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城乡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素养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
2.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综合分析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3.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读图,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课本27页
①城市的房屋高大,农村的低矮;②城市的道路宽敞而平整,农村的道路狭窄而不平;③城市的灯光亮度大,农村的亮度小;④城市的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农村的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
镇介于二者之间。
一、城乡土地利用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
农业用地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
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说出其原因。
活动探究:课本29页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绿化用地
市政用地
耕地
林地
园地
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各是耕地和居住用地。
乡村人口数量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分布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城乡空间结构
合作探究:①一个城市有什么功能区?各功能区有哪些特点?
②城市各功能区有无明显界限?
③什么是中心商务区(CBD)
它有哪些特点?
主要功能区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还有其他功能区如: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①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居住用地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面积最大)
住宅区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高收入阶层集聚区
面积大,建筑质量高
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方便
环境质量好
多在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收入阶层集聚区
面积狭小,质量低,建筑物密度大
基础设施陈旧,生活不便
环境质量差
多在内城,多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绿化用地
市政用地
耕地
林地
园地
形态:
位置:
分布原因: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①人口稠密,消费人口多;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中心商务区(CBD)
在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有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不明显,如故宫。
一般来说,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在空间上明显有分区。
以金融、贸易为主,是集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大公司办公机构、大型商场与购物中心,以及旅游、住宿、娱乐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功能区。
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CBD特点:①经济活动最繁忙;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④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上海陆家嘴 CBD
广州天河区 CBD
重庆江北嘴 CBD
工业区
形态:
特征:
分布变化原因: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①地价上涨;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交通便利。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一看面积: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二看距离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三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带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四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小;
五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六看分布趋势: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区移动,占市中心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城市发展核心与卫星城
大城市并非都是依托单一核心发展,有的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市政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
城市存在着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发展核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
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既具有独立性,又与母城的联系非常密切。
城市功能区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限;
②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③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④中心商务区不一定位于市中心:指一般位于市中心,但有些城市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在多核心模式的城市,也不一定位于市中心。
活动——地租曲线图:课本31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
商业
住宅
工业
0
地租水平
距市中心距离
A
B
C
(1)想一想,影响城区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
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交通通达度:
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
地租最高峰: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交通通达性最优。
地租低地:
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地租较低。
地租次高峰:
城市公路干线与环线的交汇处。
交通干线
环城公路
地租
(元/M2)
200
400
600
800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水平的影响
商业
住宅
工业
0
地租水平
距市中心距离
A
B
C
(2)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
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
商业付租能力曲线
住宅付租能力曲线
工业付租能力曲线
0
地租水平
距市中心距离
A
B
商业区
住宅区
C
工业区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教材图中OA、AB、BC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O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表现
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同心圆状
扇状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和放射状 组团式
图示
影响因素 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强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特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每个片区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评 价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生产、生活上分散,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便于城市扩大规模
不足 环境污染相对集中,不利于扩建 城市交通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运距较长;各部分联系不便;建设投资大 用地分散,各片区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条带状:兰州;放射状:延安 重庆,淄博
同心圆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因: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城市:成都、北京、东京、芝加哥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成因:河流山脉的阻隔,城市海陆分布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
城市:烟台、沈阳、青岛
扇形
特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成因: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
城市:洛阳、西宁、延安、兰州
条带式或放射式
多核心
特点: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居住拥堵等原因,使得郊区开始出现新的核心
城市:重庆、武汉、上海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2.结合交通运输干线的引导和集聚功能,分析沈阳市的空间结构特点。
3.大都市中心区地租水平较高,为集约利用土地,通常高楼大厦林立, 而北京市故宫附近的建筑都不高,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活动2课本32页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成都市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
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2)结合交通运输干线的引导和集聚功能,分析沈阳市的空间结构特点。
沈阳以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建设,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舟、沈盘等交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
(3)大都市中心区地租水平较高,为集约利用土地,通常高楼大厦林立,而北京市故宫附近的建筑都不高,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因此,影响城市内部结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
住宅区的分化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一成不变的吗?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工业发展 方向
原因 分析
狭小
混杂布置, 无明确功能分异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扩大
分异明显
市区的工厂企业 纷纷外迁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
(1)城乡空间结构差异
对比城市空间结构,乡村有何不同?
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
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村镇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服务设施】
密集型乡村聚落: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 旱作农业区。
分散型乡村聚落:呈点状松散布局,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内 容 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阅读:怎么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1、确定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
2、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
3、减少交通运输对城市生活的不利干扰,又要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4、城市的开发建设,要立体
城乡区位分析
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自然地理区位---气候
青藏高原的城市如西宁、拉萨分布于河谷地形,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西安
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河谷低地或山间盆地
汾河谷地
渭河谷地
太原
拉萨
雅鲁藏布江谷地
河流因素
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重庆、武汉);
③河流入海口处(上海、广州)
河流的供水、航运、军事防卫、旅游等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课堂活动:课本37页
1. 世界上的大城市,为什么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滨海、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相对密集?
2. 纽约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纽约成为世界著名大都市的主要原因。
3. 深圳的崛起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应当怎样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
小结
拓展
工业区的布局
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
W
E
N
S
最小风频
风向玫瑰图判读方法:曲线上每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长短代表风频率大小,线段方向代表风向。
a. 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城市B
盛行风向
b. 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城市A
盛行风向
盛行风向
(1)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
(2) 污染水源的工业布局:
d . 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选择在河流下游建厂
上风向
下风向
城市D
最小风频风
c. 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
上风向
下风向
城市地域结构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常见模式:3种
拓展
1、同心圆模式:
由几个同心圆状组成的自核心向外发展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成都
沈阳
中心商务区
中低级住宅区
批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2、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成因:河流山脉的阻隔,城市海陆分布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
城市:烟台、沈阳、青岛
3、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出现多个核心的模式(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居住拥堵等原因,使得郊区开始出现新的核心
城市:重庆、武汉、上海
模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式 ①市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②高、中、低级住宅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发展
多核心模式 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