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政治
单元导言
时代特征
北宋结束了分裂局面;
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深化
社会经济繁荣,国内外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科技文学艺术等硕果累累……
本课相关
新课导入
《清平乐》剧照 主要讲述的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观察皇帝及大臣们戴的帽子有何特征;猜想一下为何要这样设计。
我看开会谁还敢开小差
宋太祖像
壹·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古代保卫京城及宫廷的军队
阅读教材P28.说说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的故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宋太祖像
浏览教材P28,完成以下关于北宋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
时间:
统治者:
都城:
相关典故:
从宋统一的顺序中,说说看其在统一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比较唐朝、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时期的疆域图,从中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疆域相较于唐朝时期大大缩小了,同时周边民族政权并立,仅是局部的统一。
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不强),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
——梁启超《王安石传》
谁想害朕
宋太祖
思考:太祖的猜忌、不安全感来源于哪里?(可从时代背景、历史教训等方面进行考量)
武将夺权;中央宰相权力过大;地方掌握着行政、军政、财政大权,势力过大……
背景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
材料一“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思考:这样的军事改革,有何影响呢?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避免了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但同时也降低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观察以上唐朝和北宋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可以看出什么变化。
财政、行政、军政分开,所属不同机构管辖;
宰相数量变多了;
机构增加了。
宋二府三司制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
观察以上唐朝和北宋宰相与皇帝的议事图,可以看出什么变化;可以反映什么。
坐着
唐朝
宋朝
站着
皇权的加强
相权的削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本30页相关史事
结合教材P30相关史事中对于机构增加的描述,归纳总结宋太祖设置多重机构举措有何利弊。
利:大大加强了皇权,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弊:办事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冗官冗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知州三年一换;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
通判的职权:涉及到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共同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监督知州。
P30
思考:如何评价宋太祖在地方上实施的措施。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知州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4.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必要支出外,其余由中央掌控。
5.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利:控制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避免了地方势力膨胀,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弊:机构官员设置过多,易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为北宋种了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到北宋中期,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叁·重文轻武政策
三、重文轻武政策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初大将曹翰《退将诗》
注释:三十年前我就熟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身为武将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时人为何会不以从军为荣。
国家不重视武将,升迁无望;
重文轻武
为何北宋会采取这样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呢?
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中国通史》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三、重文轻武政策
具体表现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材料一:两宋十八朝枢密长贰(枢密副使)中,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
——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二: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钱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宋)蔡襄《端明集港二十二<国论要目>》
思考:阅读以上材料,概括宋朝官员结构呈现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重用文臣担任军队重要职务;文臣统兵;文官身居要职,国家官职多由文官担任。
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定;能够激发民众读书的热情,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消极影响:文臣统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三、重文轻武政策
具体表现
浏览教材P31,说说宋朝重文的另一表现是。
改革发展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大发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三、重文轻武政策
影响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kè)先生文集》
材料一: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
肆·王安石变法
四、王安石变法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本30页相关史事
背景
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说说北宋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冗官、冗费、冗兵
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入不敷出
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时常被骚扰……
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四、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像
范仲淹像
1043年 宋仁宗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谓儒者, 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
奠定基础
庆历新政开了北宋改革之风,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忧国忧民
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
目的:
1069年(宋神宗)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四、王安石变法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触及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经过王安石、范仲淹的改革,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课程小结
北宋的政治
笔记本准备
以宋朝统治者的安全感为题,完成一篇小短文(要求:结合本课所学,史论结合)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