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09 13: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动力小车
单元目标 1. 初步了解动力小车的工作原理。学生应能够理解动力小车是如何工作的,包括其动力来源和传动机制等。2. 学会根据小车的外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动力装置。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动力装置类型和特点,以便在选择材料和工具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3. 掌握设计和制作动力小车的基本流程。学生应了解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方案的制定、材料的选择、制作过程的实施以及最终产品的测试和优化等。4. 初步意识到仔细观察、科学思考、合作交流在设计与制作中的重要性。学生应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科学思考来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合作交流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设计与制作的效果。5.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动力小车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18课《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原理: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并准确描述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2. 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和制作出一个功能性的简单机械模型或装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科技制作的安全规则,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玩具车的动画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玩具车的兴趣。然后,教师展示几款不同类型的玩具车,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构造和部件功能。
(二)探究活动 2. 新知学习教师详细讲解玩具车的基本构造和部件功能,同时展示一些制作玩具车的示范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玩具车。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尝试,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 制作小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玩具车制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制作经验和技巧。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制作后,将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同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共同进步。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家长或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参观和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制作玩具车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与玩具车相关的有趣知识或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索制作玩具车的方法,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制作玩具车的心得体会或日记,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知识总结 强调制作玩具车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练习
观察下面这些具有动力装置的玩具小车,它们分别采用的是
什么动力装置 连一连。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1.用橡皮筋做动力装置驱动小车,要让小车运动的距离更远,可以( )
①增加小车质量 ②增加车轮数量
③减少橡皮筋缠绕圈数 ④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
2.设计动力小车的动力装置时不需要考虑( )。
①小车的颜色 ②小车的形状
③小车的结构 ④小车的大小
参考答案
2.④ ①
第19课《测试与改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全面、系统的测试,精准评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生活习性、物质的性质变化等基础内容。
2. 深入分析测试结果,准确识别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以及科学思维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为后续教学提供明确、具体的改进方向。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
1. 系统复习本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重点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核心知识点。
2.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测试题目和评分标准,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 准备充足的测试所需材料,包括试卷、答题卡、实验器材等,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
3. 合理安排测试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答题时间,同时避免测试时间过长导致学生疲劳。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强调测试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究活动 2. 测试实施:分发试卷,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答题。教师在测试过程中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题目要求,正确答题。3. 测试分析:收集试卷后,及时进行批改和评分,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以及科学思维等方面的薄弱环节。4. 改进教学: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5. 反馈与总结: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知识总结 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时练习
1、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1)如果要让气球动力小车行驶得更远,我们可以把气球( )
①吹得大一些 ②吹得小一些
③换个颜色 ④保持原状
(2).如果要让风帆小车行驶得更远,我们可以( )
①增加小车的质量 ②增加风帆的质量
③将风帆的面积改大一些④减小风力
(3).小车能否运动起来,关键在于( )
①动力装置 ②小车外观
③小车重量 ④车轮数量
(4).反冲小车3秒行驶1.2米,想让小车3秒行驶2米,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
①增加车身质量 ②减小反冲力
③增大摩擦力 ④增大反冲力
(5).下面关于动力小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动力小车的行驶距离与它的质量没有关系
②橡皮筋产生的力是反冲力
③在测量动力小车的行驶距离时,应保证测量规范和数据的准确
④在制作动力小车时,我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电池来增加小车的动力
2、下面哪些动物说得对 对的画“√",错的画“X”。
①气球作为动力装置产生的力和橡皮筋作为动力装置产生的力是相同的。( )
②要使小车运动得更快,可以对小车用更大的力。( )
③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小车越重运动得越慢。( )
④测量动力小车行驶的时间时,数据差不多就行,不需要那么精淮。( ) 3、某小组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得到了下面的实验数据。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行驶的距离(厘米)
2 1 39
2 2 35
2 3 38
5 1 120
5 2 122
5 3 118
10 1 260
10 2 355
10 3 257
①:在做实验时,为什么每个相同圈数的实验要做三次

②.记录数据的同学不小心将一个数据写错了,你知道是哪个吗 请你找出来。


③.实验中,使小车行驶的力是橡皮筋产生的( ),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它产生的动力就越( ),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 )
④.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4.下面是不同用途的车,请你说说针对它们不同的用途,设计师们做了哪些特别的设计。

太阳能车的特别设计:

卡丁车的特别设计:
月球车的特别设计:

清扫车的特别设计:
参考答案
1.(1).① (2).③ (3).① (4).④ (5).③
2、× √ √ ×
3、(1).为了保证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2).355厘米
(3).弹力大远
(4).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缃绕的圈数越多,动力小车行驶得越远。
4、(1).车项面积大,载荷量小,星流线型,使小车行驶更远。
(2).车身重心低,车体质量轻,使小车更快、更稳。
(3).没有项棚,载荷量小,有无线电接收装置,适应月球环境。
(4).有专门的洒水及清扫装置,便于马路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