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6.将相和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目录
第一节
新课导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第三节
深入探究
第四节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布置作业
第六节
课堂小结
点击小标题进入详细内容讲解
三顾茅庐
指鹿为马
看
图
猜
历
史
称
名
事
故
新课导入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故事吧!
新课导入
将
相
和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会认“将、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语。 (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
4.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整体感知—— 背景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时称“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提到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着国家存亡的重大意义。
整体感知—— 时代背景
和氏
臣
蔺
诺
归
颇
大
大
如
允
划
廉
强
bì
chén
lìn
nuò
huà
lián
qiáng
璧
相
罪
请
zuì
整体感知—— 我会认
推
辱
擅
弱
子
卿
羞
长
削
袍
上
cí
rǔ
shàn
xuē
páo
辞
qīng
御
抵
dǐ
yù
整体感知—— 我会认
剥削
削皮
xuē
xiāo
计划
划船
huà
huá
强大
勉强
qiáng
qiǎng
倔强
jué
削
强
划
整体感知—— 多音字
召
抄
诺
献
宫
臣
议
典
拒
怯
荆
罪
整体感知——我会写
缺
默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10段 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1-15段 渑池之会
第三部分:16-18段 负荆请罪
整体感知——初步感知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秦王贪图和氏璧,假意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将和氏璧骗到秦国。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终于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廉颇不服气,想要蔺相如好看,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退避三舍,廉颇知道实情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要高。
整体感知——初步感知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为全文定下基调。
深入探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赵国和秦国都想得到的宝物,引出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深入探究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想出了什么办法?
分析透彻、思虑周全
做好最坏的打算
理亏
深入探究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无畏
璧回手中
此部分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了蔺相如怎样的人格特征?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深入探究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带璧回国,完璧归赵
深入探究
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
被封为上大夫。
深入探究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说明蔺相如的建议在群臣中有很高的分量。
“才”说明了什么?
防御
胆小,没有勇气。
深入探究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什么事?
蔺相如看在眼里,觉得这是一种_________。
侮辱
不好拒绝
深入探究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你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
秦王被逼为赵王击缶
视死如归
深入探究
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赵王之所以能安全回国,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他在边境作好了准备,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写,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同时也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铺垫。
渑池之会上为什么要提到廉颇的情况?
结果
深入探究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为下文作铺垫
承上启下
深入探究
渑池之会
赵王为秦王鼓瑟
秦王为赵王击缶
迫于威势,不好推辞
蔺相如以性命去争取
维护尊严
深入探究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蔺相如的反应如何?
深入探究
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是如何谈论他跟廉颇的关系的?
作对比
反问
假设
一针见血
深入探究
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
蔺相如一番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深入探究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深入探究
负荆请罪
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错就改,勇于改过
深入探究
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品质
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
过,知错就改,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敢机智、深明大义、顾全大
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
深入探究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构成“将相和”这一个完整的故事。
本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深入探究
①廉颇认错,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②蔺相如胸襟广阔、宽厚以待。
③最主要的,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感,共同的认知: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说明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才有益于国家。
将相和
板书设计
收集阅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想。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