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4 08:0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理想信念”学习任务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一)阅读训练要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围绕“理想信念”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学习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人文主题既是串联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也是本单元必须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选编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第一条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部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有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学习主要从四年级开始,在低段还未曾涉及,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篇目选择有很大关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为了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思想感情,借助的中间“载体”从中低段的课本插图、关键语句更加聚焦到文章主体——人物本身(有关人物的描写);从篇目选择上,中高段写人写事的篇目更多,意义更深刻。四上开始接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四下、五下和六上也有继续学习,所以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对找出文中有关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应该没有困难,那么此阅读训练要素的难点应该放在“体会人物品质”上;四上“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只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心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委屈……)即可,五下“体会人物内心”,需要学生走进人物,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当时的境地里“我”可能会想些什么、“我”的家国情怀,六上“感受人物形象”、六下“体会人物品质”较之“体会人物心情、人物内心”更上位一些,需要在体会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凝练品质(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为革命献身……);四下“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六下“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多了“神态描写”,二是“感受”和“体会”,在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很容易混淆感受和体会,确实,二者有很大的共通之处,这里所说的区别指的是二者在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深,“感受人物品质”侧重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影响,“体会人物品质”侧重体验和领会,将人物身上的品质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关于第二条阅读训练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部编版教材关于“查资料”也做了螺旋上升的安排:低中段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大多是借助课文中提供的明显(关键、主要)信息、图画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聚焦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更偏“向内”的学习,而从五年级开始,学生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外结合式”的学习,相对五上和六上,六下“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侧重查阅资料,另一方面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更深入。关于“查阅资料”,六上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鲁迅单元的资料有两个主要来源:学生自查和教师提供,基于此单元的特殊性——时代背景和人物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教师提供相关适切资料占据重要部分,但到了六下,资料的搜集主要来自学生自查,并且查阅的资料不局限于课文所涉及的当时当地当事,还可能包括与主旨相关的时事资料等,加深课文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健全人格。
有了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理清了要素中所包含的方法、要达到的程度,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尝试将方向性、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学习英雄人物品质,激发爱国情怀。
2.通过圈画、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较深入、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品质。
3.能够根据所要理解的内容去查阅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相关历史事件、他人评价等资料,从而加深对人物品质和主题思想的了解。
(二)表达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梳理部编版教材关于“恰当表达”的训练要素,也做了螺旋上升的安排:五上第六单元强调“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是语言层面的;五上第八单元侧重“分段表述”,是文章结构层面的;六下第三单元偏重“选择合适的内容”,是习作选材层面的。而六下“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即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这是表达方式层面的。基于此纵向梳理,本单元细化后的习作学习目标如下:
1.明白“心愿”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有着无限的可能;有通过文字交流自己“心愿”的表达欲望。
2.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自己的“心愿”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构思;根据习作表达的主题、习作素材的特点、个人的写作偏好等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日记、诗歌等,进行写作。
3.写完后认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
4.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能从素材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为“即兴发言”——在一些场合下,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时间,需要我们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训练要素为“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第一条要素“打腹稿”是学生之前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点,但第二条要素“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场合意识”,“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这一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本单元口语交际训练要素的难点在于第一条要素——“打腹稿”。这两条要素细化为如下三条学习目标:
1.了解打腹稿就是在心里组织好要说的语言。
2.在短时间内,根据情境,用列提纲等方式打好腹稿。
3.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确定演讲的基本内容、顺序和详略。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学习英雄人物品质,激发爱国情怀。
2.通过圈画、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行为等描写,较深入、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品质;能够根据所要理解的内容去查阅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相关历史事件、他人评价等资料,从而加深对人物品质和主题思想的了解。
3.明白“心愿”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有着无限的可能;有通过文字交流自己“心愿”的表达欲望;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自己的“心愿”进行梳理,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构思;根据习作表达的主题、习作素材的特点、个人的写作偏好等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日记、诗歌等,进行写作;写完后认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能从素材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
4.了解打腹稿就是在心里组织好要说的语言,在短时间内,根据情境,用列提纲等方式打好腹稿;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确定演讲的基本内容、顺序和详略。
三、学习活动设计
根据以上解读,为了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设计整个单元学习活动如下:
任务一:通读单元课文,整体了解内容
阅读导语页,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古诗三首》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个人高尚品格;后三篇课文是关于革命理想和高尚品格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写的一篇议论文,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董存瑞在部队两次爆破暗堡均未成功的危急关头,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他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表现了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通读四篇课文后,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课文文体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激发学习期待。
任务二:回忆旧知,确定学习方向
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革命和高尚品格有关的课文,这四篇新课文和之前学过的有何不同?之前学过的很多知识点在这一单元需不需要继续学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上“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学习方向,思考学习方法。
任务三:学习诗文,落实要素,积累语言
10 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学生先前接触过,背诵基本没有问题,诗意也大概有所了解,那么本次课需要把目标侧重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即学习“咏物诗”,了解诗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1.自读古诗,强调字音
“燕山”的“燕”、“坚劲”的“劲”,“粉骨碎身”不要读成“粉身碎骨”等需重点强调。
2.借助注释,解释诗意
借助重点字的解释串联成句,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如果学生翻译中出现“卡壳”,可以请学生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解释,不用拘泥于逐字对照翻译,意思对即可。
另外,诗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东西南北风”比较通俗,那理解时重点要放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东西南北风”到底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开采、火烧和大风”吗?引导学生思考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3.搜集作者资料,体会诗人志向
(1)通过解释诗意,学生对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入作者生平、典型事件(官场、交友、面对逆境……),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托“马、石灰、竹石”想言的“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有感情地诵读三篇古诗,用声音传达对诗人所抒发情感的共鸣,以诗言志,也锤炼自己的品格、价值观。
4.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解析先前学过的古诗中出现的事物被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古诗时有意识地对此进行赏析。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从内容和文体上,与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相似。借鉴鲁迅单元学过的查资料的方法了解李大钊的人物介绍和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1.课题入手,了解写作背景
导入:“十六年前的回忆”,谁在回忆谁?(关系)
引入李大钊同志的生平简介,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另外,道法课上学生已经对李大钊同志及其贡献有所了解,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学习经验。
2.通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1)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请学生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归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谈谈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明理由(看法、感受)。
(2)本文叙述手法为“倒叙”——根据表达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这里可以把“顺叙、插叙、倒叙”三者的区分讲解一下,学生了解即可。
3.关注关于李大钊言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三题,从文中找到有关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分析、归纳。
如: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句话中既有外貌描写(乱蓬蓬的长头发)又有神态描写(平静而慈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这句话出现在第20段、父亲被捕后在法庭上,父亲的长头发为什么变得乱蓬蓬的?父亲都遭遇了些什么?“平静而慈祥”如何理解?李大钊先生现在面临什么样的局势?他为什么能够如此平静?从哪些地方还可以感受到他的坚定?慈祥又怎么理解?(可充分结合前文李大钊先生对子女的态度)……
以这一句分析为例,学生就自己找到的其他语句组织语言,交流感受,体会李大钊先生为理想献身的革命精神。
4.了解首尾呼应及作用
反复阅读课文开头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都谈到了李大钊先生遇难的日子,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写,能突出强调“我”对父亲遇难的悲痛、对父亲的深切悼念和对敌人的痛恨。结构上使得文章更完整。
结合语文园地对“首尾呼应”的运用、作用加深理解,在今后自己习作中可以用上。
12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主要阐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一篇说理文章),初步认识议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证明论点。
1.介绍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了解历史背景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张思德同志因何牺牲,结合课文内容和大的历史背景,思考毛泽东同志为什么作此演讲。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梳理内在逻辑
(1)找到课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说说围绕这个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提取中心句、逐段概括课文内容)
(2)围绕“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观点,通过前面找关键句探究“分论点”——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批评观和有责任解救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3)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三题发现句子间是如何用关联词进行连接的。
3.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所学课文(《丰碑》《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的人》)和阅读链接,谈一谈“谁的死重于泰山?谁的死轻于鸿毛?”“死重于泰山”的人有什么共同特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结合时事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人”,有没有“死重于泰山”的人,从自己身边的现实中寻找榜样(疫情中的逆行者、火险中的逆行者、抗击洪水的战士们……),汲取精神力量。
13*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董存瑞在部队两次爆破暗堡均未成功的危急关头,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他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表现了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回顾旧知,铺垫背景
回忆先前学习过的同样题材课文,如《七律·长征》《丰碑》《草地夜行》等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为理解本课做背景铺垫。
2.概括主要内容
小说学习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分析这三个抓手来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3.关注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找到文中有关董存瑞的言行、神态描写,从中分析、归纳他身上的品质特征,体会董存瑞是一位怎样的战士。建议按照段落顺序或者先从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片断中寻找、分析。
4.体会作用、升华主题
再读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任务四:学习“即兴发言”
本节口语交际主题是“即兴发言”,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腹稿,了解打腹稿就是在心里组织好要说的语言。在短时间内,根据情境,用列提纲等方式打好腹稿,快速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确定演讲的基本内容、顺序和详略。
1.设计情景让学生练习即兴发言
以课本提供的情景“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欢迎”为例,组内讨论可以说些什么,这些内容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必须要说?说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考虑周全后组织一下语言。
2.交流展示,共同完善
请小组就刚才讨论内容展示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建议。教师适当点拨,注意用好课本提示。
3.同学间准备好场合题目,随机选择一个情景,稍作准备,开始即兴发言。学生评议刚才的发言哪里值得借鉴?哪里可以更好?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多次训练,不断总结经验。
任务五: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心愿”
1.仔细阅读习作指导和习作要求,选择自己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心愿可能有很多,把最想分享的一个确定下来。
2.其次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能够更好的表达心愿,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写哪些内容呢?如: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产生原因)为了实现心愿,我准备付出哪些努力?心愿实现后,畅想一下我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表现?……
3.根据表达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这里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表达方式及特点,如记录个人生活的日记、有明显倾诉对象和强烈倾诉欲的写信、抒情性强的诗歌、有一定叙述顺序和明显特征的记叙文……用恰当的且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
4.写完后认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通顺、流畅,意思清楚、明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能从素材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
任务六:用好“语文园地”,知识再现、巩固
回顾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和每一课的学习要点,加深理解。借助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理解“外貌、神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突出作用。
理解“日积月累”五句俗语的含义,背诵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