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学习任务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一)内容解读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本单元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习作单元,由这些内容组成:两篇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本单元编排的各项内容,环环相扣,集中指向核心习作能力的习得。两篇精读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接着在“交流平台”中,通过交流、讨论,对两篇文章进行了归纳梳理:《那个星期天》侧重于选取具体的人、事或景物,自然流露情感,而《匆匆》则直接把心理相说的话写出来,以此抒发情感。以上两点促成了“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要素落地。教师再通过“初试身手”的实践练习的对比阅读和小练笔“心情好与不好时”的情景描写,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定环境,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然后借助两篇童年往事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和文后联习,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精选事例和穿插心情独白的方法。《阳光的两种作用》借助旁批提示学生通过关键词句串联不同事例中的情感脉络。最后在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中强调了真情表达要自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创设写作情境,提供了表示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的七个名词,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记忆闸门;第二部分从“印象深刻”“自然表达情感”“可写出情感变化”“同伴交流”四个方面明确了写作和修改要求。从而实现了在精读学法、略读练法、习中用法的三位一体的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要素解读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两个语文要素都指向习作,单元最终的学习目标也指向习作。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纵观教材中要求要有情的习作,其中有次表达训练旨在从一件事、喜爱的地方、一种事物、漫画中写出真情实感,而本单元的学习,要表达真情实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也可以直接表达情感,可以说是一种层次的提升,是对前几次习作训练的融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19个生字,会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段,发现作者独特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3.积累语言,把握线索,发现作者抒发的个性化情感及变化。
4.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在细致的叙述中抒发情感的方法。
5.梳理总结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6.能结合例文的旁批,进一步感知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
7.选择一个体验最深的词语,由词语联想到自己经历的事,利用编提纲、学选材、表真情等方法,学会围绕中心有序表达。
三、单元整体规划
本单元的教学,要跳出传统的习作教学的思维定势。教师应认识到本单元跟阅读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不同,要凸显学生习作能力提升这条主线,将教材编排的各项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并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还要用好课后习题和习作例文的旁批,阅读引路,感悟方法,实践习得,迁移运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规划安排 模块 任务 具体内容
精读教学 模块一单元导读(2课时) 单元概览初识方法 1.学习认读本单元19个生字,会写29个词语。2.阅读两篇精读课文,表格梳理用什么方法表达情感。
模块二领悟表达(4课时) 品读细节关注表达领悟抒情 1.学习《匆匆》,聚焦问号,体会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学习把心里话直接写出来的方法。2.阅读《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在细致的叙述中抒发情感的方法。
模块三梳理尝试(2课时) 总结方法初试身手 1.梳理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方法。2.用心情好与坏两种状态,进行情境练习。
实践活动 模块四表达交流(3课时) 让真情自然流露 借助习作例文,进一步学习围绕中心来选材及表达真情实感,并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哪些地方表达了真情实感,进行互批互改。
四、学习活动设计
模块一:单元导读
板块一:浏览单元页,任务驱动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旨在指导我们如何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最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到作者的细作密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使自己在写文章时有真情实感,不仅要感动自己,更要感动他人。
带领学生浏览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习作例文,了解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和要求,明确学习重难点。
板块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认读。
徘徊 依偎 惊惶 明媚
亲吻 耽搁 绽开 挪移 蒸融
赤裸裸 头涔涔 泪潸潸 茫茫然
伶伶俐俐 轻轻悄悄 空空落落 念念叨叨
提示:第三行和第四行是叠词。强调“裸”“落”的读音。
理解徘徊、惊惶、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意思。
2.书写“耽”“吻”“叨”“偎”“蒸”,强调吻的右半部分是勿,叨的右半部分是刀,偎的右半部分是畏,蒸的中间部分是丞。指导学生书写。
板块三:课文整体感知。
本单元两篇课文,两篇例文,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认真阅读交流平台后,完成下列表格:
课题 作者 表达情感的方法 例句
《匆匆》 朱自清 运用修辞表达情感。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将情感融于具体的人、事、景物中。
《别了,语文课》 何紫 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事例中。
《阳光的两种用法》 肖复兴 以老阳儿为线索,贯穿全文,直接抒情。
交流表格内容。
课堂总结:
本单元页上有两个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作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第一个要素是指导我们从文中习得写作密码,第二个要素是让我们运用写作密码进行习作,只要我们把这些密码学会、会用,我们就会笔下生花,写的文章就更能锦上添花。
模块二:领悟表达
8 匆匆
板块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1.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2.引出课题,品味匆匆。今天我们就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匆匆”就是非常匆忙的意思。
3.了解作者。
小结: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①作者先提出问题;②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③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④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⑤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板块三:精读课文,运用语言
过渡:时光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感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活动一: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段落,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交流:
句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预设:(4个问号,也就是4个问句,用破折号连接设问与回答,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用设问引发我们的思考,思考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来表达作者一种无奈,你留不住它,也拉不住它,更无法阻挡它,已逝的日子我们是多么的留恋它,比如说我们的童年,过去之后我们总是能时不时的想起来,总是无比的留恋。但是也是无可奈何。这样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上语气更为强烈,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的更为准确。同学们,你再想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用一连串的问句排在一起。)
句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预设:第4自然段中,作者一口气用了一连串六个问句,前三个问句,第一句在问自己能做些什么呢?第二个句子在问自己除徘徊外我剩些什么,留了些什么?第三个句子,又留下了些什么痕迹呢?那么一连串的问句,它有什么好处呢?这一连串的问句,可以说是层层推进,使文章到达高潮,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慨叹、无奈、不甘虚度时光,也是在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十分有感染力。这就是朱自清高明的地方,以后我们要表达情感的时候,不妨试试用一连串的问句来代替乏味的解释和平铺直叙。)
过渡:虽然时光看不到,摸不着,但朱自清先生却把它写的具体可感,你发现了吗?
活动二: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画出语句,批注修辞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交流汇报。
(预设:第三自然段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时间灵性,生动形象。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告诉我们日子来去匆匆,将常见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感人。采用拟人、排比、生活细节表达情感。)
活动三: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触写出来。
1.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写法点拨:①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这样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2.自由练写。
例: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3.交流展示。
板块四:拓展延伸,小结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明白了运用一连串的问句对表达情感的好处,同时学会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方法,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真情实感,使我们的表达也能做到具体形象可感。
明代钱福的《明日歌》,也曾引起无数后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积累鲁迅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让我们用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共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珍惜时间,抓紧时间,用“只争朝夕”的态度去生活,去拼搏,不负韶华,不白白在这世上走一遭。
9 那个星期天
板块一:关注文体,走进作者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是一篇半自传体小说,什么叫半自传体小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半自传体小说】并不完全是作者经历,虚构的成分比自传体小说还要多些,并且不一定要用第一人称描写。
2.关注文体,我们来了解一下文体的创造者作者史铁生。
板块二:一读,知大意
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板块三:再读文,理“心情”,知变化
活动1:借助表格,抓关键句段,理清心情的变化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通过情节图,理清“妈妈”的行动轨迹,和“我”的心情变化。
时间 母亲的承诺 母亲做的事 “我”做的事 “我”的心情 周围的环境
早晨 答应带我去玩 盼望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提菜篮 起床、刷牙、吃饭、站在街口、藏在大门口 愉快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去买菜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 焦急又兴奋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上午 翻箱倒柜 追在(母亲腿底下) 焦急
下午 睡醒午觉再去 洗衣服 午觉睡过头,蹲在母亲身边看着她洗,一声不吭 失望又沮丧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黄昏 洗完衣服去 默默流泪 绝望委屈 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板块四:品关键句段,学表达方法
过渡:大家已经梳理出“我”心情的变化。请进一步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手法,在具体细致的叙事中表达内心感受的?请看第一个片段。
活动1:学习融情于人和事的表达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预设】第一问:“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
第二问:“我”紧紧盯着妈妈洗衣服,寸步不离,心想着等她一做完这件事,“我”马上拉她走。你看,“我”等得多么焦急,又无奈啊。作者通过写妈妈洗衣服这件事和“我”看着妈妈洗衣服,心里想的事,将我焦急又无奈的心情写了出来。也就是说,作者将内心感受融入到人们做的事情中,这叫做“融情于人和事”【板书:融情于人和事】
活动2: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
师:课文中,作者还用了另一个表达手法。读读这个片段。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预设】“我”的心情失望又沮丧。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像极了“我”由漫长、热切的盼望到希望破灭的失望。天快黑了,可母亲搓衣服的声音还没停止,仿佛永远也停不了。“我”多么失望啊。作者把失望又沮丧的情感,通过光线的变化和声音的不停歇表达了出来。像这样通过写景色和事物衬托情感的方法,叫做“融情于景和物”。【板书:融情于景和物】
活动3:自主学习,放手让学。
师:课文中还有多处描写,也是把心情融入了人和事、景和物中。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类似的语句,看谁找得多。(出示自学步骤)
1.画——画出相关语句,旁批写法。
2.说——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说出你的依据。
预设1: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要出去玩了,“我”的心情特别好,阳光都是明媚的。——融情于景。)
预设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等待的过程中,因兴奋、焦急,我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通过这一件件的事,将情感表达了出来。——融情于人和事)
预设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愿望即将破灭,“我”的心越来越沉郁了,于是外面的环境也在变暗,变凉,变沉郁。——融情于景和物)
预设4: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愿望彻底破灭了,“我”失望又沮丧,心情就像这黄昏的天,黯淡无光,世界也是一派荒凉。——融情于景。)
活动4:迁移运用,尝试间接抒情。
1.精读环境描写,发现背后的情感变化。
因为心情不同,“我”对设变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再读文中描写光线的句子,说说我的心情变化。
对比发现:
(1)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2)母亲忙前忙后,“我”的愿望落空了。——“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2. 迁移仿写,抒发情感。
(1)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一写“考试”前后,把当时的情感自然表达出来。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修改。
作业:
1.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模块三:梳理尝试
板块一:交流平台
活动1:交流名言,总结道理
(1)回顾单元导语,说说自己“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的理解。
(2)早就注意到文章跟情感表达的关系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人的感情跟随着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自然抒发。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看到某件事、某样物、某出境的心情。
小结:文章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活动2:联系课文,回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1.回顾所学的两篇课文,分别说说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要点:《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和惋惜,还有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那个星期天》写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后“我”的心情变化。先写“我”藏门后的兴奋;在写妈妈买菜忙家务,“我”挨时光的焦虑;然后写“我”午觉睡过头的懊恼,最后写“我”守着妈妈洗衣服的无奈和失望。
2.细读交流平台,找出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要点: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地流露情感。
(2)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找寻方法的异同点。
师:两篇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各有特色。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借助表格和板书,同学们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1.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2.运用一连串的问句,很直接地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惋惜。
《那个星期天》 1.作者将自已的情感融入到了具体的事或景物之中去。2.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来表达”我”对于外出的渴望,以及情感的变化。
4.小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表达感情的方法有很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甚至直接写内心独白,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
板块二:初试身手
活动1:交流话题,理解借景抒情。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动人的文章,文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其实,抒情在古人眼中,早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比如说,月亮,这一美丽的事物不知被多少诗人吟咏过。我们来回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老师说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
(2)老师很好奇,为什么同样一个月亮,每个诗人见月抒发的情却不一样?小结:是的,这就是我们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谢大家浏览“初试身手”的内容,体会一下课文所给的例子分别表达了人物什么。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集体交流、点拨。
要点:
妈妈答应我养狗,心情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树叶为我高兴。
篮球比赛,我们输给了二班,心情不好:花儿耷拉着脑袋,鸟儿叽叽喳喳讥笑。
小结:这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活动2:迁移学法,练习借景抒情
理解了借景抒情,那我们也来牛刀小试,结合“交流平台”所学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环境中,任选一两个自己熟悉的,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出示: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上 弹琴 钓鱼……
(1)同桌交流,说说自己选择哪个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熟悉的景物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2)集体交流。
举例:情境:奔跑在田野上
心情好:绿油油的麦田生机盎然;河岸边青色的芦苇轻轻招摇;想乘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展翅飞翔;天空又高又远,阳光闪烁着梦幻般的色彩。
心情不好:脚下的路仿佛没有尽头;麦田是那样的单调无味;飞过的小鸟形单影只;阳光刺眼。
拓展:走在小巷里,放慢脚步,你会关注哪些景物呢?
要点:心情好:逗一逗咖啡店里的小猫咪;品一品奶茶店里的新饮品;赏一赏鲜花店里的花草;跟修车的大爷聊两句;看一看欢笑着从身旁走过的少男少女们……
心情不好:小猫不见了;对奶茶没有了胃口;鲜花店里的花草黯然失色;修车铺冷清极了;路人们的欢笑声无比喧哗,更显出了我的孤单。
(3)自由练写。组内互评互改。全班交流汇报。
总结:
人的心情不同,对人、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
模块四:表达交流
板块一:例文引路,明确要求
活动1:回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分别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呢?
要点:《匆匆》的情感表达方式:开篇即借燕子、杨柳、桃花起兴,引发对匆匆逝去、无迹无痕的时间的深思,用一连串的疑问,抒发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抒发了自己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的情感表达方式: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如课文第4自然段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再如,课文第6自然段中,“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清地暗下去,,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缈”,真实地表现出“我”心情的变化。
活动2:自学例文,学习表达
1.自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借助旁批,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真情惠的?
2.集体交流,体会例文表达方法。
(1)交流《别了,语文课》是如何选材以及表达出情感变化的。
提示:“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变化的。
①开始,“我”语文学得不好,对语文课不感兴趣。
②被张老师表扬、鼓励后,“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③了解了“语文的丰富和优美”,更加增强了“我”学语文的信心。
④听了爸爸的一番话,“我”更加珍惜“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
结合批注,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变化的。
要点:作者精选了几个事例:和爸爸谈话、温习课文、默书、老师留言、同学送书,让情感在叙事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写出了“我”对中国语文的情感变化。中间插入的一段独白,更是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2)交流《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情感表达方式
提示:结合旁批,先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再交流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及对自己习作有什么启发或帮助。
要点:
①作者分别讲述母亲、毕大妈利用“老阳儿”让“庸常而艰辛的琐碎日子”变得有滋有味。情感在作者的叙事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②文中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的作用。
3.小结写法。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和两篇例文,写作中如何表达情感?
要点:采用修辞方法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甚至直接写内心独白,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
板块二:写作实践,运用方法
活动1:
1.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求。
(1)本次习作素材中的14个词语已经闪亮登场,他们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请仔细观察这上下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归类梳理
要点:这14个词语都表示人的情绪。其中,第一组的词语都表示积极的、良好地情绪;第二组的词语都表示消极的、不良的情绪。
活动2:例词引路,打开思路。
1.以“惧怕”为例,说说你的思考。
要点:
(1)看到“惧怕”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从“惧怕”这个词,你立即联想到哪些事情曾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2.拓展选材,拓宽思路。
(1)试着选择其他词语,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或者回忆起哪些经历过的事情晚提示:如“忐忑不安”,可引发学生思考:你一般在什么情景下才会“忐忑不安”?
(2)除了这14个词语,你还想到哪个表示情绪的词语也能引发你的丰富联想?
小结:有人说,汉字是图画文字。一个汉字,一个词语,它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甚至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我们能打开记忆的闸门,把因词语而产生情感体验的事情写让来,相信一定会更加耐人寻味、令人难忘。
活动三:围绕中心,下笔成文
1.刚刚我们通过几个词语了解了这次习作的写作方向,下面我们就牛刀小试,选取一个词语操练起来吧。
出示要求
(1)选择一个词语,并用一句话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
(2)编写习作提纲,列出段落安排以及详略侧重;
(3)对重点写的部分可先拟定几个细节。
例文:《夜行记》
2.下笔成文:选择一种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完成习作。
板块三:评议修改,聚焦要素
1.出示要点,自我修改。
2.同桌互改,合作修改。
(1)同桌互读习作,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2)对照要点,逐一审视、修改。
(3)朗读修改后的作品。
3. 组内展评,发现问题,讨论修改。
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师生合作,共同修改。
评议后,师生合作修改和个人修改相结合。
5. 再次修改,工整誉抄。
板块四:回顾梳理,明确方法
1.回顾写法,分享心得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习作例文以及自己写作文的过程。想一想:写作中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2.总结。
采用修辞,直接抒情
写作中表达真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情实感的方法 叙事抒情,间接抒情
内心独白(心理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