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9 22: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诵 读 欣 赏
古代诗词三首
1.学会赏析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
2.背诵诗文,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
3.诵读古今优秀诗文,陶冶情操。
●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兼工书法并且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画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2.给加点字注音。
浣溪沙(huàn)  折戟(jǐ)  蕲水(qí)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次北固山下: 游途中停宿
(3)行舟绿水前: 向前航行
   (2)风正一帆悬: 风顺而和
(4)休将白发唱黄鸡: 副词,表示劝阻
4.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杜牧的《赤壁》:表达诗人非凡的见识,同时反映出他抑郁不平的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3)苏轼《浣溪沙》:表达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5.在配图下面写上诗歌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
    《次北固山下》         《赤壁》           《浣溪沙》  
  问题一:《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苦。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传递家书了。
问题二:重点句子理解。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试品味其妙处。
一个“阔”字不仅突出了江面的宽广,还突出了潮水的气势。“悬”字就更妙了,悬字不仅表明帆高,而且还很大气。
2.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借什么物品引出对前朝人和事的感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3.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溪水能够倒流,人老也能焕发青春,表现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
问题三:赏析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理趣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见《导学测评》P8
诵读欣赏
泰戈尔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重点:学习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  泰戈尔, 印度 (国家)著名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 吉檀迦利 》《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   瞳仁(tóng)  熠熠(yì)  淅沥 (xī)(lì)
诧异(chà) 栖息(qī) 姊妹(zǐ) 涟漪(lián)(y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偷偷地笑。
(2)我便如闪耀的萤火虫似的熠熠地暗中飞去了。
光耀,鲜明。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3)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的枝上。
止息;歇宿。
4.整体感知。
这三首诗都能表现母子间那种亲密无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真情,《金色花》: 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 ;《告别》: 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 ;《榕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5.说说下面句子的朗读语调。
(1)孩子,你去哪里啊 ( 着急)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惊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 调皮,撒娇)
  问题一:认真阅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课文。
1.《金色花》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依恋妈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 还骂“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非常着急。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孩子,那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
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地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问题二:《告别》中的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清风”“涟漪”
诗人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吻妈妈。
问题三:《榕树》中的孩子为什么想做“风”“影子”“鸟儿”“鸭”,这些与榕树有关吗 他到底要倾吐怎样的情感
因为“风”“影子”“鸟儿”“鸭”是时刻在榕树周围的事物,作者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