会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端方筹建南洋劝业会的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举办博览会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6分)
19.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自身在人权问题上劣迹斑斑,却时常自封“人权判官”,充当“人权教师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492~1548年美洲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人口变化表
地区 1492年 1548年
伊斯帕尼奥拉岛 25万 500
佛罗里达 100万左右 5万
墨西哥 下降约90%
——据<美国>菲利浦·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其主旨是将达尔文生物领域的发现应用到社会领域之中。这种观念被拿来为殖民主义辩护,殖民主义被视为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当地的土著是羸弱的,根本不适合生存,所以占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是合理的。在军事行动中,最强大的军队会取得胜利,因此也是最合格的。失败的一方大量伤亡,正是他们不合格的自然结果。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实践和信仰,如德国人类学家和后来的纳粹理论家推崇的日耳曼种族主义。
——摘引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三:二战期间,在上万个各类集中营中,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禁犯人的规模最大,杀害囚犯的数量最多,处死犹太人的方式最为骇人听闻,折磨囚犯的手段最惨无人道,因此囚犯的残存率也是最低的。奥营有最令囚犯和外界犹太人胆战心惊而号称“死亡工厂”的毒气室和焚尸炉。在大量灭绝的同时,奥营又暂时留下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服苦役,当牛作马,允许他们精疲力尽后自然地死去。在奥营纳粹医生还允许一些年轻的犹太男女、吉卜赛人和非犹太政治犯不从事苦役,也不杀死他们,但他们的命运却往往比迅即杀害者更加悲惨-他们将像试验豚鼠一样,被纳粹医生和专家、教授们多次进行活体试验。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美洲部分地区印第安人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并简要说明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4分)
(2)结合所学,概述“达尔文生物领域里的发现”的内涵。根据材料二,简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消极影响。(6分)
(3)仔细阅读材料三,归纳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在人权问题上”的“斑斑劣迹”,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定为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4分)
20.文化在不断传承、交流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材料二: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四:中国1985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200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传承的载体。(3分)
(2)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印证。(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依据材料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还有哪些思潮出现和发展。(4分)
(4)列举两个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地位。(2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有利于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故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故B错误;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故C错误。故选:D。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清政府在黑龙江的教育政策强调培养符合封建传统道德的家庭妇女,体现出传统封建社会对于近代女子教育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女子教育内容,与妇女地位提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近代女子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封建社会,未涉及实践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学堂种类实行等级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反映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B;材料强调清末时期近代教育改革面临困境,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逐渐深化,排除C。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以策论考试”“学西人之学”“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竟呼之为‘顽固党’”等信息表明,当时的教育制度正在向近代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表明作者并不认同西方物质文明,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留美幼童被提前撤回,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指出顽固派担心幼童将成为“美化”之人,于是撤回,并未涉及留美幼童思想观念的变化,无法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动摇,故A项错误;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政府发起的,并未涉及主权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留美学生日常的具体管理,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的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故1898年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A、B两项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故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故选D项。根据各学堂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出身,不属于科举制的内容,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使得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立宪党人大多支持教育改革、主张废除科举,无需争取其支持,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改革为了迎合国家发展需要,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简政放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这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迎合现代化建设需求,激发办学积极性,培养时代新人,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技能人才,这种做法有利于缓解,但不可能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材料“《保存古物推广办法》……”体现的是政府通过立法、行政规定等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护措施,并非建立了中国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排除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已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故选C项: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故排除B项;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体现了古迹保护强调真实性。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会议基本是国际性的遗产大会,召开的地点都在中国,可见是以中国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文化活动,B项正确;主动守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召开系列国际会议,没有表明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较严峻,排除C项;材料的会议都是国际会议,未体现国内遗产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选产名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交流层面,与近代欧洲社会变革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学东渐一般指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及所学知识可得,在此期间中国的海外贸易相对较为发达,大型海船满载丝瓷远销亚非,大量香料珠宝输入中国,指南技术广泛应用于航海,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与海外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国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地下墓穴里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几何图形图案”可知这一时期美洲历史上特别的社会生活,体现多样性,据“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可知美洲文化的创造性,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的特点,未涉及自然遗产,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很多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体现哥伦比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仅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不能得出此结论,故排除D项。故选:A。
17.答案:(1)特点:由英国提出并主持承办;参与国家数量众多;目的在于展示各国文明成果。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2)任命专门官员负责筹办;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协调各方关系,保障南洋劝业会的筹建。
(3)积极作用:提升了中英的国际影响;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阿尔伯特亲王提出要举办万国博览会”可知,万国博览会由英国首先提出筹建;由材料一“博览会要展示每个国家的产品,应有尽有”可知,参展的商品范围广,涉及的国家多,具有全球性;从材料一“他召集了一个委员会,公布其计划大纲”可知,博览会计划周密;从材料一“大厂家热烈拥护,殖民地和东印度公司表示赞同,各大国踊跃送来展品”可知,博览会得到了商人和各国的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英国角度来看,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从世界角度来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2)从材料二“任命江苏绅商张謇为南洋劝业会‘总理’,具体负责筹备事宜”可知,任命实业家负责筹备相关事宜;从材料二“端方……直接给上海、苏州等地商会去函,请求认购商股”可知,联系地方商会,多方面筹集资金;从材料二“他又电函张之洞、袁世凯,希望他们在北京斡旋以使之成”可知,请求中央官员支持与协助,保障南洋劝业会的筹建。
(3)两个材料所述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博览会。结合两国和当时世界的时代背景可从经济发展、国家地位、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回答。
18.答案:(1)背景:西学东渐;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推行;有识之士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促进民族觉醒,增强凝聚力;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民族体质,振兴中华;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一“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可知政府的重视和推行。
(2)意义:根据材料一“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可知体育运动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根据材料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可知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民族觉醒增强凝聚力。根据材料一“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可知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根据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可知体育运动能够提升民族体质,振兴中华,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9.答案:(1)原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欧洲移民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影响。
后果:导致美洲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为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发展出罪恶的黑奴贸易。
(2)主要内涵: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起源于古猿。
消极影响:为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为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的行为提供了理论。
(3)“斑斑劣迹”:屠杀囚犯;毒气杀人;苦工奴役;活体实验。
重要意义: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
解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1492~1548年”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的殖民扩张掠夺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殖民地劳动力极度缺乏,并产生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2)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生物领域里的发现”指物种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人类起源于猿类等;根据材料二“这种观念被拿来为殖民主义辩护……失败的一方大量伤亡……导致了一系列的实践和信仰,如德国人类学家和后来的纳粹理论家推崇的日耳曼种族主义”可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为以后国际上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的行为提供了理论。
20.答案:(1)理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载体:学校,书籍,图书馆。(任意2点)
(2)观点一:文明是联系和交流的;观点二:要吸取优秀文明的成果。
印证观点一:丝绸之路,东学西渐(四大文明传播等)西学东渐,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桥梁(其他符合此观点的知识也可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任意两点)
印证观点二: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制度等,推动自身发展;中国古代引进外国的作物,学习外国的科学文化;古代罗马学习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答具体史实也可以,如引入葡萄等,学习佛教等)(任意两点)
(3)现象: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形成中学西播高潮。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学者、机构等的推动;中国文化的价值。
思潮: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和平主义。
(4)名称:任意两个即可。
地位: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