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画家凡·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画家凡·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3-13 23: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画家凡·高》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7课的学习内容。凡·高曲折短暂的一生,数量惊人的艺术作品,以及悲剧性的结局都让他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对于孩子们来说,作品中鲜活和华丽的颜色太让人震惊了,激起学生了解的欲望。所以,本课从了解画家开始,感受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受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变化。通过欣赏梵高的四幅代表作品,让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刻苦、顽强、执着、积极探索、充满激情……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画家的内心世界。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储备了一定量的美术知识,欣赏的作品从单幅的中外优秀作品逐步过渡到了对画家的专题性欣赏,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油画,但面对凡·高如此众多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华丽、灿烂的色彩、粗犷豪放的笔触、强烈的激情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之感。在领悟、理解、文化艺术积累上还不足以对这样的艺术大师进行深入的解读,教师如何将孩子的感性认识深入引导到理性认识,如何将资料上明摆着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认知,体会到艺术家的内涵,需要教师逐步给学生搭建阶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开展首次专题性欣赏学习。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尽量丰富,例如:讲授式,小组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悬念式导入;以视频、图片欣赏的直观感受;与背景歌曲相结合欣赏感受;图片对比式分析,沙画纸实践感受笔触,色彩,技巧以及等等。
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词汇匮乏,欣赏作品时总是以第一印象为主,例如:这张画很美,颜色漂亮等等,泛泛、没有针对性的语言使欣赏停留在表面。建议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欣赏,例如:欣赏《吃马铃薯的人》时,可观察人物的服装、面部表情、手部、室内环境、灯光、食物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画家对他们的同情等。而且,随着欣赏的深入会有许多专业性强的词汇学生听不懂。如:笔触、印象派、色调等等。这些词汇对于我们美术教师来说不觉得特殊,但是孩子不同。建议在教学中通过图片欣赏,小资料解读,练笔等手段解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描述、分析的过程中,利用课前调查、对比观察、小组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欣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愉快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并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通过欣赏活动,认识画家的绘画风格,用语言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2.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选择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
师:(播放foucsky中凡高的部分作品,学生欣赏)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给我们的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是谁的作品呢?关于梵高,你了解多少呢?正如同学们所说,梵高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出了你知道的,大家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情预设:1、凡高为什么会生病?
2、凡高是如何创作作品的?他生前为什么没有人买他的画。
3、凡高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梵高是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前所未有。在梵高短暂而起伏的37年人生,尤其是他生命最后的十年。他竟然为我们留下了900多幅油画,1100多幅素描,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有是一个多么灿烂的艺术宝藏!可是,一个如此充满艺术向往和激情的人,却在孤独中苦苦挣扎,经常饥寒交迫,重病缠身,只有37岁,他就撇下他挚爱的艺术,离开了人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应该如何欣赏梵高?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梵高的四幅作品走进梵高,仔细的去感受他,深入的了解这位著名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传奇人生。
设计意图: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以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新课程的学习。
二、题材研究——《吃马铃薯的人》
师:同学们,你平时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的题材是美丽的风景,因为我喜欢欣赏美景。
师:我们喜欢画这些,都和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关,那么梵高早期的生活环境时怎样的?他常画什么题材?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梵高早期的代表作品《吃马铃薯的人》。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幅画,你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奢靡的富人还是穷苦的农民?在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作品:脸部的表情、神态、脸、手部的肌肤粗糙,手指关节的粗大,昏暗的灯光,破旧的家具,简单的晚餐等看出画家描绘的是贫苦的农民。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看过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感受么?我们再来看,梵高在这张画中采用了什么色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情感?
生:画面颜色很暗淡,感觉他们生活很艰难,让人看过后不由得很同情他们。
师:大家说出了梵高的心声!梵高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希望通过他的画笔,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劳动人民,同情劳动人民。可是,无情的现实却打碎了这位画家善良的梦想,由于梵高经常画一些社会最低层的人,立即引起了艺术界的相交指责,因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线条整齐、画面细腻逼真、表现贵族的生活的作品。所以,他的画不被承认,更没人去买他的画,甚至有人还讥笑他。说到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你是此时的梵高,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本心和对艺术的追求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继续探索下去呢?
生:学生讨论回答,坚持自我,不能被挫折打败。
师:没错,看来同学们跟梵高的想法一样,他从小就不喜欢大众的方格,自然不会随波逐流。
设计意图:《吃马铃薯的人》便是梵高早期的杰作,也是他生平第一幅重要的代表作。同时,本画也是教材中唯一的一幅早期作品,色彩暗淡。教师让学生们从创作的题材出发,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画家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友谊,同时也了解凡高画风转变的一个关键点,直观地感受到画家画风的变化。
三、色彩研究 ——《十五朵向日葵》
师:但是他的这个选择,也让他失掉了工作和经济来源,在各种压力下,梵高患上了精神病。为了排遣苦闷,梵高来到了法国小镇阿尔。(播放flash,欣赏梵高在阿尔小镇的作品)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凡高的画作跟早期的作品在颜色上有了哪些不同?这些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色彩开始鲜艳起来了,跟人一种明亮、快乐、阳光的感受。
师:同学们感受的真棒!梵高继续钻研绘画,和当时的印象派画家一起学习,也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画风的而影响,同时阿尔的阳光让梵高欣喜若狂,他的创作一下子进入了高峰状态,色彩变得绚丽明亮了起来,在这里他画了近200幅阿尔的风景,尤其钟爱上了一种植物,是什么呢?
生:向日葵。
师:接下来,我们来一同欣赏一下第二幅作品《十五朵向日葵》,其实说向日葵并不是梵高的某一个画作,而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其中这幅《十五朵向日葵》的画最为有名,直到现在,这幅画还是整个西方艺术界中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欢迎的静物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
梵高为甚么那么喜欢向日葵呢?梵高的向日葵与真实的向日葵哪些不同?你能找出哪些黄色?
生: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享交流结果。
师: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象征着太阳的花朵。其中整个画面的黄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很少有人敢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因为黄色是最敏感、最刺激眼球的色彩。所以很多艺术家都不太敢运用它。但你看梵高笔下的黄色,并没有使人感到不适,反而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你认为这幅作品中的向日葵正处在哪个生长的状态中?从哪里看出的?像什么?
生:我看到每一朵向日葵的花瓣都是从花蕊中穿出来的,它们微微卷曲着,整个花朵就像一个个火苗一样,就像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有个性有生命的一样。
师:这些独特的向日葵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
生:追求光明。表达了梵高想让向日葵的金黄色一直保持下去的感情。
师: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坚实而有力,他没有重现自然的娇柔,他选取即将枯萎的瞬间,也许,他就是想告诉我们,即使枯萎,也要把那种动人心弦的美坚持下去。这正是凡高那永不妥协的对艺术的追求,对太阳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
师:我们透过一幅著名的《十五朵向日葵》,体会到梵高对黄色的大胆且完美的运用,其实最早的时候,梵高并没有想用向日葵来表达内心什么狂热的情感,而是用来送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高更,也是梵高为数不多的一位好友。他们俩就像很多同一时代都会出现的搭档一样,比如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他们就是因为一场世纪之战而创作出两幅非常经典的战争画作。又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因为仰慕李白的才华,为李白创作了超过十首的诗歌。慢慢的,两人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着巨大的差异。梵高曾经情绪激烈地期待高更的到来,也热烈地想要维护两人的关系,而高更却一直冷静对待,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高更的这一决定,使得梵高情绪变得更加激烈,他选择了自残,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掉,自从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设计意图:《向日葵》这幅画是孩子们较为熟悉的凡·高的代表作,在欣赏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孩子从色彩、笔触等,感受凡·高一生中的巅峰时期的画风。了解凡·高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在引导学生分析色调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的习惯:中黄、柠檬黄、土红等。同时,也可配合给出色标,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色彩。
四、笔触研究——《星夜》
师:刚才我们说到,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并且面对好友远离自己,又要独自一人面对精神科医生和身边各种精神病患者,他再次跌进了人生的谷底。但恰恰是这时候,却创作出最让人惊叹的作品,《星夜》。同学们看一下,凡高眼中的星夜与我们平时看到地星夜有什么不同?与我们平时画的星夜又有什么不同?
生:凡高的星夜好像在动,像暴风雨要来临了。旋转的星球让人觉得很神秘。颜色的饱和度很高,感觉凡高在创作时一定很激动。
师:这是一幅纯粹的风景画,可奇怪的是,现在每当我们看到梵高的这幅画时,总会感觉到有种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有人说因为这不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画出来的画。但就仅仅因为梵高是精神病而画出这样的画面吗?那我们就从绘画技巧上分析一下这幅画吧。
3、梵高在绘画后期的用色和笔触都跟别人不一样。
首先,在用色方面,他几乎是不调色的。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饱和度很高,也就是颜色的纯度很高,非常鲜艳,基本上是颜料从颜料管里挤出来,就直接用到画面上。但这样高饱和度的颜色,是不好驾驭的。但梵高偏就喜欢用这样高饱和度的色调,而且还运用得很出色。他认为,这样鲜艳的颜色更加能够表达出感情,是有力量的,更能够带动观看者的情绪。
师:同学们感受的很到位,其实这幅画的特点在笔触方面,显得大胆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这幅《星夜》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上的色彩并不是连贯的,而是一小节一小节的色块组合而成的。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笔触非常快速大胆、非常有力量。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名词,就是“笔触”,我们来看一种旋转急促的笔触是什么感觉。平涂的太阳和旋转笔触表现的太阳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么吗?对,梵高就是善于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粗狂有力、旋转变化的笔触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一试这种不同以往的表现方法,在你的那块小纸画上一些简单的形象,让自己激动起来,疯狂起来,用跳跃、回旋、急促的线条来表现一下。(播放音乐,学生模仿凡高的笔触进行创作)
生:学生创作,分享创作心得。
“以前,我们会文静的画一朵悠闲自在的云,但现在不同了,风骤起,云开始变幻莫测了,云彩旋转起来,风起云涌……我们用急促的线条就容易表现这种情景。”
师:想要画出这样的画面,是需要经过仔细的布局和设计的,需要画家非常冷静地去作画,这样才能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夜》的动感和力量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如果是一个神经病人,应该是没办法画出这样的效果。梵高曾经说过:“当我画太阳的时候,希望人们能够感觉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旋转,散发出光热巨浪……”从《星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像他描述的那种画面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描绘散发出光热巨浪的太阳,非常吸引人。我们从绘画手法来分析这幅《星夜》,打破了梵高是因为精神病而创作出如此让人惊叹的作品的印象。
设计意图: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凡·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时,学生作品进行思考与讨论,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感受画中强烈的情感。同时渗透“笔触”这一知识,体会不同的笔触给人的不同感受。此外让学生模仿凡·高色彩,笔触的特点画一画自己乐于表现的事物,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笔触的独特魅力。
五、情感赏析——《没胡子的自画像》
师:梵高经过了一段创作高峰之后,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而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画,是一幅自画像,名字叫做《没胡子的自画像》。今天的最后一幅作品,我们来聊聊这幅画。
2、说到自画像,梵高可以说是最喜欢画自画像的画家之一。他一生画出了90多幅的自画像,每一幅都是他心情的写照,所以90多幅画连起来,基本就是梵高一生的绘画演变和成长变化的历史。所以说,我们要了解梵高,必然要了解他的自画像。有人说,梵高那么喜欢画自画像,是因为他很穷,请不起模特。事实上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通过画自画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折磨,也并不是什么自恋。他曾经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过,画自画像是一项极困难的工作,他必须与照片的自己不同,他必须更深层次。在众多的自画像中,给你说说一幅很特别的画,叫《没胡子的自画像》。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画,同学们对比一下这幅和绑着纱布的自画像有什么不同?
生:梵高把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脸看起来有一点肉感,脸色有点红润,头发也利落整洁了。看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有种想笑又装着严肃的感觉。就像你内心有点难受,但是又想微笑的感觉。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外衣,双肩看起来有点不太自然,侧向了一边,像是在掩饰着什么。
师:这幅作品是是梵高要送给母亲的礼物,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掩饰呢?
生:就是他那边被割掉的耳朵。可能你又觉得奇怪,当时割的时候那么从容,为什么现在却想要去掩饰了呢?!同学们分析的得很仔细其实是因为这幅画,是梵高要送给母亲的礼物。
我们都有这样的心思,就是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父母和家人。
师:没错,凡高在画上去掉胡子、给自己好一点的脸色、展现一丝微笑、把残缺的耳朵遮掉,微微侧身,把完整的自己呈现出来,给母亲一个好的印象。可惜的是,梵高完成这幅自画像后,却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师: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从旅馆老板那里借来一把有点锈迹的手枪,一如既往地带着画架到户外写生。但这次跟以往不同,他来到了一片麦田,放下了陪伴多年的画架,在他喜欢的金灿灿的麦田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说,那种病,将使他永远丧失理智,他害怕自己再也不能从事他所热爱的绘画事业,所以梵高不得不遗憾的离开他所热爱的世界。于是,一声枪声,一群乌鸦受了惊吓而飞向上空……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离开了。
师:今天,我们通过梵高的四幅作品感受到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与善良,从他对黄色的巧妙运用和热爱,感受到他内心的狂和热和对生活的向往,从他绘画风格的激烈和高亢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从他送给母亲的自画像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思细腻的梵高。那么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想对梵高说些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作品欣赏的升华,将几幅作品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凡高一生的情感波动,体会凡高创作的心情,感受他的狂热和对生活的向往,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灌输。同时,让学生大胆表达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凡高新的认识。
五、欣赏电影
师:梵高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和更加简短的绘画生涯,给无数的人鼓励和借鉴。有一部英剧叫《神秘博士》,剧中有一个片段,描述的是梵高穿越回到现代,在法国巴黎的奥赛美术梵高展厅里,亲眼看到了人们对他的画作的欣赏和赞美。他听到了其中有位教授在他的画作前,对着一群人说出了一番评论,那个教授是这样说的:“表现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现人间的喜悦和壮丽,在这一点没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会再有,所以对我来说,他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梵高听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泪流满面。编剧特意把荣誉还给了这位艺术家,这个场景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六:课程总结
师:梵高就是这么的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所有人,他确实做到了为世人所知,并且影响了世界。创造价值并不需要有多么宏大的理想,有多少资金,有多少资源,只要有一个狂热的心。喜欢梵高的人,无论是喜欢他的画作,还是喜欢他的狂热,都有像梵高一样的平凡又魅力的特性。因为你有什么样的特质,才喜欢什么样的人和物。
最后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也是梵高说过的,“我不是一个城市画家。我不是属于这儿的。我是一个农民画家。我要回到我的田野里去。我要寻找一个太阳,它热得把我体内的一切,除画画的欲望之外,统统烧光。”愿你像梵高一样,找寻到心中的太阳,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七:参考书目:
《凡高传》
《剑桥艺术史》
《巴黎艺术至上》
七:单元学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