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21:55:47

文档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  )
A.苏美尔人B.赫梯人
C.波斯人D.雅利安人
2.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3.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D.蒙元的南征
4.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
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
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
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
知识点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5.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
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6.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7.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来一种混合着东西方丰富而精美元素的古代印度佛教艺术。如图所示,犍陀罗佛教造像有着完美的身材比例,卷曲的头发,面部表情平静优雅,身上披着厚重的褶皱法衣。与这种艺术形成有关的事件是(  )
①亚历山大东征 ②贵霜帝国的建立 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③④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2.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D.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3.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4.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一争论的实质是(  )
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5.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
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
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6.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且十分精确的太阳历,为古罗马指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述材料实质上说明(  )
A.阿拉伯文化的落后
B.地域文化的交流
C.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D.人类文明多样化
7.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
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
(1)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考达标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迁移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度被征服居民的社会不平等,排除B项;据“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希腊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印欧人迁徙对迁入地区文明的影响,未体现农耕文明遭受破坏,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主要和传统商路的改变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与环境因素有关,排除A、B、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最早驯化了马,并使用马拉战车,提升了其战斗力,因此能够进行大迁徙,D项正确;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在西亚等地区,排除A项;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不是印欧人的特点,排除B项;铁器最早是西亚发明的,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壁画“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可知,这一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根据壁画“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可知,这一时期汉人受北方游牧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两幅壁画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项正确;魏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没有南移,排除A项;从这两幅壁画无法看出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壁画信息无法体现社会分工扩大,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东征,最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犍陀罗佛教造像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和亚历山大东征有关,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①②正确,A项正确;犍陀罗佛教造像风格,与蒙古西征、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无关,排除③④,排除B、C、D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可以看出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传播,B项正确;“最早发明”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迁徙带来的文明传播,未涉及扩张,排除C项;“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表述错误,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C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A项;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这一争论实质是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北方新移民”,这部分人不一定是草原文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古埃及人的太阳历为古罗马儒略历提供了重要参考,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帝国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实质上说明古代地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的落后,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化时代才逐步到来,排除C项;人类文明多样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完成标志罗马帝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
8.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作答“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亦可);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
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2)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3)共同特征:都出现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迁徙民族建立众多政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都接受被征服者的先进文明。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得出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根据材料一“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统治者的民族政策的影响;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和自然灾害的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二“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根据材料二“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可知,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而且日耳曼人的迁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3)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综合所学内容和材料内容可知,都出现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迁徙民族建立众多政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都接受被征服者的先进文明。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2.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有学者认为,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杂交文化结构一直保持至今。因此,当代拉美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种族和文化的混杂性。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伦巴舞和巴西烤肉
B.爵士乐和芭蕾舞
C.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和摇滚乐
D.马卡龙和探戈
知识点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4.1822年,英国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优质羊毛6.8万千克,1830年达到136万千克以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毛纺业最大的供应商。此现象直接导致(  )
A.澳大利亚发生了工业革命
B.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
C.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D.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
5.每逢国际重大比赛有新西兰队参加时,人们都会欣赏到新西兰运动员“毛利战舞”的仪式表演。“毛利战舞”原本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战斗前鼓舞士气的仪式,经过与几代移民带来的西方文化的融合,经过改造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新西兰风格的舞蹈。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本土文化在和外来文化交融中发展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移民的文化全部会带有侵略性
知识点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6.19世纪中叶后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华工出国的直接原因是(  )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不足 ③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④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7.海外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唐人街”曾居住着很多华工,这些华工(  )
①最初因列强招募出国成为苦力 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④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在南美,天主教会直接控制着殖民地的宗教事务,教会的建立和教士的移居都必须得到国王的同意。在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事务基本不受干涉,由教徒们自由组织教会,形成了宗教上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局面(  )
A.源于宗主国国情的差异
B.加剧了南北美洲的宗教对立
C.促使北美宗教信仰淡化
D.推动了南美民族国家的形成
2.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并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殖民者的防疫措施(  )
A.增强了殖民地民众的民族和独立意识
B.改变了殖民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
D.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
3.下表是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据此推知(  )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有大量外国劳工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5.下表为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欧洲移民状况统计。对该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目的地 移民人数/万人
美国 3420
亚洲俄属地区 1200
阿根廷 640
加拿大 520
①独立战争胜利促进了欧洲向美国移民 ②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③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不断向外传播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移民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1842年《南京条约》 “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1860年《北京条约》 “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2年《续订招工章程条约》 “华工出洋打工年限为五年;华工出国要与雇主订立契约,契约期满回国的船资由雇主支付”
1893年清政府规定 “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
A.近代中国放弃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
B.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促成华工出国
C.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不顾华工的基本权益
D.晚清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出一定的近代化特征
7.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
A.奴隶贸易的延续性
B.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D.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新加坡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但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整理自朱婷婷等《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为例,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考达标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地是美洲国家,人口结构中黑奴的比重大,这是三角贸易引入了大量黑奴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植园经济的内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美洲社会是否出现大变革,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印度、中国等地的劳动力远涉重洋来到美洲,这使得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的移出地发生了变化,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西方殖民扩张方式的转变,B项正确;世界人口移出地的变化是因为西方殖民方式的转变,不是因为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排除A项;根据世界人口迁移发生的变化无法说明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代拉美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种族和文化的混杂性。”可知,拉美的文化是混杂的,其中伦巴舞是吸收了16世纪非洲黑人舞蹈以及西班牙的舞蹈逐渐完善的;巴西烤肉来源于巴西南部高乔人,高乔人是当年西班牙、意大利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A项正确;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排除C项;探戈起源于欧洲中西部的一种民间舞蹈探戈诺舞,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向英国大量出口羊毛,而养羊需要大量土地,这导致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D项正确;澳大利亚主要是农业殖民地,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A项;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与羊毛大量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新西兰土著居民传统文化吸收了外来的西方文化后,形成了具有现代风格的舞蹈,这说明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形成新文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排除A项;是新移民催生了新文明,而非新文明会形成新移民,排除C项;外来移民的文化不一定都带有侵略性,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促使了华工出国,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形成不是直接原因;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引发的是黑奴贸易,排除含有①②的A、B、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唐人街”曾居住着很多华工,这些华工最初因列强招募出国成为苦力,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保留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但并不会因此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错误,排除A、B、D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国家多是西班牙殖民地独立而来,北美是英属殖民地独立而来,因此二者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有着显著不同,A项正确;材料与南北美洲宗教对立无关,排除B项;美洲宗教信仰并未淡化,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殖民政府把亚洲人和非洲人的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将亚洲人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做法防疫,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防疫措施对殖民地民众民族意识的影响,排除A项;仅此防疫措施不能说明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排除B项;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与“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不符,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可知,美洲人口比例减小,是西方国家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政策及传染病造成的;非洲人口比例减小,是西方列强进行奴隶贸易造成的,都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有关,C项正确;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不是美洲人口比例减小的原因,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与表格数据变化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为突出的国家,因此发展速度最快,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A项正确;当时德国是移民输入国,而不是输出国,排除B项;19世纪末,德国没有因为大规模战争而损失大量的人口,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长足发展,而且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就已经形成了代议制,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欧洲移民主要迁往美国,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在18世纪后期,并不是欧洲移民的原因,①错误;交通方式的进步,便利了全球的联系,促进了欧洲向外移民,②正确;欧洲大量移民促进了欧洲文明的传播,③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欧洲移民的根本动力,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等信息可以得出,清政府被迫改变传统的宗藩体制下“夷”“夏”等称谓并形成近代使领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战败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无法得出“主动融入世界”,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信息可知,列强并不一定完全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促成”华工出国,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华工出国要与雇主订立契约,契约期满回国的船资由雇主支付”“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并非“完全不顾华工的基本权益”,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很多华人到了美国的旧金山,还出现了唐人街、会馆,反映了人口的跨地域流动,C项正确;华人去美国,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这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世界经济联系越加紧密,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垄断贸易,排除D项。
8.答案:(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
影响: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2)贡献: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
原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
(3)“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任答2点)
“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任答2点)
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一“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可知,印欧人的迁移;根据材料一“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根据材料一“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可知,蒙古西征。影响:根据材料一“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并结合古代文明交流相关知识可知,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根据材料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可知,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2)贡献:结合所学移民的文化传播作用可知,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原因:结合近代史可知,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结合所学可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3)“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可知,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任答2点)“儒家文化的精华”:结合所学可知,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任答2点)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考达标练 
知识点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2.1965年,美国颁布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  )
A.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
C.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
D.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3.如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知识点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4.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关于难民说法正确的是(  )
A.难民在收留国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此时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非洲
C.确定世界难民日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D.目前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为阿富汗
5.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近500万乌克兰难民逃往国外,中国外交部指出:“当我们对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我们就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据此,下面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主要途径
B.国际社会应当扩大对难民的人道援助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时代要求
D.美国是造成人道灾难的罪魁祸首之一
知识点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6.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7.下面是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日益被改变
C.移民促使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D.移民解决了美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选考高分练 
1.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2.贝蒂妙厨(BettyCrocker)是美国著名的烘焙品牌,1936年发布的第一个企业标志贝蒂像是一位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但到1964年贝蒂的形象已经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肤色变黑,面部特征是美国多个族裔的混合。从贝蒂形象的变化可以判断(  )
A.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持接受态度
B.美国社会已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C.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
D.企业根据社会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  )
A.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掀起了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4.据国际移民组织(TOM)的最新数据,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300万人从乌克兰逃往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邻国,接收了大量乌克兰难民的波兰面临“无力承受”的局面,欧洲正在经历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难民潮,这表明(  )
A.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冲突必然导致全球性难民问题
C.反经济全球化十分盛行
D.难民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5.近期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战争导致很多难民涌入欧洲。欧盟对难民的安排实行的是强制摊派给成员国,这种做法遭到以奥地利为代表的一些成员国的抵制。这表明(  )
A.欧盟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应由当事国解决
C.区域合作与民族主义冲突
D.一些国家戴着“伪民主,假人道”的面具
6.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中,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矛盾增多
D.受到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7.下表为1971~1977年间美国和日本在新加坡制造业方面的投资额(部分)(单位:亿新元)。据下表可推知,美、日的做法(  )
1971年 1973年 1975年 1977年
美国 5.01 9.92 11.18 13.66
日本 1.08 2.37 4.54 6.33
外国投资总额 15.75 26.59 33.8 41.45
A.对新加坡的工业化有双重影响
B.助推自身经济摆脱了“滞胀”困扰
C.顺应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D.力图排挤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势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8.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罗马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共有20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狂达尔人、伦巴德人等等。“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公元4世纪以前,日耳曼人即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罗马境内渗透。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征,则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掀起了移民狂潮,并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日耳曼人大迁徙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到19世纪70年代,仅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就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出现这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考达标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可知,欧洲的移民正在对欧洲发生永久性改变,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欧洲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移民文化影响了欧洲文化,但其并未占据主导,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移民对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而是对欧洲文明的改变,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新移民法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种做法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获得资本和技术支持,有利于保持优势,C项正确;移民有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排除A项;“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不符合材料“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移民法有利于高科技保持优势,并没有强调新移民法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示可知,1900~1910年这一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时期,此时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1930~194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二战后,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排除A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二战后,冷战的时间是1947~1991年,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可以看出难民问题越发得严重,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难民在收留国是否有国民权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难民产生的区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阿富汗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就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造成人道灾难的罪魁祸首之一,D项正确;停止战争是途径之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引发人道主义灾难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和美国前总统认可西班牙语等,反映出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美国自建国以来,官方语言一直是美式英语,排除A项;移民涌入激化了种族矛盾与克林顿希望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改革选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白人占主导的地位被改变,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排除C项;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很突出,排除D项。
选考高分练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可以看出难民在美国遇到了文化障碍,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新的语言,体现了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C项正确;“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文化的交融与认同,并未涉及美国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西斯主义实行的恐怖独裁统治,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贝蒂像从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说明根据社会的变化企业不断调整经营策略,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所持的态度,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可得出,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移民的规模与速度加快,因此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移民增加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各国瓜分世界的狂潮与对外殖民扩张有关,与移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欧洲仍然是中心,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地区局部冲突引发了难民潮,使得冲突地区的周边国家受到冲击,这说明难民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全球性的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反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题中反映的是难民的安置方案引起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反对,这些国家担心由于难民的涌入会影响自身经济发展及社会管理,体现了民族主义的一面,C项正确;内部存在意见分歧不能说明欧盟发展遭遇严重挫折,排除A项;问题是由当事国引起的,他们是这一现象的制造者,自身是解决不了的,排除B项;一些成员国考虑的是国内的发展,和他们的民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不断增多,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社会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美日两国在新加坡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额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加重了新加坡对美日的依赖,另一方面则促进了新加坡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双重性,A项正确;对外投资并不能摆脱“滞胀”困扰,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和日本针对的是英国,排除D项。
8.答案:(1)影响: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
(2)成就: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3)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征,则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掀起了移民狂潮,并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日耳曼人大迁徙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使中古西欧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2)成就:根据材料二“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欧洲‘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根据材料二“……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到19世纪70年代,仅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就有十几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等方面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3)特点:根据材料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得出,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材料三“……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可得出,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根据材料三“……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可得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还有: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等。主要动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