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38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38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3 23: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和利弊。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对比不同地区城镇化过程的特点异同。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过程的特点及利弊。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探索的出路。
【任务一】
阅读课文P47-49。思考:
1.什么是城镇化?
2.城镇化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3.城镇化的原因有哪些?
一、城镇化概念、标志和动力机制
材料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 完成下面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镇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此过程被称为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比例是如何变化的_
1.下列关于该国不同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阶段,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共同提高
B.②-③阶段,工业化水平提高,城镇化水平降低
C.③-④阶段,工业化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
D.①-④阶段,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②-③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可能是
A.第一产业 B .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三产业
A
C
1985江华民族体育馆
2020民族体育馆鸟瞰
年份 2000年 2020年
城镇 人口 4.35 16.61
乡村 人口 39.74 28.53
城镇化 水平
计算江华的城镇化
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沱江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12月15日成立江华海螺水厂责任有限公司
1984
2022
2019年出台,在沱江城兴业(办厂或开店)、置业(有房产)、连续务工六个月的子女可在沱江城就读小学、初中,享受比乡村更好的义务教育。
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城镇化
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建立
工业化
城市化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工业化
城市化
苏南模式
大城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东北模式
资源开发
国有企业建立
工业化
城市化
德宏模式
沿边开放
边贸发展
商业发展
城市化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C
D
【任务二】
阅读课文P50-53。思考:
1.城市化的时间进程可分为哪些阶段?
2.你能说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吗?说出它们各对应的城市化阶段。
3.按经济发展水平,世界可分为两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请说说其城市化各有什么特征?
二、城镇化的时空特征
下图示意安徽省1999-2030年城镇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I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A
D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1.沿时间轴发展,可将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2.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城市化又可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思考:1.有人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的倒退,你认同吗?
2.如何将两种分类统一起来?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人口减少了10.1%。英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政府和规划师着力开发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右上图)。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阅读:英国的城市化
合作探究
年份 北美 拉丁美洲 欧洲 大洋洲 亚洲 非洲 世界
1990 75 71 70 71 32 31 43
2014 82 80 82 71 48 40 54
2050 87 86 82 74 64 56 66
(1)两类国家城市化有什么不同?
(2)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则发展迅速,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有人说,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高于欧洲,其经济水平高于欧洲。说说你的看法。
下表是教材P4,世界及各洲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图是1800-2000年世界不同国家类型的城市化水平。
【拓展深化】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差异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探究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3)我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试分析其原因
左图是我国城市群分布图,右图是七普城镇化水平图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批城市群;中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低。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东西部社会经济差异,是导致城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镇化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扩展强度指数是指城市内某空间单元扩展面积占该城市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坦桑尼亚基戈马市主要以高密度低层建筑、大量贫困人口自发聚居形式扩展。下图示意2000—2014年基戈马市建成区扩展强度指数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所示时期,基戈马市城镇化处于
①加速阶段  ②稳定阶段
③郊区化阶段 ④逆城市化阶段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推测基戈马市
A.管理效率高 B.环境承载力大 C.城市污染少 D.土地利用效率低
1.C 2.D
北京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下面为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如图)。据此回答3—5题:
3.由图中数据推测
A.图示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最快
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D. 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4.近年来,北京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社会经济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
C.对外交通发展
D.乡村条件改善
5逆城市化对北京的影响
A.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缓解城镇人口老龄化
D.北京房价得以最终遏制
3A 4.B 5.A
【任务三】
阅读课文P54-58。思考:
1.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改变又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面对当前现象的城市问题,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问题与对策
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回答下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
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D
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温馨提示:可从要素角度去分析。
合作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地形
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于平坦
改造山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气候
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大气成分,使产生热岛、浊岛、改变气流运动等,影响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区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废气带回城区
生物
原有植被被破坏,植被减少;动物栖息地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引种绿化物种和饲养宠物,导致生物入侵,
水文
改变了原有河网系统,有的沧海横流主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它建设用地,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致使城区水系紊乱
容易使城镇暴雨时排水畅,产生内涝,河道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等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要素 成因 应对措施
资 源 短 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节约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环 境 污 染 大气污染 生活、工业、交通等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水源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 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固体废物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市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 会 问 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有利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 转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 结构 城镇化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 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镇化导致地表覆盖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此引起城市大气动力学特征以及下垫面热交换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某研究团队根据长沙市硬化地、绿地与水域面积、建筑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社会经济活动指数等影响因子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格局,并参照空间大数据,得到下图所示长沙市热岛发展方向与重心迁移情况。读图,回答(1)—(2)题:
城镇化导致地表覆盖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此引起城市大气动力学特征以及下垫面热交换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某研究团队根据长沙市硬化地、绿地与水域面积、建筑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社会经济活动指数等影响因子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格局,并参照空间大数据,得到下图所示长沙市热岛发展方向与重心迁移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2000—2016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
A.先向东北后向西南迁移
B.先向东南后向西北迁移
C.迁移主轴保持在东北—西南方向
D.迁移主轴保持在西北—东南方向
(2)导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
A.社会经济活动指数 B.景观格局指数
C.城市绿地与水域面积 D.建筑指数
C
A
请归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
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用地紧张;住房拥挤;交通拥堵;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提高、社会秩序混乱;贫富分化加剧等
治理措施:
合理规划和控制城镇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城市新区;改善城市交通;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等
【对点训练】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比例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镇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据此回答 1—3题:
1.1990—2020年图示城市
A.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大
B.绿地空间比例不断减小
C.不透水面扩展速度不断上升
D.绿地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2.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反映当地
3.大湾区城市用地变化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大气降水增多 B.城市内涝增加 C.热岛效应缓解 D.全球变暖趋缓
①人口增长 ②后备土地充足 ③产业结构变化 ④绿地面积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A
B
B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京都市圈包含1都3县,即东京都(核心城市)、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1960年东京都总人口为890.8万人,至2015年增长为1 329.5万人。1960年东京都城镇化率已高达92%,而此时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6.9%、28.7%、70.0%。从1960年以来,东京都经历了郊区化(指居民向近邻三县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和“都心回归”。下图1为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图,图2为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分布图。
(1)根据图文材料,简述东京都人口迁移变化的特点。
(2)分析东京都郊区化的原因,并指出促成“都心回归”的措施。
(3)推测东京都市圈内人口分布变迁与产业空间重构的关系。
1960~196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1965~1995年人口净迁出;1995~2015年变成人口净迁入。
原因:东京都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承载空间已趋于饱和;土地利用紧张,地价高昂(邻近三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充裕,地价较低,具备吸纳东京都人口的潜力)。措施:完善东京都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缓解长距离通勤问题,进一步提高核心区承载力;培植新兴产业,吸引年轻高素质人才居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人口郊区化进程;人口郊区化为产业向外围地区迁移奠定了需求基础;伴随制造业外迁,东京都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为外围地区提供服务;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向心集聚,又推动东京都再次成为人口迁入的目的地。
【任务四】
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并与同学分享你的成果。
【素养提升】
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等。1950年起,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逐步向外延伸至卫星城、远郊区,促使不同圈层的人口发生变动。如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2题。
1.东京都市圈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的主要目的是
A.疏解中心城的城市职能 B.增加卫星城的就业机会
C.提高远郊区的环境质量 D.促进都市圈逆城镇化进程
2.下图中,与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流动状况最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A
D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较明显的有哪些
2.简述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欧洲西部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1)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下渗。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欧洲西部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