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检测卷(B卷)(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19: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单元检测卷(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C.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D.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2.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3.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4.雅乐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在唐代被用于郊庙祭祀等国家重要场合。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并非雅乐,而是与胡乐联系密切的燕乐。至玄宗朝,每有乐事即举国同欢,或有宫廷私宴,且每宴不离燕乐歌舞。这种现象反映唐朝( )
A.西域文化广受社会欢迎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C.传统伦理观念遭到削弱 D.君主好恶影响艺术创作
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内涵是( )
A.天人合一 B.家国情怀 C.自强不息 D.以人为本
6.1881年留美幼童返华前,他们的美国师长在联名致函中国总理衙门时写道:“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为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这主要表明留美幼童( )
A.深受西方礼仪熏陶 B.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
C.政治观念比较保守 D.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
7.《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 B.倡导自强不息 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天下为公
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提升个人修养 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
C.强化基层教化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9.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争霸战争促进政治统一 B.血缘政治传统逐渐打破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10.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金陵、河南到河西走廊和西域,中国初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人大于山”的典型象征。出现在画中的人,可以大于山两倍三倍,两脚可以跨过无数个山头(下图)。这反映出( )
敦煌莫高窟二四九窟北魏壁画《狩猎围》
A.文化融合推动绘画技巧创新 B.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C.内地与边疆的艺术风格趋同 D.统治者强化正统观念的需要
11.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2.在当下中国,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邻为善、团结友善的思想观念。可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
A.构建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B.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
C.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D.抵御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3.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14.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15.新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距今4000年以前,原产西亚的小麦经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传入中国境内;同时,原产中国的小米也已经从河西走廊地区向北进入欧亚草原地带,向西传播逐步成为分布在欧洲中部的史前文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这一考古学证据主要反映了( )
A.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B.文明传播的艰难性
C.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16.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C.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逐步扩展和深化 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4分)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孔子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朱熹在《仁论》中说,“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材料二:梁启超指出,“兴民权”“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康有为言:“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使民主成为“反专制”的一把利刃,直取君主专制的要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41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双重含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古代儒学“根本命题”的共同发展,并指出起这发展的政治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价值。(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作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礼运》等
材料二 “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
——据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泰山红门宫,有儒、佛、道三教的代表人物的供奉,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内涵的展现,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三教文化并存,而非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排除B项;泰山红门宫是三教文化并存之地,体现了文化的包容、和而不同,并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可知,秦代博士官掌管的典籍包括诸子百家典籍,汉代博士官专为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故C项错误。D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博士官职责的变化,不能体现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答案:C
解析:董仲舒认为夏商周秦灭亡的原因是无道,目的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做明君,故选C;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排除B;材料的主要意图是告诫君主施行仁政,D不是主要意图,排除。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并非雅乐,而是与胡乐联系密切的燕乐”,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繁荣,B项正确;“广受欢迎”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传统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君主的好恶影响艺术创作,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说明愿将此身报效国家,又何须活着回来呢的悲伤情感:“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大意是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诗人爱国报国之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均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故选B项;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以人为本指以人为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为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可知,留美幼童表达了自己留学美国学习知识报效国家的愿望,表明他们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留美幼童的家国意识,与西方礼仪无关,排除A项;留美幼童不会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留美幼童的政治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说明与天地相比,人并不低贱,强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主观奋斗精神,B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追求家国情怀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礼记》里推崇“天下为公”,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通过礼乐既能维护和的氛围,也能体现长幼尊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故选D;“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规范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素质,排除A;“礼义立,则贵贱等矣”指人类社会的贵贱有序,无关乎天神,排除B;“同则相亲,异则相敬”首先指的是贵族,是统治阶级,而不是平民,排除C。
9.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同伍于中国”“一度号令中国”概括得出:楚国、吴国在诸侯争霸中兴起,且以号令中国自居,体现了楚国、越国对中原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楚、越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材料中是春秋时期,以诸侯争霸为主,战国时期发展到兼并战争,春秋还未出现国家统一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各国实行封建制度且国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初期山水画呈现“人大于山”的特点,这反映出对人的地位的肯定,体现了画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故选B。材料未体现绘画技巧创新,排除A;艺术风格趋同未体现,排除C;绘画内容并非全部反映统治者形象,排除D。
11.答案:B
解析:选择B:材料中“中国文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体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具有包容性。排除A:材料中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本土性。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华文化是否连续发展。排除D: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具有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区域的村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乡村地区和谐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A项正确;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C两项;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抵御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和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表明物能,即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D项正确;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埃及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A项错误;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物能”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C项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解读可知,原产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境内,而原产中国的小米也传播到欧亚草原地带和欧洲中部。这充分说明了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故C选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两地文明的交流,而不是发展,A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文明传播艰难的信息,B选项错误;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D选项错误。故选:C。
16.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扩展与深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学习的过程,没有体现成为共识。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能体现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排除D: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实现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题干不符。
17.答案:(1)史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的文书;相关的考古资料;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
(2)历史事实: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
(3)意义:推动历史学科深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敦煌学走向世界,发挥敦煌学的世界意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
解析:(1)史料:根据材料“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可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的文书;根据材料“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可知,相关的考古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
(2)历史事实:根据材料“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可知,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根据材料“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可知,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根据材料“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可知,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根据材料“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可知,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
(3)意义:根据材料“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可知,推动历史学科深入发展、推动敦煌学走向世界,发挥敦煌学的世界意义;敦煌学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敦煌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敦煌学的研究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
18.答案:(1)“根本命题”:远离鬼神、以人为本、仁义治国。经济根源: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2)共同发展:主张主权在民,反对君主专制。
政治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列强野蛮侵略,晚清政府腐朽统治)。
(3)重要发展:人民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
价值: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
(1)
设问 原文/所学知识 答案
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子不语怪、力、乱、神(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鬼神而远之” 远离鬼神
“仁者爱人”“仁者人也” 以人为本
所学知识 仁义治国
第二小问经济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古代儒家思想适用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因此材料中儒家思想的经济根源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2)第一小问共同发展,根据材料二“兴民权”“民为主而君为客…君为仆”“反专制”等概括出主权在民和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政治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的现实促使资产阶级思想家思想发生变化。
(3)第一小问重要发展,根据材料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得出人民对国家、社会和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第二小问价值,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当家作主有助于治国理政,有利于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人民当家做主人,也有利于提升人民的责任感,有利于道德建设。
19.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内涵: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依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依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从新航路分析,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从儒学本身分析,得出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影响:依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20.答案:(1)统治者由选举产生;统治者重德;社会成员有分工;社会阶层有差等(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国家和谐有序。
不同之处:男女平等;有神秘色彩。原因: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宗教信仰浓厚。
(2)历史价值: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思想文化走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料价值;为了解古代理想社会的构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材料二“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相同之处有:统治者由选举产生;统治者重德。根据材料一“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材料二“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可知社会成员有分工;社会阶层有差等(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国家和谐有序。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可知“理想国”中描绘的大同社会主张男女平等。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可知“理想国”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有神秘色彩。
原因:根据材料二“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可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主张受到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可知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宗教信仰浓厚。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其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可知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经验,为了解古代理想社会的构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二“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可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思想文化走向。《礼记礼运》和《理想国》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