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21:54:31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古代西亚文化
1.《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知识点二古代埃及文化
3.作为埃及著名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碑高约29米,重约323吨,象征着女王在埃及的权威。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4.如图为石板制作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这是用于纪念埃及第一个国王那尔迈。石板两面刻画着那尔迈分别戴着后来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红冠。它可用于佐证(  )
A.楔形文字的广泛应用
B.那尔迈初步统一埃及
C.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
D.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
知识点三阿拉伯文化
5.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原因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6.阿拉伯帝国时期学者花拉子密(780~850)汲取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参照新的观测资料,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850~929)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长期的天体观测,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即地球运行的轨道呈经常变化的椭圆形状。这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
D.科学革命在阿拉伯帝国率先兴起
7.日耳曼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训以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
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语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2.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塑像和麦粒。据此可知,耶莫村落(  )
A.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件
B.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小麦的地区
C.使用的主要是打制的石器和骨制工具
D.人们共同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3.如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犁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A.耕作方式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D.租佃关系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由此可见,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
A.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
B.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法律的审判相对公平公正
D.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
5.公元1~3世纪埃及的秘书文献有一个特点,都运用了许多希腊字母和很多世俗语符号,这被视为老科普特语。这种文字系统的改进非常普遍,以致早期的基督教作家都开始使用这种文字体系,他们把世俗语符号限定为7个再加上24个希腊字母。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  )
A.亚历山大帝国对后世影响巨大
B.文明一体化是早期文明的特征
C.文化符号的稀少推动文化交融
D.埃及文明成为早期文明的中心
6.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7.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C.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多元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阿拉伯帝国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阿拉伯帝国在这一时期社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阿拉伯人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考达标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的特点,没有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否综合原各城邦立法的特点,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文明的代表,不能彰显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埃及著名的神庙”及其对神庙规模的描述,可知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神庙富甲一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来世说”,排除C项;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石板两面刻画着那尔迈分别戴着后来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和下埃及的红冠”可知,那尔迈已经是上、下埃及共同的国王,他已经初步统一埃及,B项正确;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文字,排除A项;石板的信息无法得出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也没有涉及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排除C、D两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阿拉伯帝国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A项;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不是促成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的客观原因,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花拉子密汲取印度、波斯和希腊天文历算的相关成就而编制《花拉子密历表》,白塔尼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发现地球的近日点运动,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文化交流融合,未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排除B项;材料未与其他地区作比较,“率先兴起”一说不能体现,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阿拉伯世界翻译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同根同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阿拉伯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B项正确;“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功能的演变,而非文字书写的演变,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塑像和麦粒”可知该遗址具备了定居、繁衍的条件,A项正确;仅仅依据出土的“麦粒”,无法得出是否是最早培育小麦的地区,排除B项;虽然遗址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但无法据此得出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打制的石器和骨制工具,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实行按劳分配”,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可知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用于研究古巴比伦当时的契约意识,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并不是强调耕作方式、货币体系,排除A、B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租佃关系表述不太科学,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极力维护父权家长制,说明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家庭父权,未体现“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的审判,排除C项;成年男子既包括奴隶主也包括奴隶,而《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所以“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埃及秘书文献运用了许多希腊字母和很多世俗语符号,这影响了早期基督教作家的文字体系,反映出早期文明文化符号稀少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融,文化过度发达反而形成自大、封闭或者扩张状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A项;早期文明展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一体化并非是早期文明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反映出埃及文明在早期文明中的地位,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苇秆或木棒等做“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
7.答案:C
解析: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既传播了伊斯兰文化,也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地文化,说明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仅阿拉伯帝国一个例子不能说明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排除A项;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与“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8.答案:(1)原因:阿拉伯帝国的商业贸易繁荣;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主要措施:统治者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搜罗典籍,推进翻译运动。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3)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贸易规模大、贸易范围广(涉及国家多)、商品种类丰富;由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2)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根据材料二“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得出不拘一格网罗人才;根据材料二“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得出,搜罗典籍,推进翻译运动。特点:根据材料二“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得出,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3)作用:根据材料一可知,“经济”作用应从贸易中转站的角度来归纳;根据材料二、三可知,“文化”作用应从文化交流的使者或桥梁的角度来归纳,综合起来则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推动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 ②《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西方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④历法改革上,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历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②④
2.下表是《十二铜表法》的部分条文,由此可以推知,该法典(  )
所属条目 内容
第3表 第1条 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第4表 第2条 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
第8表 第2条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A.重视对司法证据的应用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带有野蛮的习惯法传统
知识点二中古西欧文化
3.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4.《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讲述了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这一故事(  )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B.彰显了理性主义的影响
C.折射出人文主义的思想
D.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
知识点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5.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
C.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
D.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
6.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B.②④
C.①③D.①③④
7.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
A.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B.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没有本土的文字和宗教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柏拉图认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不可分割。个人应控制欲望,追求高尚精神,这样才能产生正义和善的行为,这是个人正义;城邦正义则需要各阶层“节制欲望”,实现“各司其职”。据此可知,柏拉图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了健全城邦民主的意义
B.注重道德素养和社会和谐
C.体现了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D.谴责道德沦丧的社会时弊
2.下表中,对人物或作品的评价正确的是(  )
选项 人物/作品 评价
A 柏拉图 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思想由其学生记录流传。
B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C 《伯罗奔尼 撒战争史》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是西方史学经典之作。
D 《伊戈尔 远征记》 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莫斯科公国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3.“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他才算自由人……教师害怕学生,迎合学生,学生反而漠视教师和保育员……买来的男女奴隶与出钱买他们的主人同样自由。”柏拉图虚构的这样一幅社会图景,是想告诉人们(  )
A.直接民主制易导致社会混乱
B.民主和自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雅典民主制度得到普遍拥护
D.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尊崇法律
4.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习惯用宗教性质的“地图·世界”来作为装饰用的地图。但到了1300年以后,装饰用的地图变成了波托兰海图(一种逼真的、详细的航海图)。豪华的波托兰海图成为王侯贵族们展示自己财富的象征。波托兰海图的中心方位总是指南针磁针所指的北方,与以“东方”为中心的“地图·世界”完全不同。这一变化(  )
A.展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B.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
C.反映了欧洲人世界观的转变
D.根源于海上新航路的开辟
5.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基督教会支持。6~7世纪的西欧,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是在修道院。这样,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这些反映了(  )
A.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一片黑暗
B.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平起平坐
D.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的一切权力
6.下图为《民法大全》所载的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述。其意在强调(  )
·无论于法律的权威性要求,还是于现实的功利性需要,都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
·即便裁判官的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对法律效力的影响,因为以道德和人的平等权利为准则,可以用释放奴隶为自由人的变通方式扫除这一障碍
·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的自然权利是平等的
C.法律具有至高权威性
D.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
7.《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
A.维护人民利益B.追求公平与正义
C.保护私有财产D.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落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学考达标练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①错误;《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②正确;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对话体,③错误;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历,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可知,《十二铜表法》带有野蛮的习惯法传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对司法证据的应用,排除A项;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D项正确;基督教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基督教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那狐用聪明才智,灵活应对强权、霸道和弱小等各种势力,折射出中世纪后期,市民阶层的成长及对人的智力的推崇,会有一定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出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诉求,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幻灭反叛”情绪与列那狐的故事体现的精神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说明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B项正确;拜占庭文化没有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所以①正确;根据材料“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③正确。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所以②表述错误,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闭关自守和开放创新政策的影响,所以④表述错误,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曾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字母;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信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由此可知,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项正确;东正教与希腊文化无关,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选考高分练
1.答案:B
解析:柏拉图强调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不可分割,主张每个人都控制欲望、追求高尚精神,城邦的各阶层“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正义,反映出柏拉图注重道德素养和社会和谐,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健全城邦民主的意义,排除A项;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与“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不可分割”等不符,排除C项;谴责道德沦丧的社会时弊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思想由其学生记录流传,排除A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经典之作,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排除C项;《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时期文学、同时也是整个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公民之间实现了权利的机会均等,因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难以构成一种相对权威,这种权威或者是道德或者是法律,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失序,柏拉图将直接民主下的社会失序极端化,是为了告诉人们直接民主容易导致社会混乱,A正确;柏拉图构建的社会图景是一种警示而非预期,排除B;C错在“普遍”,排除;父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维系,而非法律,排除D。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习惯用宗教性质的‘地图·世界’来作为装饰用的地图。但到了1300年以后,装饰用的地图变成了波托兰海图”可知,欧洲人的兴趣从宗教世界转变为现实世界,反映了欧洲人世界观的转变,C项正确;在中世纪的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尚未产生,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当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依据材料自496年法兰克国王寻求教会支持,到6~7世纪时基督教会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者,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故B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表述错误,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都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即便裁判官的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对法律效力的影响”“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等信息可知,乌尔比安是在强调所有的人都应该承认法律的效力,即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性,C项正确;古罗马时期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的自然权利的平等性和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排除B、D项。
7.答案:B
解析:“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诚实生活、毋害他人”说明罗马法追求正义和公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维护人民的利益,排除A;保护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中的罗马法强调的是诚信的原则,不是质疑道德的约束力,排除D。
8.答案:(1)原因: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原因: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4)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可得出,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是: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法律等方面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有: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等方面分析回答。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古代印度文化
1.读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社会结构表。由此可以推知,印度(  )
社会结构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成分及 职责 宗教 祭祀 统治和 保卫国家 普通 劳动者 服务于 前三种 不可 接触者
A.佛教对种姓制度推波助澜
B.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在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求法僧法显和玄奘游历印度后所写,分别成书于416年和646年。下表是四大种姓在《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对比。据此可知(  )
《梨俱吠陀》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婆罗门 祭司 净行(祭司)
刹帝利 武士 王种
吠舍 农民 商贾
首陀罗 奴隶 农人
贱民 —— 恶人
A.社会经济变动影响种姓的划分
B.《梨俱吠陀》的记载更加准确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
D.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
3.柬埔寨吴哥窟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兴建于吴哥王朝时期。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这反映了(  )
A.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
B.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
C.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
D.东南亚文化受到印度文化影响
知识点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4.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
5.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知识点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7.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有学者认为,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这些变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②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 ③英国征服印度 ④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
2.当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否则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D.精神价值
3.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4.《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
①主张实施变革 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 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中古时期的世界
B.西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C.整体世界的发展
D.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6.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高丽史》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B 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 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
C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D 印加人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7.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唐风时代”。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唐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自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
材料二 日本在7~8世纪利用汉字创造了本国的字母假名。
部分假名和汉字的对照表
材料三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时期为什么称为“唐风时代”?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抱有什么态度和方法?
(3)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当时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考达标练
1.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已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且不同阶层之间界限明显,因而可知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佛教的出现冲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排除A项;等级制度的严格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印度是否在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梨俱吠陀》中,首陀罗是奴隶,而在之后成书的《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没有奴隶阶层,并且多出了高于农人的商贾阶层,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印度种姓的划分,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梨俱吠陀》的记载比《佛国记》《大唐西域记》更加准确,排除B项;《梨俱吠陀》《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都有四大种姓的记载,无法体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吴哥窟中的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不能说明柬埔寨石窟艺术源于印度文明,也不能说明柬埔寨艺术都与佛教有关,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吴哥王朝以印度教为国教,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调露二年”“仪凤四年皆土”等信息以及“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可以看出当时唐与新罗有着较为频繁的联系,B项正确;“没有”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罗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成型,排除A项;“大东亚文化圈”的说法不对,排除C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B项正确;阿兹特克人改造了岛屿,因此岛屿本身不构成“浮动园地”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人口增加才能推动“浮动园地”建造,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千年前(公元前3300年)在印度河附近就诞生了文明,它的鼎盛时期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间,被称为哈拉帕文明;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于12到16世纪;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排序为①②③④,故A项正确;其余选项顺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拉贾戈帕拉查理关于了解印度生活方式的论述可知,他强调的是这两本书的史学价值,对印度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故选C;A、B、D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
3.答案:C
解析:韩国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具有东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和粟特人特征的胡俑,而这些人的东来主要是依赖丝绸之路,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已经影响到了朝鲜半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东亚风俗的变化,排除A项;7~9世纪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陆上交通,排除B项;出现具有东罗马人特征的胡俑不代表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中效仿宋朝制度说法错误,因为日本效仿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排除②;综上所述,C项正确;排除A、B、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5~15世纪,英格兰、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笈多、日本、摩加迪沙、玛雅、阿兹特克……”可知,材料呈现了中古时期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宗教与社会的典型特征,这说明最适合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D项正确;“中古时期的世界”主题过于笼统,未针对图片信息的内容,排除A项;西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是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历史主题之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才逐渐明朗,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可知,这一制度职业世袭、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严重固化了社会阶层,B项正确;朝鲜是高丽大将李成桂所建,所以《高丽史》不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而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排除A项;日本学习借鉴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不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印加人没有文字,不代表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玛雅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字,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和美洲地区,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在统治方式方面具有相似性,说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C项正确;多样性强调差异,材料中所列的帝国具有相似性,排除A项;古代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B项错在“普遍”,排除;三大文明之间是孤立发展,不存在制度渊源,排除D项。
8.答案:(1)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
(2)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即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吸收来的唐朝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
(3)特点: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把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的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经过大化改新,完备了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
解析:(1)根据“日本文人以读唐诗作唐诗为荣,书法和绘画也多取自唐代。国学中讲授的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概括得出: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如唐诗、书法、绘画、儒家学说等。(2)态度和方法:根据“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和材料二信息可知,日本不是简单地复制唐朝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结合自己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3)特点:综合材料可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积极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民族。作用:可结合大化改新的意义分析,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实现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