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教版科学 七下 针对性训练【2.1-2.3】(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浙教版科学 七下 针对性训练【2.1-2.3】(2)(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09: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七(下)针对性训练【2.1-2.3】(2)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我国第五套人民币,票面上有盲文面额标记,盲人能利用皮肤的哪一感觉迅速而准确地辨别人民币面值的大小( )
A、视觉 B、痛觉 C、嗅觉 D、触觉
2. (2023 武汉)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3. 国庆节那天,小明在家打开窗户,听到广场上传来《歌唱祖国》的优美旋律。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越响,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快
B、声波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都能传播
C、噪声也是一种污染,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D、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4. 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均在手指伤处
B、分别在手指伤处和伤处附近
C、在手指伤处的表皮和真皮
D、在手指伤处和大脑皮层
5. 如图是人体听觉形成示意图。其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产生的部位分别存在于(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③
6. 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如果音叉不发声就观察不到此现象,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尽可能延长,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反射形成回声
7. (2023 雅安)如图是几个关于声现象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悬挂在细线下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动紧压在桌边的刻度尺,观测者听见声音的音调不同
C、图丙: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观测者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变
D、图丁: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扩音器前的蜡烛烛焰摆动,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8. 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 )
A、眼、耳
B、鼻、皮肤
C、皮肤、耳
D、鼻、耳
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婉转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通过声音的音调可辨别乐器的种类 D、考场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是阻断噪声传播
10.(2023 广安)2023年4月,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观众在多彩的音符中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笛、箫、二胡、琵琶演奏时,都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B、唢呐独奏时,越用力吹,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优美动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1.(2023 眉山)如图所示,小王用捆有棉花的筷子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制成了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发出悦耳的哨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更大的力吹管子,哨声音调变高
B、哨声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
C、吹管子时下拉“活塞”,哨声响度变大
D、悦耳的哨声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可能成为噪声
12.如图所示的课本实验,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铃声逐渐变轻,最后听不到铃声,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B、声音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1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14.(2023 成都)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手拨动越快,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越快
C、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D、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15.(2023 沈阳)小明同学用相同的玻璃瓶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作水瓶琴,如图所示,并用小木棒敲击瓶口,为同学们演奏美妙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水瓶琴发出的乐曲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敲击时最左侧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瓶子口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同学们听到的乐曲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二、填空题
1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   (填“振动”或“静止”)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17.(2023 凉山州)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
18.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______(填感觉的名称)来感知大象的形状的,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________。
19.(2023 河南)箫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箫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______而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
20.(2023 广东)用古琴弹奏名曲《高山流水》时,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经______传播到聆听者耳中。演奏者不断拨动同一根琴弦,使其振幅越来越大,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变______。
21.(1)关于声速,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m”。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画面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画面,其中________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是乐音的。
22.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 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甜的”……
(1) 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_______(说出一个即可)。
(2) 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______(选填“视网膜”或“大脑”)。
(3) 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23.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学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后,想体验一下声音的传播,找来一根空心的长铁管, 甲同学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乙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甲同学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
(1)乙同学只敲打一次铁管,甲同学却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_______;
A、有回声
B、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甲同学听到的第二次敲打声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
三、探究题
24.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_______(填“序号”),可得: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声敲打声。
2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时,小宁和小夏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小宁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__________。
(2)在如图①所示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夏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会建议小夏如何改进实验:____。
26.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最强 最弱 较弱
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_______。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四、简答题
27.仔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1708 年,英国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19公里外正在发射的炮弹,经过多次测量看到炮弹发射时发出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首次计算出声速为343 m/s。
资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人类探月历史 60 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也是人类时隔 44 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嫦娥五号”实现了全任务全过程飞行状态可视化监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段的显示需求,自由变换显示场景和画面,直观展示探月任务状态。一些任务执行的细节,包括月壤采样的钻取和表取等,我们在地面都可以全程监控到,相当于地面监控人员的一双眼睛。”
(1)资料一中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资料一中这种测量声速方法是在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的前提下,测量结果略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的声速。
(3)利用“声呐”(即超声波)技术能否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
(4)“嫦娥五号”在月球上通过电磁波将显示场景和画面传回地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_______m/s。
(5)“月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 。
28.2007年12月22日上午,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 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 “南海一号”商船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
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1)题中所指探测装置的名称是什么?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4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注:该小题必须有必要的运算过程)
(3)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C C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D D
二、填空题
16.振动;会
17.音色;响度
18.触觉;大脑皮层
19.振动;音调
20.振动;空气;大
21.(1)介质种类;温度 (2)A;甲
22.(1)眼或鼻或舌 (2)大脑 (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23.(1)B
(2)空气
三、探究题
24.(1)A、D、E
(2)在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3
25.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放大音叉的振动 (3)在桌面上放一些小的泡沫粒。
26.(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
(3)聚酯棉 (4)厚度(或密度)
四、简答题
27.(1)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2)大于
(3)不能,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3×108 (5)不适合
28.(1)声呐
(2)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受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t=0.024s,速度v=1500m/s,
所以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

(3)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