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4 03: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4课,主要介绍蚕蛹这一蚕的生命形态,通过观察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了解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了解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目标:
a. 理解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b. 理解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2. 科学探究目标:
a. 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b. 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3. 科学态度目标:
a. 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b.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a.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在比较研究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准备课件和教具,包括蚕蛹和幼虫的图片、蚕茧、画纸、彩色笔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
1. 带来纸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2. 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展示蚕蛹和幼虫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蚕蛹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你们知道蚕蛹是蚕的哪一个阶段吗?它与幼虫有什么不同之处?
2. 探究活动
a. 观察蚕蛹和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蚕蛹和幼虫供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他们可以仔细观察蚕蛹和幼虫的身体部分、颜色、形状等特征。
学生拿起画纸和彩色笔,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蚕蛹和幼虫的形态图,并标注重要的特征。
b. 学生自由讨论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记录下来。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画图,并描述蚕蛹和幼虫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蚕蛹和幼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可以逐一提出相同之处(例如,都属于蚕这一物种)和不同之处(例如,体形、颜色、外部特征等)。
教师鼓励学生记录下这些不同之处,可以使用图表、列表或文字形式进行记录。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将通过观察蚕蛹和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之后会自由讨论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记录下来。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讨论能力。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将更深入地理解蚕蛹和幼虫的不同之处,并为后续的概念讲解提供了基础。
3. 概念讲解
a. 教师向学生介绍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它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的。
教师解释蚕蛹是蚕的变态过程中的一部分,是蚕从幼虫到成虫的过渡阶段。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幻灯片展示蚕的生命周期,强调蚕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说明蚕蛹是幼虫经历蜕皮后形成的,它代表了蚕的发育和成长过程。
b. 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和比较的结果,总结出蚕蛹与幼虫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观察和比较活动,帮助学生回忆起他们记录的蚕蛹和幼虫的特征。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和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蚕蛹与幼虫在外部形态、颜色、身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教师可以逐一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差异,确保学生对蚕蛹与幼虫的不同之处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概念讲解环节,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的,它代表了蚕的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教师强调蚕蛹是幼虫发育后的新形态,外部特征与幼虫有显著差异。引导学生回顾观察和比较的结果,帮助他们总结出蚕蛹与幼虫的不同之处。这样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蚕蛹的概念和认识,并对蚕蛹与幼虫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实验活动
a. 准备一些蚕茧,让学生仔细观察蚕茧的外部特征,推测其中可能有蚕蛹。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蚕茧,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外部形态,尤其是是否有蚕蛹存在的迹象。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蚕茧的细节,寻找蚕蛹存在的线索。
b. 学生观察蚕茧的变化,记录下蚕蛹可能发生的变化。
学生记录下蚕茧的形态、颜色等变化,推测蚕蛹可能发生的变化,如体积的增大、外观的变异等。
5. 结果讨论
a.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蚕茧中蚕蛹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学生依次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蚕茧变化情况,包括蚕蛹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并与之前观察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对比。
b.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蚕蛹与幼虫的关系,为什么蚕蛹的外部特征与幼虫差别很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蚕蛹与幼虫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蚕蛹是幼虫发育后的新形态,外部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深入理解。
以上是一节关于蚕蛹和幼虫的教学过程。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特征,概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蚕蛹是幼虫发育后的新形态,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蚕茧的变化,结果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和比较观察结果,并思考蚕蛹与幼虫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蚕蛹和幼虫的不同之处。
八、板书设计:
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观察和比较研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和结果讨论,进一步认识蚕蛹和幼虫的关系,培养了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蚕丝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意识。整体上,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