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台阶》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4 14:51: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李森祥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两个人,他们为了我们的家,为了我们,倾其所有,这两个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台阶》,听李森祥讲述有关父亲故事。
导入新课
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啃 蹦 撬 磕 门槛
糟糕 晌午 烦躁 头颅 凼
涎水 淌汗 揩汗 嘎嘎  黏性
掺水 蹿上 胯骨 舀米   硌
尴尬 唿嗒 庄稼茬
kěn
bèng
qiào

kǎn
zāo
shǎng
zào

dàng
xián
t ng
kāi

nián
chān
cuān
kuà
y o

gān gà

chá
词语解释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微不足道:
低眉顺眼: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
微不足道:着重于意义、价值,表示“不足道”,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微乎其微:着重于数量和大小,意义偏重于“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大庭广众:侧重指人多的公开场合。
众目睽睽:侧重指在众多人的注视下,多用于不好的甚至恶劣的事件。
请大家翻到语文书73页,看到右下角的阅读提示,发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大家默读阅读提示,勾画有关本文的知识、学习方法等信息。
阅读提示,明确重点
①文本知识: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的小说。
②学习方法:“却”字提示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思考父亲在台阶砌成前后言行的矛盾和变化之处,来把握父亲形象和归纳主题。同时,还要关注小说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加以点评。
深入品味文章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探究文章矛盾、反常之处,理解“台阶”的深刻含义,探究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请结合以上信息,归纳本文的2条学习目标。
归纳格式:通过……(方式方法),分析\探究\理解……(目标)
本文的文体为小说,可以从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角度,依据主人公做的主要事件,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梳理,再用一段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
阅读小说首先要读懂小说所写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的大意。
概说故事
父亲想要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父亲为修高台阶的新屋做准备。
父亲着手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终于建成有高台阶的新屋。
故事概要:
老实厚道的父亲想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经过漫长的准备工作,终于建成了新屋,父亲却感到若有所失。
概说故事
速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整体阅读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
在家乡,台阶高,代表屋主人的地位也相应高。
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知识链接
“台阶”蕴含的传统文化: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父亲起早贪黑,用了大半辈子来准备造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父亲的夙愿完成了,可他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一般会把人物放到故事中去,通过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欣赏人物。
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批注、完善批注,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批注,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
赏析人物
画面细节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解说形象
父亲一口气将重三百来斤的石板背回家,还觉得没花太大力气,这是一个充满干劲、强健节俭的父亲。
父亲的背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解说形象
父亲的脚板开裂成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且需要刷板才能刷干净,可见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劳作,这是一个辛勤劳作的父亲。
父亲在凼里洗脚后,穿着湿了的草鞋回家,这是一个生活艰难的父亲。
聚焦形象
父亲的脚
画面细节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解说形象
连用“捡”“捡”“塞”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准备之认真和为实现目的之执着,又借“一块砖”“一片瓦”“角票”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来体现父亲建造新屋的漫长和不易,这是一个坚持不懈,用点滴积累去实现梦想的父亲。
父亲的动作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解说形象
运用了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羡慕,以及他希望早日造起高台阶新屋的决心。这是一个执着、有决心的父亲。
父亲的目光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解说形象
“飘”“挑”“滚”等词语,写出父亲在晨雾中踏黄泥的辛苦和快乐。这是一个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父亲。
父亲的汗水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解说形象
“鸡叫三遍”“黄昏”“疲倦”可见父亲早出晚归,劳作时间长且辛苦;“垒在门墙边”写出父亲的节俭。 这是一个吃苦耐劳的父亲。
父亲的草鞋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解说形象
动作、语言描写,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承认自己已经像这根扁担一样变老,这是一个倔强、不服老的父亲。
父亲的扁担
聚焦形象
画面细节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解说形象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因操劳而苍老,因实现目标而迷茫的模样,这是一个失去奋斗目标后迷茫、衰老的父亲。
父亲的头发
聚焦形象
小说作品中有矛盾冲突便有看点。文中有许多矛盾的细节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深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中的“矛盾”之处,并进行深入探究。
聚焦形象
A: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旧台阶上有这一家人美好生活的印记,为什么父亲还总向往着新台阶?
矛盾之处


父亲想从台阶上寻求人生的高度,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
聚焦形象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A: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B: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矛盾之处
父亲明明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人,不敢放鞭炮。


不敢放炮,是因为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放炮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他怕被关注的目光。
聚焦形象
A: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
B: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矛盾之处
修好房屋放鞭炮庆祝时,本应该高兴,父亲却露出尴尬的神情。


由于长期劳作,让他无法挺起此刻想要挺起的胸,因此感到尴尬。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聚焦形象
A: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B: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矛盾之处
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的父亲,为何坐在象征地位的新台阶上反而不自在?


新屋的规矩多得多了:不能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甚至连习惯于坐的地方也必须要改变了。这些都让父亲不自在,父亲的身上有着传统农民的谦卑,这种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
聚焦形象
小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制造矛盾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俭朴、倔强、有追求有干劲的中国父亲,也塑造了一个谦卑、实现目标后迷茫、衰老的中国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探究阅读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表现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而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当然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第四,写父亲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写父亲的脚板,表明父亲终年辛劳,也说明家庭贫困。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这篇文章展示了父亲的一生都在和“台阶”“较劲”。父亲较劲的只是台阶吗?还有什么呢?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解读主旨
感悟主旨
助读资料一
助读资料二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给尤志心的信
父亲可以没有任何地位,但他能辛勤劳动,他最为可贵的本事就是能默默的积蓄一辈子的力量来做成一两件事。比如可以造一间可供一家人容身的房子。这样的一个父亲不仅是我能接受的,而且还可以为他不经意间散发出点点滴滴的人性光彩而感动。
—李森祥给尤志心的信
感悟主旨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毕生心血。
台阶是父亲的使命,为了台阶父亲省吃俭用、不辞辛劳。
台阶是父亲的动力,为了台阶父亲寒来暑往,不畏艰辛。
台阶是父亲的杰作,为了台阶父亲筹划半生,精心造就。
台阶是父亲的勋章,为了台阶父亲积累一生,奋斗一生。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和健康。
叹词和拟声词
词类 概念 类型及常用词 语法特征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表示感叹:啊、哎 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有时候单独一个叹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表示呼唤:喂、嘿、欸(ēi) 表示应答:嗯、哦 表示惊讶:欸(éi)、呀 表示喜悦:嘿嘿、哈哈 拟声词 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表示声音:砰、啪、嗡嗡、哗哗、咕咕、叮叮当、咚咚锵、乒乒乓乓、滴滴答答 可修饰限制名词或动词,如“风呼呼地吹”。
可充当句子成分,也可独立成句,如“哗哗的流水声”“砰!木板倒了”。
语文知识讲练
(南昌期中)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啊!禾稻的香气多么强烈,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作为作家和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曾经和张中行先生共同修润过课本的文字。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A.拟声词 叹词 介词 副词 连词
B.叹词 介词 连词 副词 拟声词
C.叹词 拟声词 连词 介词 副词
D.拟声词 叹词 介词 连词 副词
.
.
.
.
.
.
.
C
【解析】①“啊”放在句首,表示感叹,是叹词;“辘辘”是模拟石碾碾谷的声音,是拟声词。②第一个“和”连接“作家”“教育家”,为连词;第二个“和”引出行为的对象,是介词。③“常常”放在动词“感到”的前面,表示程度,是副词。
小说刻画的从来不是个体,而是群象。“建台阶”的何止李森祥笔下的父亲,更有千千万万中国式父亲。请你在纪录片的最后,写一首小诗,向中国式的父亲致敬。
作业布置