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美景奇观”学习任务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在本单元的篇章页,第一部分导语点明人文主题: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本单元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交流平台”“初试身手”《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以及“习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编排体系来看,整个单元组成了一个习作指导的阶梯式结构,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这样的编写体例,也是在提醒我们教师,不要割裂地进行单篇分析品读,而要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点进行整体规划。
《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游 》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实践,最终形成习作成果。
本单元体现出整体编排,层递式训练特点。下面,再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单元核心要素,我们逐课来解读。
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海上日出》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并着力描写孔隙狭小的特点。两篇课文描写对象不同,却都有着明确的写作顺序,便于学生借助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从课后习题来看,《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习题都聚焦于本单元训练点:1.按一定的顺序写景;2.作者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
“交流平台”,结合精读课文对如何写游记进行回顾、梳理。教材呈现同学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也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写景。
“初试身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练习表达,教材安排了两项内容,泡泡语提示写好过渡句:通过这两项练习,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按照顺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继续体会写法。《颐和园》按照游览的方位顺序依次描写所见景色,一步一景,顺序清晰。旁批提示课文按作者游览地点的变化顺序写景;课后题让学生补充游览路线,启发学生了解例文游览方位的顺序。《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依次描写天山的美景;课后题同样提示游览顺序。第一处旁批,提示学生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描写景色,很有条理;第二处旁批总结了野花的特点,暗示要写清楚印象深刻景物的特点。
单元习作《游 》,要求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写出景物特点,并用上过渡句串联景点。
由此可见,“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在单元的每一课教材中都有体现,不仅有“教”和“学”,还有配套的“练”和“用”的训练环节,逐步由课内转向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转换。从教中学、学中练、练中用,到用中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真实的经历写作的全过程。
这种结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提炼总结——尝试运用——独立综合”的层级式递进的学习过程,也决定了老师教学上的层级式递进。
二、单元学习目标
依据单元特点、年段特征和学生的学情,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提炼出单元核心目标,再结合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并确定单元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认识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4个字,会写24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和习作例文,梳理、交流按照浏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能按照浏览顺序写一个地方;习作时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写完后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3.能通过拓展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学习巩固“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和整本书阅读,积累优美的语句;通过实地游览家乡美景,积累习作素材;通过举行“行走画卷云游展”的活动,将身边的美景介绍给更多的人,在活动中提高习作能力。
三、单元设计思路
在上一板块中,通过全面解读教材,我们确定了单元核心学习目标,接下来,便要依据目标,设想单元目标达成的证据,通俗地说,也就是学生达成了单元核心目标会有怎么样的行为表现、建构反应或者作品。核心目标达成的证据不是要到阶段性练习、终结性考试才进行收集,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即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习结果外显,教师通常可以设计表现性任务与评价指标。
(一)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并有相应的建构反应、行为表现或作品形成的任务,承担着收集核心目标达成证据的重任。作为习作单元,让学生完成不同训练梯度的作品是达成目标的核心证据。在本单元中,我们设计了如下阶段性任务,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达成核心目标:
1.初试身手:游览线路我规划
这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第一个阶段性学习任务。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用过渡句串联游览地点的方法;并借助习作例文,深入体会游记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并尝试迁移运用,绘制游览路线图。
2.小试牛刀:有序介绍我能行
这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第二个阶段性学习任务。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初试身手”任务,根据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并按顺序说一说。
3.挑战升级:深度游览我带队
这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第三个阶段性学习任务。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聚焦重点景物,写出景物特点与景物变化的方法,并写法迁移,完成练笔。
4.终极考验:行走画卷我来绘
这是本单元学习的终极任务。在单元主题与任务情境支撑下,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本单元习作,并在于同学交流后修改习作;拓展活动中,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学生发布云游展微视频、书签等作品,和大家分享作品。
(二)设计评价指标
基于逆向设计的要求,我们将评价任务单列,置于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评价任务上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下与学习过程相适应,从而承上启下,以教、学、评一致的思路统整教学过程。此外,教师基于核心目标和主题任务,以及学生学情,也可合理设计评价活动和评价指标。本单元中基于核心目标的任务达成可以用以下评价指标。
任务阶段 任务主题 表现形式 评价指标
初试身手 游览线路我规划 绘制游览线路图 1.学会梳理文章游览顺序并绘制游览路线图。2.根据初试身手中的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按顺序说一说。
小试牛刀 有序介绍我能行 读中学写练笔一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2.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挑战升级 深度游览我带队 读中学写练笔二 1.能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2.弹性目标:能写出景物的变化。
终极考验 行走画卷我来绘 完成单元习作 落实有序介绍、重点突出的目标的同时,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修改。
四、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核心目标设想了学生的目标表现结果(即核心目标达成的证据)之后,就要设计教学活动了。根据主题意义和单元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基于真实情境、与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大任务,是逆向教学设计的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行走画卷我来绘”的单元活动主题,设计了三大学习任务以及具体可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带着真切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同游,边赏美景,边学表达。
单元主题情境:行走画卷我来绘
任务一:入画境 明主题——单元导读课 1课时
子任务一:创境明题待云游
活动一:游大美中国,明单元主题
活动二:绘行走画卷,晓单元任务
活动三:掠美景奇观,知单元内容
任务二:赏奇观 绘美景——读写融合课 5课时
子任务二:游览线路我规划
活动一:探秘双龙洞,完成路线图
活动二:品读过渡句,自然巧串联
活动三:畅游颐和园,漫步登天山
子任务三:有序介绍我能行
活动一:植物园里游一游,巧用过渡写一写
活动二:学以致用练一练,游览线路改一改
子任务四:深度游览我带队之游《记金华的双龙洞》
活动一:游览空隙妙趣多
活动二:游园登山品美景
活动三:初试身手写美景
子任务五:深度游览我带队之观《海上日出》
活动一:观晴天日出,寻景物之变
活动二:赏云霞遮日,悟变化之妙
活动三:小小解说员,带你赏日出
子任务六:深度游览我带队之绘黄山云海
活动一:同样的日出,不同的画笔
活动二:得妙笔之法,绘云海奇观
活动三:迁移再运用,锦上再添花
任务三:展画卷 共云游——习作实践课 2课时
——课后拓展课 灵活
子任务七:行走画卷我来绘之绘画卷
活动一:行走路线我分享
活动二:精彩画面我展示
活动三:行走画卷我来绘
子任务八:行走画卷我来绘之赏画卷
活动一:借一双慧眼——评顺序
活动二:指一条材路——评特点
活动三:磨一面明镜——巧修改
子任务九:行走画卷我来绘之展画卷
活动一:行走画卷我来展
活动二:最美画卷评选会
综上,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依托逆向教学理念,教师着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按教、学、评相一致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最终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