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所见
——那个骑着黄牛的牧童
习作公告栏
看图猜古诗
所见
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24岁中进士,做官近十年,然后退居在江宁的小仓山随园,并终老在那里,因此,又号“随园老人”,他的诗作忠实地实践了他自己的主张,直抒性情,质朴自然,别具一种清新灵巧的风格,是“性灵派”的代表。我们今天要学的《所见》也是这样的一首小诗。主要作品有:《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习作公告栏
所见
清·袁枚
经典诵读台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mù tónɡ qí huánɡ niú
ɡē shēnɡ zhèn lín yuè
yì yù bǔ mínɡ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suǒ jiàn
读书要求:
同桌合作学习,圈出诗中不认识的生字。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所见
清·袁枚
suǒ jiàn
mù tónɡ qí huánɡ niú
ɡē shēnɡ zhèn lín yuè
yì yù bǔ mínɡ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所见
清·袁枚
suǒ jiàn
mù tónɡ qí huánɡ niú
ɡē shēnɡ zhèn lín yuè
yì yù bǔ mínɡ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读书要求:
用“/”画出停顿节奏。
声情并茂地再读一读。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林。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
请结合注释,猜猜诗句的意思。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蝉又名“知了”。能发出嘹亮的鸣叫声,特别是到了夏天中午。在蝉的身体两侧有一个大的环型发声器官,身体的腹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蝉
古诗新译栈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马上停止唱歌,跳下牛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清朝袁枚的诗作。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满怀欢乐,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意欲”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写出了牧童的心理变化。“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最后一个“立”写出了牧童立刻跳下牛背,立在地上,足见他的灵活和机警;“闭口”也写出了牧童的蹑足蹑手、小心的神态。
“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最后有没有捕到蝉呢?诗人留给读者去想象了。诗中,诗人没有写牧童捕蝉的过程,而是写了看到蝉后的情绪变化。
短短二十个字,不仅描绘出一幅牧牛图,同时把牧童的心理和动作都描写得非常生动。反映了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读书如临其境,并且全诗没有奇辞险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完全运用叙述的方式,白描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小牧童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了生活情趣,更有意思的是,诗的最后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到底牧童有没有逮住蝉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
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漫读好时光
那个骑着黄牛的牧童
诗人中的“吃货”真不少。
有发明东坡肉的苏轼,有画鸡换鸡的唐寅,还有《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这位清代大才子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那首很少有人提起的《苔》,会在两百多年后风靡大街小巷,被众人传唱。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之所以被刷屏,是因为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一起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了这首作品。全诗浅白如话,却意味深远:我虽然微小但不渺小,我勇敢地做自己,努力把春光献给世界,即使阳光照不到,我也要像牡丹一样开放。
现在来看《所见》这首诗,同样平易亲切,娓娓道来,如面对面说话。如果诗人内心对儿童缺少真诚的敬畏和喜爱,又怎能写出这样明澈如晨露的小诗?
漫读好时光
你看,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边让自己的身体随着黄牛的行走有节奏地起伏,一边扯着嗓子唱着那首百唱不厌的牧歌。他的声音清脆极了,把林荫道两旁的树木都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了下来。再看牧童,只见他挺直脊背,闭紧嘴巴,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也扯开嗓门在拼命地叫着,仿佛要和牧童一比高下。牧童勒紧牛绳,让黄牛停下。不用说你也知道,他被蝉的叫声吸引住了。
诗人先写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自在得意!诗人接着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可爱!
诗至此,戛然而止。至于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由读者想象去吧!
如此,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呼之欲出。
创意写作坊
鸡
清 袁枚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与鸡知。
亲子共读 师生共读
创意写作坊
古诗创作特别强调动静结合,请用“ ”画出诗中的动态描写,再用“~~~~”画出诗中的静态描写,最后说一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