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4 07: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By Yushen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两弹一星
①含义:
原子弹
:核裂变
氢 弹
:核聚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
导弹


“两弹”
“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模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模型:我国第一颗氢弹
1967
1964
1966
1970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②成就:
1.两弹一星
③原因:
材料一: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威胁,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邓稼先
(1924—1986)
钱学森
(1911—2009)
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哪些品质?
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④代表人物: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⑤意义: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2.载人航天工程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州五号发射升空
(2003年)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杨利伟
神州五号返回地面
(2003年)
美、苏、中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州七号发射(动态图)
翟志刚
(翟志刚: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④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
交会对接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杂交水稻
(1)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素
1、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外普及杂交水稻
10500
12000
13500
15000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意义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素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
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
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
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
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青蒿素
“双百”方针
1.文化发展方针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意义:
1956年
毛泽东
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
毛泽东题词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舞台剧
《丝路花雨》
2.文化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大决战》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理解与认识: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近现代以来,古老的华夏文明,兼容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创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3、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世界。
科学家、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 物
邓稼先
钱学森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屠呦呦
莫 言
成 就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核弹
载人航天飞船
杂交水稻
青蒿素
文学作品

素养提升
1.2023年11月,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公示,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这意味着,继获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出了更坚实一步。历史上,曾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杰出代表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d
课堂反馈
2.“1956-1976年,尽管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但社会主义国防事业仍在向前发展。”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辽宁舰”交接入列
C.制定“863计划”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a
课堂反馈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课堂反馈
4.2021年12月9日,我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拉开我国航天事业序幕的是(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神舟一号的成功实验
C.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 D.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a
课堂反馈
5.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核武器有助于争霸
C.科技进步具有政治意义 D.科技增强国防力量
c
课堂反馈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如《红岩》《青春之吹》《东方红》《英雄儿女》等。这些优秀作品问世的背景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高考制度的恢复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