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 )
A.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B.儒家与法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
C.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D.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
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与孔子相比,荀子主张( )
A.先义后利B.取义舍利
C.重义轻利D.循义取利
4.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
C.和而不同D.法不阿贵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以人为本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自强不息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和而不同
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体现了家国情怀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6.2001年,江泽民在访问俄罗斯时讲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锦涛在访问英国期间也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A.强调国际舞台的多元共生
B.彰显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构建平等互利的多边体系
7.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下列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这一特点的是( )
A.儒家思想的诞生B.尊崇儒术的提出
C.理学体系的形成D.百家争鸣的出现
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3.如表中列举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寓意。自古以来每逢佳节,人们都要吃着节日食品进行活动。由此可见,传统节日( )
节日 食品 活动 寓意
春节 年糕 祭祖、吃年糕 年年幸福安康
元宵节 汤圆 看灯展、吃元宵 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端午节 粽子 赛龙舟、吃粽子 弘扬爱国主义
重阳节 重阳糕 登高、赏菊、饮酒 孝敬老人、长寿健康
A.伴随着多样的宗教娱乐活动
B.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
C.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D.体现了尊老孝亲的中华美德
4.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5.如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
传统文学 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6.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B.包容性
C.独特性D.凝聚性
7.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这些表明( )
A.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C.中国高等院校的价值观多元并包
D.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着教育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考达标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管仲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许其为“仁”;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荀子认为管仲缺乏仁义。结合所学可知,从仁到仁政到仁义,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义观的发展变化,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C项正确;从春秋后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儒家就关注社会现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家政治理念,且“儒家与法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即使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可见荀子主张循义取利,D项正确;荀子主张的是遵循个人的私利,来取得道义,荀子的义利观并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轻重之分,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大同,和谐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寓意着世家各国虽各有不同但要和睦地相处,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法不阿贵是法家思想,主张法律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家国一体,体现了家国情怀,D项正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体现了尚贤,排除A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和谐共生,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言必信,行必果”“讲信修睦,崇尚和平”“正确义利观”可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外交场合均提出了诚信、和平、义利等具有中国传统智慧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外交政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彰显了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多元共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排除C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的构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春晚舞蹈与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项正确;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中华文明适度开放、交融借鉴、兼收并蓄,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儒学家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即理学,体现了中华文明适度开放、交融借鉴、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C项正确;a处处于秦朝时期,受“焚书坑儒”影响,儒学发展陷入低潮,排除A项;b处处于高潮是因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d处处于高潮是得益于宋明理学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都有着丰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体现出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涉及宗教娱乐活动,排除A、B项;这些节日中不全部都是体现尊老孝亲美德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天命或天威都是不可靠的,人民也是不容易使其安定的,一定要了解民情,不图安乐,尽心治理人民,人民安定了,天命也就保住了。保民就是敬天,敬天就要做到保民,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治思想,并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选贤任能,排除B项;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内容可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广,成就突出,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动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是哪个民族,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及所学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愚公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形象,这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多样性是指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独特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周易》《论语》《礼记·中庸》等,这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许多大学校训的出处,而非强调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些校训的来源著作均属于儒家经典,而非多元并包,排除C项;材料中的校训是对学生成长起着激励作用,但并未影响整个教育发展,D项夸大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作用,排除。故选A项。
8.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解析:(1)根据材料“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可知,这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内部大融合,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材料“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可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次文化融合,是东方国家之间文化内部的融合;材料“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知,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开始了融合。(2)内涵:材料中“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等”可知,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现了爱国爱家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史实:材料“天下责任、朝贡责任”在明清时期体现的就是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材料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则可以从抗美援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非洲国家的支援等方面进行表述。(3)根据材料“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价值,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
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
2.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从侧面说明了( )
A.东学西传B.西学东渐
C.欧风美雨D.对外开放
3.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知识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4.《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5.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等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
6.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7.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3.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蜜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4.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5.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6.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7.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考达标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是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佛教造像,始自印度,后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杨大眼造像记》深受佛教造像这一外来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排除A项;材料与“北魏统一说汉语”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西学逐渐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顺治帝对汤若望大力夸奖,并任命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工作,是西学东渐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顺治帝对西学的赞赏,不能反映东学西传,排除A项;汤若望是欧洲传教士,材料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当时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逐渐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性质不断变化,排除A项;“民主观念持续更新”只符合材料部分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描写了平安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但没有体现其取材中国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公元8世纪,日本仿照唐朝设立国子监的做法,在京城建立大学寮,以《诗经》《礼记》等中国儒家经典作为指定教科书,日本借鉴唐朝的科举制,设秀才、进士等科,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D项正确;日本的选官制度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全相同,“照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日本的教育和选官制度受唐朝影响,但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情况,不足以得出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排除B项;教育和选官制度只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仅凭此不能得出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可以看出李光耀认为亚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脱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加坡的发展,B项正确;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并不一致,排除A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家庭凝聚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不是推动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这体现了佛教主动融合儒家精神,深受中国文化浸润,D项正确;“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排除B项;“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士大夫的关注、学习,排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绝对,排除。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周礼”由周公整理、改造远古到殷商礼仪而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说法属实,与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结论对应正确,A项符合题意;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不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排除B项;伏尔泰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是其反封建的手段,不能说明传统儒家思想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不能说明《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
解析:(1)根据材料“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推动日本政治体制仿照隋唐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根据材料“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根据材料“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欧洲的传播,得益于中西方联系的不断加强;根据材料“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知,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天道论、无神论及伦理道德等,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知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需要有适应资产阶级的新的思想,而儒学在某些方面恰恰满足了这些要求,再加上西方启蒙运动的推动等等。(3)根据材料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其次,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