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22: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二、拓展资源
《从军行》(杨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春望》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3课时
四、教学过程
出示单元核心任务:
清明节快到了,五年级要举行“重温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为了学习英雄,宣传英雄,这节课起,我们将走进第四单元的学习,重温那一个个饱含情与义的英雄故事,通过言行及神态描写,去细细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含义。
第一课时
从古至今,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都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学习一组古诗,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藏在诗句中的家国情怀,去体会那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感受诗人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忧思……学完后,我们会举行爱国诗词朗诵比赛,评选出朗诵小达人。
任务一:引入诗句,明晰题材。
1.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题材很多,有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哲理诗等。请猜猜下面这些诗是什么题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些诗,有的描写了恶劣的边塞环境,有的展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的刻画了英勇的戍边战士,这样的诗就是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
3.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任务二: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朗读《从军行》,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说说古诗大意。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指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破:打败。
不还:不返回家乡。
全诗大意: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3.在理解重点词语和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学生汇报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任务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朗读前两句,想象描绘的画面。
(1)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补充资料1:
玉门关历来都是军事重地,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诗人多借“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等的感悟。
补充资料2:
岑参的“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表现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和景色的荒凉。
胡曾的“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表达了戍边战士渴望早日平安回归故乡的心愿。
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愿望。
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悲凉境遇与保家卫国的情怀。
(2)透过“暗”“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暗”字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也写出了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暗淡的心情。“孤”字写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透过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2.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黄沙百战穿金甲”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透过“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保卫国家的意志和豪情。
(3)当他们想到两鬓斑白的双亲、呼唤父亲的儿女、留守家园的妻子,他们不想回家吗?为什么“终不还”?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即使环境再恶劣,他们依然不会动摇他们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4)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
3.思考:诗人一开始写边塞风光,仅仅是为了写景吗?这对表现戍边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气氛,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4.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任务四:拓展阅读《从军行》(杨炯),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作者简介。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豪放。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自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结合注释和译文,思考:哪些句子叙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哪些句子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诗人没有从正面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景物进行烘托。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诗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4.尝试背诵。
课堂总结:
《从军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决心打败进攻之敌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人王昌龄作的组诗《从军行》共有七首,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课下可以搜集他的其他诗作,还可以整理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背诵下来,准备参加爱国诗词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在许多文人的眼中是凄凉的,萧条的,悲苦的,伤感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面对秋夜,迎着凉风,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走进南宋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走进陆游的内心,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检查预习,指生读生字。
仞 岳 摩 遗
2.读题目,了解题意。
秋夜:秋天的夜晚。
将晓:天快要亮。
篱门:竹篱的门。
迎凉有感:面对凉风,有所感慨。
——“秋夜将晓”点明写这首诗的时间,“出篱门”点明写这首诗的地点,“迎凉”点明写这首诗时的环境,“有感”点出了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根据题目的意思,正确的停顿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自由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4.根据注释和资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
6.在理解重点词语和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学生汇报读,读出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任务二:细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朗读前两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三万里”和“五千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入”和“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壮丽的河山,如今都被金人占去,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悲痛叹息?表达了诗人的悲国之情。
2.朗读后两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补充背景资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于1192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陆游一生都主张抗击金兵,却屡遭贬斥,后回到了故乡山阴。诗人作此诗时,人在山阴,心却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而当时的南宋君臣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又”说明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年年失望,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思考】诗中的“泪”是谁的泪?诗人内心什么感受?
——遗民之泪。
——诗人此时已经被罢官回到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3.拓展阅读,加深理解,体会情感。
(1)陆游天天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而当时的南宋君臣却醉生梦死,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正如宋朝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的那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朝廷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陆游认识到“遗民”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陆游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创作了两首诗,记下了自己的悲凉处境和赤胆忠心。来看其中的一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六十多年来,遗民“南望”的每一天,也是陆游苦苦“北望”的每一日。诗人写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面对南宋的君昏臣庸,他为国家的沦丧而悲愤,在临终前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示儿》,一齐来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再次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他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5.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堂总结:
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透过这一字一句,永远印在了我们心头。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呢?继续搜集爱国的诗词,理解并背诵,准备参加朗诵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人历来都把国家的兴亡与自身的荣辱结合在一起。这节课,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杜甫,走进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了解古诗大意。
1.检查预习,指生读生字。
蓟 涕 襄 裳
2.读题目,了解题意。
闻:听到。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的南北两岸。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洛阳等地。
3.自由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4.学习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衣裳 上身的服装叫“衣”,下身的服装叫“裳” 表示衣服
妻子 “子”读三声,指妻子和孩子 “子”读轻声,指妻子一人
青春 春天 指青年时期
河南河北 黄河两岸 指两个省份
5.根据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初:刚刚。
涕泪:这里专指眼泪。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喝酒。
作伴:陪伴。
还乡:返回故乡。
巴峡: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全诗大意: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6.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汇报读,读出节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任务二: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补充资料:
本诗创作于公元763年,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当他忽然听到河南、河北一带相继收复的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了这首诗。
1.再读古诗,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
——喜欲狂。
2.从哪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呢?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的词语,细细品味。
补充资料: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
杜甫也被迫离开洛阳,夜宿晓行,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如他在《春望》中所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师生合作朗读。
②结合注释,理解作者的情感。
——诗人目睹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萧条零落,又心念远方亲人境况,不免感慨万千。
小结:正是因为诗人目睹国家沦陷,城池残破,人民颠沛流离,所以当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诗人喜闻蓟北收复的时候才“喜欲狂”。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点出了写作的缘由。
——“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
【思考】“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怎样的泪呢?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之前他们为何而愁呢?
——生离死别、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生活。
(2)从“漫卷”中体会到了什么?
——书是诗人最珍爱的物品,如今却毫不在意地卷起,“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诗人想象的返乡路上的情景。
——“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地,“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
——“即从”“便下”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
两“阳”的重复,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诗人和家人这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的表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之后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4.根据板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任务三:回归任务,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争当朗诵小达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古代爱国诗人们,他们心怀家国,创作出一篇篇不朽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你准备了哪些爱国诗词?接下来我们举行朗诵会,结合评价标准,获得八颗星以上的授予“朗诵小达人”称号。
评价要素 评价星级
突出爱国主题 ☆☆☆
配合内容,声调或低沉、缓慢或轻快、迅疾或沉痛或高昂,内容熟练,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感情饱满真挚,动作表情自然大方 ☆☆☆
课堂总结:
王昌龄笔下的保家卫国之志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誓言,陆游的忧国忧民之心是秋夜将晓出篱门时的无尽悲叹,杜甫的爱国爱民之情是闻官军收复失地时的欣喜若狂。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均“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这种强烈的家国责任感绵延千年,根植在每一代中国人的骨子里。让我们从小胸怀一颗爱国心,誓做祖国栋梁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