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2:04:32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第 学期 学校学业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 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第Ⅰ 卷(36分)
一、(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霎时(shà) 作坊(zuō) 艰苦卓绝(zhuō)
B. 广袤(mào) 歼灭(qiān) 相濡以沫(rú)
C. 行藏(cáng) 巢穴(xuè) 休戚相关(qī)
D. 氛围(fēn) 倔强(jué) 名副其实 (f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能力。
A.“艰苦卓绝”中的“卓”应读作“zhuó”。
B.“歼灭”中的“歼”应读作“jiān”。
C.“巢穴”中的“穴”应读作“xué”。
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桂冠 传播者 兴高彩烈
B. 旗杆 马林鱼 坚如磐石
C. 翱翔 恢犀牛 秘不示人
D. 步署 热乎乎 蔚为壮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兴高彩烈”中的“彩”应写作“采”。
C.“恢犀牛”中的“恢”应写作“灰”。
D.“步署”中的“步”应写作“部”。
故选B。
3.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 《道德经》 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知人者智
B 《论语》 “五经”之一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民贵君轻
C 《墨子》 墨家学派 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 兼爱非攻
D 《庄子》 《南华经》 庄子及其后学 依乎天理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论语》是“四书”之一,不是“五经”之一;“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孔子的主张。
故选B。
4.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花淀》 孙犁 中国 芦柴棒
B 《复活》 阿·托尔斯泰 俄国 聂赫留朵夫
C 《迷娘》 歌德 法国 迷娘
D 《玩偶之家》 易卜生 挪威 娜拉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芦柴棒”错误,应是“水生嫂”。
B.“阿·托尔斯泰”错误,应是“列夫·托尔斯泰”。
C.“法国”错误,应是“德国”。
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表述符合逻辑的一项是( )
A. 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 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C. 经过权威专家团队检测,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问题,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D. 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
A.正确。
B.不合逻辑,违背了不矛盾律。“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就不可能“暂时忘记它”,二者不会同时成立。
C.不合逻辑,“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并未将“人为因素”列举完备,比如,桥上通过的车辆严重超载等,所以结论不完全成立。
D.不合逻辑,销售顾问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将顾客说的“好”(价格高、性价比高等)理解成车辆没有质量问题。
故选A。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 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 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平前。
B. 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 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 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 《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 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 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8.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
A. 杨柳青古镇景区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 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 天津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 津云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答案】6. D 7. A 8.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皇权制……幻想来博得眼球”错误。结合材料一“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分析,在原文中不属于“博取眼球”的做法,是“严重脱离历史实际”。
B.“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果倒置。结合材料一“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分析,“文化自信的缺失”为原因,“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为结果。
C.“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结合材料一“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分析,“不谋而合”并非指对观点提出者的认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结合材料一“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分析,引述仲的言论只是举例阐述何为“中华美学精神”,而网络文艺要重视的是“中华美学精神”,选项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古风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是流行于特定圈层的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应与官方的、正式的、主流的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区分开来。依据民族性、通俗性、草根性的判定标准,“汉服主题活动”“设计的手游”“拍摄短视频还原妆容与发饰”都符合古风文化要求。
C.“学术研讨会”不属于古风文化。
故选C。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节)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逃亡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遗憾
C. 故欲如前书之言 书:书信
D.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谓武曰 蒙故业,因遗策
B. 空自苦亡人之地 临不测之渊
C. 报恩于国主耳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交代了李陵以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选文一面对李陵的劝说,苏武全然不为所动,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 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
D. 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4)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答案】9. A 10. B 11. C 12. C
13. (1)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2)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3)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
(4)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通“无”,没有。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
B.句意: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
C.句意: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
D.句意: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介词,趁机;动词,沿袭。句意:李陵趁机对苏武说。/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
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下临不可测的深渊(黄河)。
C.于:介词,向;介词,表被动,被。句意:要向皇上报恩啊。/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
D.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焚烧各学派的著作,来愚化百姓。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
“尽为万户侯”,动宾结构,“尽”是“为”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亲戚贪佞”作“类”的定语,不可断开,与前面“妨功害能之臣”结构一致,排除A。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有误,原文表述为“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自己之所以没有自杀而选择投降也是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寻找机会向皇帝报恩。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实行;“所以”,……的原因;“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判断句。
(2)“兴”,使……兴盛;“亡”,使……灭亡;“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3)“而”,如果;“如……何”,怎样对待。
(4)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
参考译文: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以壮年出使,等回国时,胡须和头发都已变白了。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第Ⅱ卷(84分)
四、(2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 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4. C 15.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宴饮时的喜悦心情,错误。尾联两句写裴判官骑马向河阳幕府奔去,姿态轻盈,简直像飞一样。可分析出烘托了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诗句内容并分析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此类试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诗句描写了裴判言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装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分析出烘托了装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 (《礼记》)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4)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 (《老子》)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 揭竿为旗 ⑤. 赢粮而景从 ⑥. 自是者不彰 ⑦. 自矜者不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壹、报怨、竿、赢、景、彰、矜。
五、(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也具有深厚寓意。
18. 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
19.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答案】17. AE 18. 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19. 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错误。从下文“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看,此句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
C.“语言平实”错,与“情感饱满”矛盾;“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理解有误,本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情节并没有太大的起伏。
D.“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分析错误。“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慢愣地盯有热气腊腾的大染锅”,一方面是表现爷爷家境的贫寒,另一方面为下文写“爷爷架几大锅开始染布”作铺垫。
故选A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句有关人物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结合上文“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可知,“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而黄豆是从爷爷学染布开始就一直伴随爷爷的,见证了爷爷的起家,也见证了爷爷的落没,爷爷的染坊没了,黄豆也撒了一地,寓意其守成的失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
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此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第一次写爷爷嚼黄豆是爷爷小时候看人家染布,“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这里的“嚼黄豆”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
第二次写“嚼黄豆”是在爷爷创业时,“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写出爷爷创业时肯于付苦,这样看“嚼黄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再后面写“嚼黄豆”是在父亲不务正业以及爷爷临死前,“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可见“嚼黄豆”是人物的一个典型特征,且上一个情节为下一个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六、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子硕问墨子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做好自己的事
路边的小草,也许不引人注意,但它仍然向世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幽谷的百合,虽然无人得知,但它仍然向大自然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深秋的菊花,虽已不再灿烂,但它仍然延伸着自己的生命,吐露着淡淡的芳香。它们虽无法大红大紫,却得到了人们的称颂和讴歌,因为它们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
人也一样,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我们的人生就有价值,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我们的人生就有意义。纪伯伦说:“如果你用不甘心去烤面包,那么你烤的面包是苦的;如果你用怨恨去酿造葡萄酒,那么你就在清冽香醇的酒中滴入了毒液……”这话从反面说明我们要安心于自己能做的事,愉快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扬起人生前进的风帆;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在茫茫大海上驾驭好自己的人生之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我们此生平凡但不平庸。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李素丽,一名普普通通的售票员,在自己平平凡凡的岗位上,一上班,就给每个乘客带来清晨的第一声祝福,临下班,又给乘客送去春阳般的微笑;并使每个乘客脸上漾起不落的笑容;一位外国老人亲自领受了她那阳光般的爱后,专程到她的公司致谢时,她只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她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就被评为杰出青年,受益的不仅是自己,更影响了整个社会。
无独有偶,徐虎,也是一个平凡的但不平庸的名字。他只是一位整天与下水道、水龙头、马桶打交道的管道修理工。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岗位卑微,可正是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及时地疏通家家户户堵塞的管道,及时地修好每家每户的水龙头,正是他及时地解决了家家户户的小事,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被选作劳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创造了无穷的社会价值。
一些年轻人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对有些事情不屑去做,总认为自己应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不安心自己现实的工作,对自己能做的事却不屑去做,结果往往一事无成。
我们常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何为小事呢?拾起一片垃圾?搀扶年迈者?亦或是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本分或义务。
我们现在的职业身份是学生,因此学好知识充实自己的灵魂书囊才是我们该做的。这看似微不足道,但要做好却绝非易事。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富裕的社会中,似乎从来不会有忧国忧民的想法,感觉这一切都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继承先辈造福后代也该是我们去完成实现的。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诠释了一个道理:就是要从自我做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对话,子硕的问话属于提出话题,即“正义事业中什么最重要”,墨子的回答解决了问题,可作为考生立意的切入口,如从“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分析,考生可从社会分工的不同,但都是为正义的事业添砖加瓦的角度立意;从“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分析,考生可从强调正义的重要性,强调人们在以正义为目标的基础上的社会管理与统筹,强调牺牲,讲究奉献,做社会正义的螺丝钉的角度切入。从整体上把握,此材料强调正义的事业无所谓上下,合适就好;再然后,正义的事业不是孤军奋战,合作才能成功。
而试题引导语中提出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一主题,实际是对材料的概括和延伸,意在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属于自己的事,属于自己的工作,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不推诿、不妥协,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自己领域的状元。
写作时,可以借助一些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出话题,说明它们尽自己所能,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事,然后由此及彼,说明我们在人生中也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进行阐述,也可以运用一些现实事例加以论证,比如疫情期间,钟南山、李兰娟逆行武汉,汪勇组织志愿团队,陈薇院士等研制疫苗: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攻克新冠付出了各自最大的努力。最后,还可联系现实说明“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一话题的现实意义,呼吁大家努力起来,避免“躺平”。
立意:
1.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大的底气。
2.正义的事业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做好自己。
3.做好自己的事,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2023~2024 学年度第 学期 学校学业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0分, 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第Ⅰ 卷(36分)
一、(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霎时(shà) 作坊(zuō) 艰苦卓绝(zhuō)
B. 广袤(mào) 歼灭(qiān) 相濡以沫(rú)
C. 行藏(cáng) 巢穴(xuè) 休戚相关(qī)
D. 氛围(fēn) 倔强(jué) 名副其实 (f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桂冠 传播者 兴高彩烈
B. 旗杆 马林鱼 坚如磐石
C 翱翔 恢犀牛 秘不示人
D. 步署 热乎乎 蔚为壮观
3.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 《道德经》 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知人者智
B 《论语》 “五经”之一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民贵君轻
C 《墨子》 墨家学派 墨子、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 兼爱非攻
D 《庄子》 《南华经》 庄子及其后学 依乎天理
A. A B. B C. C D. D
4.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花淀》 孙犁 中国 芦柴棒
B 《复活》 阿·托尔斯泰 俄国 聂赫留朵夫
C 《迷娘》 歌德 法国 迷娘
D 《玩偶之家》 易卜生 挪威 娜拉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句子中,表述符合逻辑的一项是( )
A. 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B. 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C. 经过权威专家团队检测,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问题,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D. 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
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 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 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内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平前。
B. 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C. 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
D. 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
B. 《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
C. 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
D. 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8.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
A. 杨柳青古镇景区推出汉服主题活动。
B. 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
C. 天津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
D. 津云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节)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逃亡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遗憾
C. 故欲如前书之言 书:书信
D.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谓武曰 蒙故业,因遗策
B. 空自苦亡人之地 临不测之渊
C. 报恩于国主耳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交代了李陵以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选文一面对李陵的劝说,苏武全然不为所动,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 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列举范蠡、曹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他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
D. 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4)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第Ⅱ卷(84分)
四、(2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 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 (《礼记》)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4)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 (《老子》)
五、(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18. 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
19.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子硕问墨子道:“从事正义的事业,哪件事最为重要?”墨子说:“好比筑墙一样,能捣土就捣土,能填土就填土,能递土就递土,然后墙就筑好了。从事正义的事业也一样,能论辩就论辩,能讲解就讲解,能干具体事就干具体事,这样,正义的事业就完成了。”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