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3
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2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CONTENTS
目 录
PART 01
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
交通运输
基本概况
连接联系区域之间(如城乡间)经济与社会活动(如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
2
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1
铁水运路
公路
铁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交通运输的变化
2
手提肩扛
牲畜驮运
【思考】选择最佳方式将下面货物运到目的地
货物种类 起点至终点 铁路 公路 河运 海运 航空
两箱急救药品 北京——拉萨
1吨活鱼 郊区——市区
10000吨大米 武汉——上海
10000吨钢材 鞍山——哈尔滨
50000吨石油 伊朗——日本
【归纳】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 连续性好、受自然影响较小 造价高、消耗金属多、
短途运费较高
公路 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对自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运费较高
水运 运量大、运费低 速度慢、受自然影响大、
灵活性差、连续性差
航空 速度快、受地形影响小 运量小、耗能多、
运费高、技术要求高
管道 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运量大、 占地较少、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灵活性差、铺设管道投资大
铁水运路
3
大型化
高速化
专业化
综合化
交通运输的新特点
4
①聚落
形态及
延伸方向
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运输方式及
其发展变化
对区域的影响
①聚落形态及延伸方向
聚落形态:团块状、条带状、星状、组团状、环状…
时期 运输方式的变化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古代 步行— 马车时期 交通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居民集中在城区 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 小范围块状/带状
近代 轮船— 火车时期 交通发展,居民可在较大范围选择居住地,郊区沿交通干道扩展 沿公路、 铁路分布 条带/星状
现代 汽车时期 私家车使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 多层次星状
综合立体交通时期 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城市规模密度持续增大 立体化城市圈
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石家庄
郑州
株洲
宝鸡
火车拉来的城市
铁路线交会站点形成聚落
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沿海、沿江的城市依靠港口发展
大连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
烟台港
广州港
PART 02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交通布局类型
①外部交通布局
(联系不同城市)
②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1
【知识窗】京沪铁路与京沪高铁
京沪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南北铁路干线,全长1400多千米。京沪铁路连接首都北京和全国最大城市上海,沟通环渤海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途经10多个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大体与京沪铁路平行,全长1300多千米,2011年通车年输送旅客1.6亿人次。目前列车运营时速250~350千米,京沪之间全程运行仅需4~5小时。
为进一步缓解旅客运输压力,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已规划建设京沪高铁二线。
思考: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布局的因素
自然要素: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
人文要素:
经济:决定性
社会:人口、
聚落、基础设施
技术:保障性
2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
要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山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陡坡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降低建设成本
地质 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
气候 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
都需要考虑当地暴雨强度,对水路运输影响大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内河航运
生物 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减少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
趋利避害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 因素 经济决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影响交通运输需求,进而影响交通线、站的密度、规模等
影响用于交通建设的资金及技术水平,影响交通网完善程度
布局合理能缓解运输压力,带动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
社会 因素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促进区域合作,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技术 因素 交通布局的保障性因素
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影响,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拓展】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因素(港口)
陆域条件
港口
航行条件
水域条件
停泊条件
筑港条件
城市条件
腹地条件
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
经济腹地决定港口的兴衰
城市决定港口的发展
【拓展】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形:占地广,平坦开阔、有适当的坡度(排水)
②地质:地质条件好,保证地基稳定
③气候:少云雾,少雷雨(能见度较低不适合建机场)
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
④净空条件(高度和宽度):不能有高大的建筑物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所需土地面积大、噪声污染严重,需要远离城市
②有快速交通干线与城市连接
③科技是保证
【拓展】
区域交通
运输布局
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适度超前
因地制宜
尽量少占土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1
2
3
4
5
3
合理布局外部交通的意义
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①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缩短运输时间
②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⑤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⑥
⑦
4
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5
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中各类道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而形成的路网,是在一定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
适应不断扩大的城市空间范围,具有运输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等特点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
交通拥堵
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
6
①合理规划,加大路网建设
②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交通管理
③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
④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多核心
(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压力)
⑤减少出行距离
⑥错开出行高峰
⑦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
措施
PART 03
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古代扬州:繁华都市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春秋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邗沟贯通长江与淮河
扬州水运繁忙
京杭大运河漕运
南北水运中心,安史之乱后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水陆交通发达
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
商业繁荣的世界级大都市
近代扬州:逐渐衰落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19世纪初
20世纪初
海运兴起、黄河改道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淤废
扬州交通
地位下降
海运完全取代运河漕运
津浦铁路建成通车
内河水运
枢纽地位
衰落
今日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1949年 以来
2014年 21世纪
多次整治京杭大运河
通航条件改善
“中国大运河”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保护和
旅游资源开发
推动了扬州地区的发展
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连通
“宁镇扬一体化”建设
交通变化往往影响聚落的兴衰
扬州的兴衰与该区域的交通变化紧密联系
其城市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